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今年是十月革命胜利80周年,发生在本世纪初的这场革命曾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一革命无疑是在列宁的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并取得胜利的,但斯大林把列宁的理论简单地归结为“一国胜利论”。他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起,都持着这样的意见:社会主义在单独一个国家内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要使社会主义胜利,必须在几个国家内,至少在几个最发达的文明的国家内同时爆发革命。”(《斯大林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时胜利"理论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提出的,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条件下,在列宁认识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之后,结合俄国的矛盾和纷繁复杂的国情提出的。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并不是否认了"同时胜利"理论,而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且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指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一) 一百多年以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历史规律,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被曲解、误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早年的“跨越”思想和晚年的“跨越”思想一样,指的都是“跨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而不是指“跨越”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直接实现社会革命和人类解放。马克思早年“跨越”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共同胜利论”和“发达国家带动论”。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存在并正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此时代的德国看作是“支配着世界市场”,并能首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因此认为德国能把前资本主义国家或非资本主义国家带到共产主义新社会中去,因而也不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之作,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宣战的勇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即"两个必然"的重要结论。"两个必然"论断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两个必然"的实现又需要相应的历史条件。对于这一论断,我们需要根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给出新的时代解读,这对新时代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会主义胜利的问题上,到底是持各国“同时胜利论”的立场呢?还是持“一国胜利论”的立场?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是前者,有的同志认为是后者,争论不休,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为了弄清问题,求得共同的认识,我们谈一点学习体会,不见得对,请读者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7.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列宁立即提出由“夺取俄国”转变为“管理俄国”,并且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努力探索和实行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管理,精心设计建设社会主义的蓝图.列宁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革命的现实,而且有了七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列宁关于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由于时间比较短暂,它还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社会主义科学管理的体系,但它初步形成了这个体系的雏型。  相似文献   

8.
国际共产主义运功不乏这样的事例:伴随理论上的突破,实践必然会取得光辉的成果。在苏联,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几个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里同时取得胜利的设想,提出了革命可以在资本主义统治比较薄弱的环节上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于是便有了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中国,毛泽东同志突破了革命道路问题上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开辟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术界许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即认为和平过渡仅仅是指“无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议会的稳定多数,取得国家政权的议会道路”。甚至有些人认为,“革命导师从未有过无产阶级政党在议会民主制度和传统下通过议会多数就可以取得政权,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提法和思想。”还有人认为,“以暴力为后盾的革命和平转变,应属于暴力革命的范畴。”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革命道路的论述及其展现的思想,所谓“和平过渡”,应当是指无产阶级在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采取了非暴力的、和平的、民主的革命方式。他们既没有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测,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而且有可能在几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历史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料,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比较低的俄国取得了胜利,原因列宁已经作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也取得胜利,这更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没有预料到的。革命胜利以前,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尚在低级阶段。当时虽然有上海这样在亚洲屈指可数的资本主义大城市,但在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之下,占支配地位的是帝国主义资本,不是民族资本。除帝国主义资本外,还有依附于帝国主义资本的官僚资本,它们共同排挤民族资本,所以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无力。中国当时已经有5亿人口,其中90%是农民,他们仍在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之下,忍受各种封建剥削。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勾结农村中的地主、  相似文献   

11.
刘冰 《理论探讨》2001,(2):17-18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了新的特点.但未能消除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也不可能最终挽救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革命》是列宁在生命最后阶段从总体上对俄国革命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孟什维克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强调落后的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条件,指责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们主张先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条件成熟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提出一种可以概括为“先夺权,后创造条件”的设想,即没有客观条件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但是可以先取得政权,然后利用无产阶级政权创造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列宁的思想是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发展,不仅对俄国革命做了科学论证,而且为一切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对一个多世纪来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晚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将“成为全世界社会革命”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即未来的世界社会革命将由俄国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发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将推动西欧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和胜利,同时,俄国在革命的发展过程中也将定上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唐纯良  翟志 《理论探讨》2001,3(3):17-19
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特点是一系列落后或相对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不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条件 ,首先胜利和发展并且进行着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实践。这是新的时代课题 ,是马克思时代未提出的、更是未解决的课题。俄国十月革命本来是比较落后国家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 ,斯大林接班后没有解决好这个课题 ,是导致苏联崩溃的决定性的内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独创性的新民主主义论继承发展的新飞跃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地位。它纠正了过渡时期短暂论、“苏联模式”和单纯解决所有制等错误 ,把马克思主义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又享用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变为现实 ,并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树立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5.
列宁勇于自我批评,改变科学社会主义传统观点,于1915—1916年提出社会主义能在一国首先胜利新理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他明确提出俄国必要而且可能首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并且制定了实施方案。他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力排众议,说服了多数,终于抓住时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并且巩固了胜利,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起过独特与奇特的历史作用,因有失误与疏漏,也留下历史遗憾。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理论,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曾设想,这种自治就是“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366页)。他们认为,建立这种制度是巴黎公社进行革命改造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概括,集中反映了人民政权的实质,是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人民自治问题的方法论的基础。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全面地论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思想。列宁基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性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作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而  相似文献   

17.
尚未走上或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落后国家,是否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完整阶段而向社会主义过渡?过去人们一般都认为,这个问题是列宁首先作出肯定回答的;马克思、恩格斯并无这种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向社会主义过渡。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有了发展,通过研究证明: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阐明了发达类型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而且提出了不够发达类型以及落后类型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即已经形成了三种类型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列宁是否具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一再提出异议。有人认为列宁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相反,“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点是列宁的一贯思想。”有的论者还认为,在联共(布)中央的历次论争中,列宁和托洛茨基完全一致,而斯大林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是对列宁主义的修正。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一列宁对于一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变化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作为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依据,把资本主义总危机论作为“帝国主义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重新评述共产国际的专著和文章对“资本主义总危机论”持批判态度,并把列宁关于时代的论述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等同起来。这无异于说列宁已经提出了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并使之成为共产国际的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给当时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指引了方向,但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胜利,当时的革命理论已不足以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问题,因此列宁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则有了更多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同时也正是这种新的发展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焕发出了更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