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会主义胜利的问题上,到底是持各国“同时胜利论”的立场呢?还是持“一国胜利论”的立场?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是前者,有的同志认为是后者,争论不休,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为了弄清问题,求得共同的认识,我们谈一点学习体会,不见得对,请读者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十月革命胜利80周年,发生在本世纪初的这场革命曾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一革命无疑是在列宁的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并取得胜利的,但斯大林把列宁的理论简单地归结为“一国胜利论”。他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起,都持着这样的意见:社会主义在单独一个国家内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要使社会主义胜利,必须在几个国家内,至少在几个最发达的文明的国家内同时爆发革命。”(《斯大林全  相似文献   

3.
列宁关于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建成”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一致公认,列宁创立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学说;但对于列宁是否已经形成和什么时候形成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则众说纷纭。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个问题就曾经是联共(布)党内,以斯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时胜利"理论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提出的,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条件下,在列宁认识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之后,结合俄国的矛盾和纷繁复杂的国情提出的。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并不是否认了"同时胜利"理论,而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且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指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孙新彭 《理论导刊》2008,42(3):28-31
斯大林以列宁名义提出的"一国胜利论",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作了一种错误的注解."一国胜利论"实际上是列宁领导俄国党和人民通过不断调整理论、进而不断调整战略与策略而取得的结果.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个问题,防止神化领袖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恩格斯晚年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方法等一些重要问题上产生了新的看法,提出了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一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的思想。本文试就这个新思想作一初步的探讨。自1871年特别是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到二十世纪初大约30年的时间内,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批的垄断组织,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国际垄断力量的联合程度上都  相似文献   

7.
“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是托洛茨基主义的核心--“不断革命论”的组成部分之一。托洛茨基在1929年写的《不断革命》一文中,将其“不断革命论”的全部内容概括为三个“不断性”,即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和国际革命的不断性。对于托洛茨基所说的后两个“不断  相似文献   

8.
"共同胜利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演变所作出的对于未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预言,但并未成为现实;"独立建设论"成为和平与发展时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别于"共同胜利论"的"独立建设论"。从"共同胜利论"到"独立建设论"的转变揭示出社会基本矛盾思想的与时俱进,彰显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立足现实社会发展实际,应高度重视"独立建设论"的理论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瞭望》1984,(28)
在一次会议上,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在各项工作特别是领导工作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对客观事物,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以求更好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实际情况结  相似文献   

11.
“国情”曾经是个很时髦的词儿。想问题,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事情,要符合中国国情,这当然有道理,及至现在,这样的思路也无可厚非。但在中国入世以后,我们有必要对“国情”作一番再研究和再认识。“国情”是什么?望文生义,是指中国的现实情况;结合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时代背景,是指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实际情况。由于是“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2.
徐秀红 《求知》2000,(4):29-31
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和骨干,是实现整个经济体制转变的中心环节,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因此,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重点培育和抓好一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这些大企业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骨干。  相似文献   

13.
前些年曾经掀起一股“再认识”热,无论什么问题都提出再认识,尤其比较集中的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再认识,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等等。其中有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乘机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优越,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这当然是极其错误的,必须给以批判。但是。我们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分析。就前一段对社会主义再认识来说,存在三种不同态度: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地对社会主义再认识:二是错误的再认识,甚至成为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场所:三是模棱两可的再认识,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分清对社会主义再认识问题上的是非界线,坚持正确的再认识,克服错误的再认识,抵制借口再认识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一、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三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总课题。对资本主义再认识,是这个总课题中的应有之义,它在理论上涉及到对许多传统观点的重新解说和评价。在实践上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3,(2)
女性一直是不同时代文化地图的炫目风景,因为性别政治不断对其进行着身份的建构。在民族国家话语场中,女性是一种什么样的身姿?拟以孙犁、丁玲作品中的风景为索引,去分析女性性别身份的形成。即女性总是呼应着民族国家话语的召唤而诞生,或者回归家庭支柱角色,或者像男人一样辗转各色战场。但不论如何选择,形而下的身体总是性别政治角逐的关键,它映照出女性性别建构过程中难以被文化、政治、道德等消融的自然人性的一面,女性永远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问题,是当代国际共运史研究中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为了把这个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由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和杭州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会共同发起,于1985年11月21日至26日在杭州召开了国内首次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问题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和研究人员。现将讨论中涉及的问题和不同观点简述如下: 第一,关于如何评价二十年代联共(布)党内争论的问题。与会者既不同意把这场争论说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理念,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再认识“以人为本”理念,它是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个体本位和整体本位的统一,是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机构精干,运转高效,是任何时期政府所追求的目标。抗战时期的"精兵简政"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巨大的成绩,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深入认识和解读陕甘宁边区时期"精兵简政"的特殊性,可为进一步研究现今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在今年九月举行的全国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曾引起与会者的热烈争论。为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本刊特将其部分内容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20.
不论是就社会主义本质、存在形式发展道路来说,“二国社会主义”都是相对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而言的。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革命和建设的总战略、策略、发展方向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重要的原则。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一、社会主义革命是从一国爆发,还是多国同时或连续爆发?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单独一国能否完成任务?问题早在马恩时代即已提出,不过当时还基本上是停留在理论推想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