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当前,蔡英文当局大搞"去中国化",推行"文化台独",妄图从根上斩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从而达到"台独"目的。但台湾到处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正如李敖所说,"台湾无处不中国"。事实上,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史前文化源于祖国大陆;中华文化一直是台湾文化的主流,并抵御了外来文化的侵袭;海峡两岸文化民族形式相同,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8,(24)
正20年来,台湾围绕中学历史课纲的风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为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在教育领域不断推进"去中国化"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多种政治力量和文化思想博弈的重要表现。台湾当局最近通过的12年基础教育历史课纲,反映出"台独"分裂势力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明显进展,表现出其强力加速"文化台独"的急切心态,这是"文化台独"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中动向值得大陆方面注意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11)
<正>蔡英文上台一年来,在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多元文化"大旗,行"去中国化"之实,其意图建构夹杂汉族文化(含客家人)、台湾少数民族文化、新住民文化(主要强调非来自大陆的入籍者)等等为基础的"海洋文化",以同大陆的"陆地文化"相区别,"台独"野心始终不死。蔡英文等将"中华文化"和"台湾文化"区隔和对立起来的意图不言自明,是"切香肠式的暗地‘台独’"。正  相似文献   

4.
正教科书是掌控意识形态和塑造认同的工具。多年来,台湾绿营以"台湾中心论"为导向,不断对教科书动刀,以对文史教育的"技术化改革"割裂两岸历史、文化与政治连结,以期实现历史记忆修改和"国族认同"重塑。在李登辉、陈水扁打下的"台独"教育基础上,蔡英文上台后,更是强力推进高中历史和语文课纲调整,妄图在"法理台独"无法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夯实"柔性台独"的基础。历史课纲越调越"独"修改历史课纲被"台独"势力认为是推进"文化台  相似文献   

5.
“文化台独”的形成及其欺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杰 《两岸关系》2007,(9):12-14
"文化台独"是"台独"势力割裂两岸文化联系,凸显"台湾文化主体性",为实现"台湾独立"服务的文化分裂行为。它在台湾当局推行下愈演愈烈,具有突出的  相似文献   

6.
胡谦 《统一论坛》2007,(4):49-53
陈水扁上台后,加紧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意识,有计划、有预谋地在社会各个领域清除象征中国的各种标志,如口号、符号、特征、图案和名称等,借以营造"台独"的文化、心理、社会环境。台湾当局推行的种种"去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刘墨 《两岸关系》2001,(11):3-4
冠以所谓“台湾独立”之名的分裂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在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同时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台湾文化领域中的分裂活动趋于猖獗。李登辉背弃一个中国原则后,同样也在文化领域进行分裂活动。去年5月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上台后,分裂活动已经遍及台湾各个文化领域。有人称之为“文化台独”,也有人称之为“去中国化”或“脱中国化”。两种概括,都指的是服务于“台独”政治目的的文化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8.
王向阳 《湖湘论坛》2007,20(1):47-49
"文学台独"是文学领域里的"两国论",其产生和形成与台湾的"本土化"运动有着极为密绵的思想渊源关系;它以确立台湾文学独立性为价值取向,"去中国化"是其本质特征.抵御"文学台独"的侵蚀,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杨泽军 《两岸关系》2004,(12):15-16
长期以来,台湾军队在国民党统治下,一直以"三民主义"及反共、反"台独"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军队上下"反独"意识根深蒂固,明确表示不愿为"台独"而战。李登辉执政期间,在军中竭力淡化反"独"思想,灌输"台独"理念,加快"本土化"步伐,但受传统思想影响,收效不大,军中仍普遍反感"台独"。陈水扁上台  相似文献   

10.
台湾岛内统派是国家统一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当前,台湾岛内统派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导致其既难以对"台独"势力的系统"去中"形成有效制衡,也难以对中国国民党的逐步"去统"进行有力劝阻。分析新时期台湾岛内统派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对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是台湾岛内统派发展壮大并在国家统一进程中发挥更大功效的重要前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台海要论     
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长期以来,我们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但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变化,"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台湾当局不断在台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台湾正名"、"去中国化"等"渐进式台独"活动,蓄意挑起两岸对立,竭力破坏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事实说明,"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为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如不予以坚决反对和遏制,势必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断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危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2.
迈博 《台声》2018,(10)
正近来"台独"恶行连连,令台湾岛内社会深感忧虑,岛内各界纷纷揭露"台独之谎"与"台独之害"。最近,"台湾民主基金会"跑到美国公布民调称,39岁以下的台湾年轻人中,有70.3%表示愿意为台湾而战,有26.5%表示不愿意。消息传回台湾,舆论一片哗然。这项民调不无蹊跷。民调已完成一个多月,在台湾并未发表却拿去"向美国人报告",难道这数字是"出口专用"?台湾年轻世代追求的是个人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2)
<正>传承中华文明加强两岸联结两岸文化交流潮流势不可挡2016年,是两岸关系的"变"之年,岛内政局风云变化,民进党全面执政,开始推行了一系列"去中国化"政策,妄图切断两岸的历史与文化联结,从根本上切断中华文化与台湾的联结。而这,仅仅就是为了实现一小部分人的"台独梦"。"去中国化"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文化台独"没有任何生长的基础。泱泱大国,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早已随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根植进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如今,传统佳节、孔孟之道、书法绘画、民族习俗……这些一个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14)
<正>摘编自6月30日台湾《中国时报》日前媒体披露台湾教育的"历史课纲草案",把历史课划分成"台湾史、东亚史、世界史"三部分。中国史因此取消,只成为东亚史的附属。这是极明确的"文化台独"历史教育。中国人必须懂中国史,这是儒家教化的传统,就是所谓"春秋之教",习而久之就能明白何谓"华夏"、  相似文献   

15.
台湾“去中国化”的文化动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当前台湾出现一股从文化上"去中国化"的思潮和动向,本文通过对其"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并以"台独"人士自身的言论来揭示这种文化动向的政治实质,指出"它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向,其目的是通过文化上的‘去中国化'达到在政治上从中国分裂出去的目的."并就如何正确对待这一动向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6,(22)
正摘编自11月6日台湾《中国时报》习近平提出的两岸关系发展6点意见中,除重申"九二共识"和反"台独"外,其他4点都着重在两岸合作和增进两岸民众福祉,显见大陆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其对台湾民众的善意也由此可见一斑。在首届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召开之际,大陆公布了明年的两岸青年交流项目,可见其用心。大陆更为法理"台独"划下红线,发出清晰的战略讯号,就是坚决反对法理"台独",完全否定了"台独"的  相似文献   

17.
正近段时期,台湾民进党当局及"台独"势力大搞"台湾正名",推动"制宪公投",在"台独"绝路上"飙车",这是极不理智,也是极其危险的。一、"台独"分裂势力推动"台湾正名""制宪公投","谋独"行径花样百出民进党当局多次大放厥词,升高"台独"调门,针对国民党籍"立委"关于"台湾不是一个国家"的言论,台行政部门负责人苏贞昌恶言攻击,台行政部门发言人在脸书上公然叫嚣"台湾当然是国家,名字叫台湾"。民进党"立委"炒作所谓"台湾正名",要求将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5月,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台湾当局在不承认"九二共识"、纵容推行"渐进台独""去中国化"的同时,企图以"维持现状"误导国际舆论,依靠美日支持扩大台湾国际空间。作为"外交"的辅助手段,其海外文宣手法也随之调整,更具欺骗性与迷惑性,并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一、台当局海外文宣重点除宣扬其"制度文化优势"、增强软实力外,着力为其两岸政策辩护,并静悄悄地"为台湾正名"首先,台当局海外文宣注重展现台"多元化社会的  相似文献   

19.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这个本不成问题的事实从李登辉时代,到今天陈水扁执政三年来,台湾当局和“台独”势力极力推行从文化上“去中国化”,且愈走愈远,越来越荒唐。他们妄图从历史上与文化上把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开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警觉“文化台独”对台湾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中华五千年  相似文献   

20.
当前"台独"派鼓吹台湾是一个与中国无关的"海洋国家",使得其"海洋文化"的提倡,带有"去中国化"的明显企图。然而当代台湾的"海洋文学"却说明:台湾的"海洋文化"仍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一种地方表现形态,无论是汪启疆海洋诗中的"以海为田"理念,吕则之塑造的融合海洋性格和陆地性格的人物形象,东年透过海洋对民族历史和精神特征的省思,或是夏曼·蓝波安和廖鸿基表达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的创作,都不离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丰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根柢,是以其海洋特色为中华文化、中国文学整体做出的一种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