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台声》2018,(11)
正摘编自2018年5月11日台湾《旺报》台湾《旺报》5月11日发表社评文章指出,当柯文哲向民进党低头,为"'两岸一家亲'言论所造成的不悦"道歉后,原本对柯文哲期待甚高的两岸仿佛被重重槌了一记,柯文哲的表现让两岸中国人失望,这确实让人遗憾。那个自称"白目"、天不怕地不怕的柯文哲已信用破产。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9)
正2014年"素人"柯文哲以拒不入党,超脱蓝绿的姿态首次投入选举,即拿下了台北市长。从宣布参选到问鼎中原,被媒体惊叹为"柯文哲现象"。短短的一年后,"人气王"柯文哲的支持率却由80.1%跌到38%的满意度、42%不满意的尴尬境地,昔日媒体的宠儿蜕变成了今日之孤儿。世事为何变化如此之大,它反映了什么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柯文哲能够以无党籍身份在蓝大于绿的台北市勇夺市长宝座,它折射出了当下台湾社会的一种现象,即"跟风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2月25日,柯文哲就任台北市长。上任以来,柯文哲频挥改革大刀,展现雷厉风行办事风格,其独立特行的素人特质一改以往政治人物圆融之风,成为岛内民意追捧的宠儿。台湾TVBS最新民调显示,高达68%的台北市民满意柯文哲的施政表现。台湾指标民调《政治人物好感度》调查也显示,柯文哲以71%的好感度拿下全台第二名。但柯文哲清算所谓前朝弊案,缺乏兴  相似文献   

4.
政治局外人     
郑太男 《台声》2014,(12):48-49
<正>11月29日,台湾地区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即"九合一")大幕终落。备受两岸各界关注的台北市市长选举,以无党籍候选人柯文哲总计85万余票当选台北市市长告终。不管是"政治素人"还是"白皮绿骨",柯文哲在这次台北市长选举中所带动的风潮,其实都是一种"政治局外人"的现象。此次柯文哲赢得选举,不在于他隐藏起自己的"墨绿色",而在于他宣称愿意从蓝绿以外  相似文献   

5.
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中,"白色力量"代表柯文哲以3000余票微弱优势连任台北市市长。2019年8月6日,台湾民众党创建,柯文哲被推举为党主席。2020年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中,台湾民众党成功拿下5席,一跃成为台湾政坛第三大党。这一切缘起于台湾2014年台北市市长选举,产生了一个热词"柯文哲现象"。为什么"政治素人"柯文哲能够变成"政治红人",以85万高票当选台北市市长,从而造就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柯文哲现象"的崛起台湾政党政治长期陷于造神怪圈,民众、媒体、舆论每逢僵局、焦虑、泥沼,便会追逐传奇,热衷神话。"柯文哲现象"就是台湾各界期待政治强人、突破"闷政治"困境的心理投射。2014年11月台湾"九合一"选举中柯文哲与民进党达成政治交易,获得新媒体与年轻世代的加持,轻易摘取台湾公民运动成果,形成柯文哲旋风现象,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连胜文,夺取台北市长。这不仅颠覆了台北传统的蓝绿基本盘6:4的政治版图,创造了25万票的差距,而且塑造了  相似文献   

7.
<正>自5月17日民众党正式提名柯文哲参加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以来,白绿阵营之间竞争关系日益凸显。民众党及柯文哲集中抨击民进党两岸政策、对外政策和内部施政,同时强调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与民进党争夺中间和泛绿选票,遭后者猛烈反击。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岛内绿营政客掀起一股"组党热"。自8月6日"墨绿"出身的台北市长柯文哲组建台湾民众党后,以陈水扁为代表的极端"台独"势力以及前民进党籍台南县长苏焕智相继宣布组建"一边一国行动党""台湾维新党",招兵买马准备进军2020年"大选"与"立委"选举。这波"小绿"组党热缘于"大绿"民进党执政不佳,丧失民众信任,让"小绿"看到抢食"立委"选票与席次的机会,尤其是让柯文哲看到了"蚕食蓝绿、逐梦大位"的绝佳良机。从影响上看,这些"小绿"政党若投入2020年"大选",一定会对民进党的选情造成冲击,拉低民进党的选票,但是  相似文献   

9.
正近来,台湾又进入"九合一"选举的氛围中,许多政治人物纷纷提出"台湾价值"相互诘问,甚至以之作为攻讦或抹黑对手的文宣议题,其中以倡导"两岸一家亲"的台北市长柯文哲,遭受最严厉的"泼粪",但柯文哲总是好整以暇,一付八风吹不动老神在在的轻松,因为聪明如柯文哲,当然知道"两岸一家亲",不是他所独创,而是两岸自古皆然的结构性关系。李登辉也主张过国家统一,陈水扁也公开宣示过"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曾回大陆福建老家祭祖的吕秀莲也说两岸是"远亲近邻"。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1)
<正>曾几何时,街头民粹成为民进党再次执政的动力,柯文哲也在"白色力量"的推波助澜下登上台北市长宝座,而今,民进党面对昔日街头伙伴的反噬,蔡英文执政团队的民调支持度与柯文哲执政能力的满意度都一跌再跌,还持续探底。不过,值得省思的是,在野的国民党却未因民进党执政步调错乱而受到较大支持。上月中"立委"讨论"公投法"部分条文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17)
正"2016台北上海城市论坛"顺利举办,大陆再次释放了善意的信号,为两岸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开启一扇"机会之窗"。连日来,台湾媒体高度关注,纷纷发表评论文章。给绿营县市长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台湾《旺报》发表社评说,大陆愿意延续与台北市的交流,不因台北市市长柯文哲"亲绿"属性而退却,显然是做了很大的让步,柯文哲也展现出极大的诚意,向大陆释放友善的讯息,直接促成双方合作,这无疑给绿营县市长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接下来绿营县市首长若想重启两  相似文献   

12.
有阶层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阶层固化,不能正常社会流动。社会存在"夹心层"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夹心层"扩大化  相似文献   

13.
<正>9月17日,郭台铭和柯文哲相继宣布放弃连署参加台湾2020年"大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可能重回蓝绿对决局面。试图凝聚不满蓝绿选民、号召走中间路线的"第三势力",因头面人物的各怀算计、蓝绿两大板块夹击而在2020"大选"中整合失败,但郭台铭、柯文哲所获得较多支持的中间选民和青年选民仍是左右"大选"结果的关键力量,并可能影响同期进行的第10届"立委"选举。韩国瑜与蔡英文的对决,将是"庶民经济牌"与所谓"安全牌"的缠  相似文献   

14.
速读台湾     
《台声》2018,(24)
正政治据台湾媒体报道,2018"九合一"选后进行最新民调,全台民众最信任的政治人物由柯文哲居第一,信任度达63%,第2名韩国瑜52.1%;第3、4名分别是朱立伦和赖清德,最后1名则是蔡英文,信任度24.7%,不及柯韩一半。分析发现,蔡英文和赖清德信任度,分列倒数第1、2名。除台北市之外的其他地区民众,对柯文哲的信任度介于56%至68%之间;不信任度则介于18%至23%之间。其中,信任度最高地区落在新北市,信任度68%;不信任度最低  相似文献   

15.
大部制是中国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选择。可现有研究对地方大部制改革中组织运行逻辑和任务环境对改革的影响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官僚制理论和中国官僚制组织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任务环境与作为官僚制化的地方大部制改革间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以浙江地方食药监管大部制改革为案例加以论证。研究发现,政策模糊、制度缺失及组织任务的膨胀与冲突加剧了以压力型体制这一结构性因素为基础的任务环境的不确定性,使行政组织的官僚化与专业化产生张力。这突出呈现为一种反官僚制化现象,从而降低了改革有效性。除了完善统一权威的组织体系,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强化公务人员责任落实,持续推进专业化建设,而这依赖于任务环境提供更系统有效的支持,特别是更科学规范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从根本上看,改革政策执行"局部空转"是由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幽灵附着于官僚体系所带来的后果。应对改革"局部空转",要强化对官员队伍的正向激励,加强不同层级不同领域政策之间的协调,减少"文件打架",加强政策执行部门之间的统筹,拓宽由下至上的信息沟通渠道,进一步为基层官员松绑减负。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资助育人的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政府以"人力资本"的理念对高等教育大加资助,"成本分担"提倡增加个人教育成本的分担。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它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但仍然存在资助理念不统一、法律保障不健全、资助文化不浓厚、资助资源缺乏,资助内涵不深入等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成功资助的理论和模式,我国高等教育资助育人应进行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旭琴 《桂海论丛》2009,25(2):39-43
街头官僚理论是近些年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一个前沿领域.处于公共政策执行末梢环节的"街头官僚"生存于公共政策执行资源稀缺和公共服务弹性需求的夹缝之中,出现绩效目标异化,表现出典型的行动逻辑--激励不足、规则依赖、选择行为、一线弃权和理性逐利,在公共利益权威分配的过程中产生偏差.矫正街头官僚政策执行偏差的主体路径包括三个方面:政策执行机构的内部改革,政策执行直接主体的自我优化,政策执行间接主体(目标团体)的问责监督.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6,(17)
正综合新华社报道,台北市市长柯文哲近日接受台湾旺中媒体集团专访时表示,理解并尊重大陆方面对"九二共识"的坚持,愿意在既有政治基础上,维护两岸已签署协议再往前走,特别是在两岸经济互相依赖的状态下,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他认为,秉持善意和"两岸一家亲"的态度,有助两岸关系朝正面发展。针对台北、上海"双城论坛",柯文哲表示,台北和上海是两岸重要城市,过去交流很顺畅。目前,台北市由秘书处大陆小组处理相关业务,  相似文献   

20.
宁国良  周东升 《求索》2007,(12):61-63
政策成本是影响政策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政策成本的优化对提高政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公共政策成本优化的因素主要有政府结构、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政策成本优化的措施主要有适度的政策规模、适宜的政府规模、合适的政策工具、合理的政策结构、有效的成本补偿和科学的政策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