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台声》2017,(2)
<正>1月12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的"梅派在当代"暨纪念梅葆玖先生周年梅派曲集研讨沙龙上,著名台湾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的大弟子魏海敏表示,自己将于4月领衔演出《在梅边·九歌——魏海敏梅派曲集》,希望梅派戏能在这个时代得到更多的知音。《在梅边·九歌——魏海敏梅派曲集》是魏海敏在梅葆玖逝世一周年之际向老师的缅怀和致敬,也是她将自己20余年学"梅"  相似文献   

2.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5月9日第一次登上成都舞台,以一曲《霸王别姬》,赢得成都观众大声喝彩。 梅葆玖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小儿子,排行老九。他10岁随父学艺,60年代初主演梅派剧目,是现在唯一能演梅派各种剧目,表演正宗梅派戏的人。尽管梅兰芳生前曾培养了不少京剧人才,但真正的弟子却是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京剧艺术的遗憾。  相似文献   

3.
《台声》2020,(17)
正8月11日下午,2020"梅派传承·经典分享"泰台京剧票友线上交流会在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举行。以梅派京剧为纽带,来自泰州梅乡京剧票友联谊会的票友与台湾中磊文化交流公司、台湾京昆剧团的近百位票友相聚在线上,交流中华国粹技艺。泰州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梅兰芳一生登台50多年,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入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创作了《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经典名作,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梅派"艺术。  相似文献   

4.
1994年12月,文化部、广电部、北京市政府、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等联合主办了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了一系列演出、研讨会、座谈会、展览和图册出版。我从电视中收看了在北京演出的多出梅派剧目实况转播,那熟悉的场景,优美的唱腔,美丽高雅的梅派艺术风韵令我陶醉的同时,也使我不禁回忆起1960年梅兰芳先生来济南演出的情景,梅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10)
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子、京剧梅派艺术掌门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梅葆玖先生,因支气管痉挛,深度昏迷,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016年4月25日1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梅葆玖,祖籍江苏泰州,国家一级演员。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9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梅派艺术传人。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声声《梨花颂》作别梅葆玖5月3日上午,梅葆玖先生遗体  相似文献   

6.
董圆圆是当今京剧舞台上引人瞩目的梅派旦角演员。她扮相端庄俊秀,嗓音甜冽清亮,而且允文允武,戏路很宽,是一位十分难得的全才演员。她出道以来,相继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青年京剧演员展演一等奖、上海戏剧白玉兰优秀主角奖等多项高档次评比的大奖,她还被国家文化部推荐为首届中国京剧之星。她以雄厚的艺术实力驰誉于大陆各地及港、澳、台剧坛。  相似文献   

7.
<正>3月19日,大陆当红京剧老生于魁智和梅派青衣李胜素率国家京剧院80多人,一连6天为台湾戏迷朋友们献上多出经典大戏,这是国家京剧院第23次赴台演出。于魁智表示,"1993年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表演,我记得是2300个座位,连走道都违规加座"。那次他们是巡回表演,先到台北,再到台中、台南,又绕回台北,但许多台中、台南、高雄的观众都赶到台北来看。于魁智说,那时袁世海先生是角儿,我是龙套。我一上台,袁先生还没出去,观众那种喝彩声山呼海啸一般,2000多人同时鼓掌。当时我就觉得,我们的前辈艺术家太杰出了,如果有一天我能唱好,我也会受到观众这样  相似文献   

8.
今年刚毕业的琳达遇到一个难题。入职前,父母给她上了一堂社会课,母亲告诉她,刚进单位资历浅,对同事要客气、尊重地称呼为老师,父亲更是一副过来人的样子:当年我在工厂当学徒,就是对师傅非常恭敬!可在同单位的师姐说法却正好相反——最好直呼其名。师姐在单位试用时,按照家长的教导,见了老同事就叫老师,年龄差不多大的就叫哥哥姐姐,反倒弄得大家都很尴尬,给经理留下的印象也是太孩子气。  相似文献   

9.
看不见含量     
正我认识一位叫威廉的英国小伙子,他特别喜欢中国的京剧,不远万里,从英国赶来中国跟随一位京剧老师学习,除去上课的时间,其余的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学习京剧。威廉很努力,花了三年的时间,学得认认真真,甚至有很多次催着老师教他,把老师累得半死,可结果也就学个一星半点,咦咦哇哇半天,要么就是音不对,要么就是腔不对。上  相似文献   

10.
身居闹市最嫌哄,矢志研书勤笔耕。秋去春来数十度,生涯艰苦炼才雄。 在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知情人士中,悄悄流传着这首朴实无华的诗句,咏的是曾长期往在北正街的书坛两代师生彭飞和熊华。彭飞修过自行车,当时住8平方米居室;熊华作过裁缝,原先也住附近8平米居室。前者是我的老师,历任几所军事院校的书法兼职教授,国内外传媒作过介绍,后者是我没有谋过面的师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当代中国妇女书法百家之一。我多么想了解师姐是如何从艰苦中一步一步崛起而名噪书坛的?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27日傍晚,山东电视台有线综艺台演播厅侧一间演员化妆室,经友人引介,我拜会了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季子、梅派正宗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梅先生见到我后,很礼貌地站起身,同我握手。梅先生虽然60来岁,但一点不显老,好像40来岁,神采奕奕,精神饱满,和气慈祥,一派大家风范。这天,梅先生抵济后,下午休息,养好精神应付晚上演出,不接见客人。我的任务是将有关梅兰芳大师的一本书赠送给先生,并再赠一册托转北京梅兰芳纪念馆。我的书名叫《人生舞台》,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出版,全书40万字,首篇即写的是“梅兰芳与  相似文献   

12.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  相似文献   

13.
见到师姐赵云时,她的第一句话便是说让我久等了,很是抱歉。她的微笑很甜、很真。当然,和大多数从事售楼的小姐一样,师姐有着白皙的皮肤、飘逸的长发、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那天她穿的是黑色的缩腰西装上衣,下着一条长裙,幽雅又不失大方。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好极了。"怎样看待就业?"这本是我欲拜访的主题,没料到,师姐竟然先我发问了。我愣了一下,坦言如果工作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7,(3)
<正>省京剧院名誉院长黄孝慈老师永远离开了她挚爱的京剧艺术,但是,并没有离开爱她亦爱京剧艺术的"粉丝"。在送别黄老师的追悼仪式上,有这样一副长长的挽联——"一蒙惊艳识红菱虎女生凤贯两京,撒手人寰圆梦去犹闻孝慈长歌行"。这,不仅寄托着大家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绵绵哀思,也表达出对德艺双馨文化工作者的深深敬仰。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与黄老师  相似文献   

15.
梅兰芳先生(1894—1961)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享誉海内外的戏剧艺术大师。在长达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精心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舞台艺术形象,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还是我国最早将京、昆传统艺术推向世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6,(10)
正初春时节,一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翩然谢幕,走完了自己精彩纷呈的82年人生历程。从此,世间再无梅葆玖,梅郎世家成往昔。这对于京剧,对于男旦,对于梅派艺术,无疑都是巨大的损失。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的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第9个孩子。纹丝不乱的头发、白皙的面容、眼角深厚的轮廓、挺直的鼻梁、微薄的"梅家嘴",让见过他的人感叹:很像梅兰芳,真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梅葆玖接过了父亲的大旗,"梅家"的标签成为梅葆玖最重要的人生切面。10岁学艺,13岁登台,18岁与父亲梅兰芳同台演出。从此,梅葆玖的一生再没离开京剧。而生活中,梅葆玖爱好甚广,他痴迷于一切与机械有关的东西,不仅开得一手好车,还能驾驶私  相似文献   

17.
青年时期的我极少接触京剧,1940年冬天,我因孤岛形势日益恶化,决定离开上海去大后方。动身前,中学同学王南群、过振东为我送行,请我在卡尔登大戏院观看了周信芳演出的《文素臣》。周信芳、高百岁等著名艺术家的表演精彩纷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时起,我整整9年没再观看过京剧。  相似文献   

18.
大师,陨落!     
《台声》2016,(10)
正这个春天,注定带着悲伤。"沥血梨园桃李九州芳盛德永存,仙姿香韵美誉四海传无愧大师"——26字挽联,浓缩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一生。当我们还来不及从梅葆玖先生的离世中抽离,蓦然发现,这段时间里,太多文艺界大师离我们远去,这怎不让人黯然神伤。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对舞台眷恋和不舍先失京剧界"梅派掌门"梅葆玖,后送走"程派脊梁"李世济,让很多戏迷观众感到痛惜。李世济,1933年5月生于苏州,长于上海,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  相似文献   

19.
我爱中国功夫[美]韩了菲曾经,“到中国去”只是我的一个梦。我知道,中国和美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当来自中国的太极拳老师陈庆州第二次访美结束返回中国后,我的心却随之飞到了中国。我不仅被他高深的功夫所吸引,更被他大师的胸怀所折服。原先我无法确知陈师父...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10)
正"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一曲凄凄惨惨戚戚,怎不道尽人间悲欢离合、生死壮歌……没去那个阴阳两相随的地方,但透过媒体同仁笔下的字里行间,那个送别场面亦令无数敬者泪如雨下、魂断千里,纵然不临现场,可那一刻谁又能把持住对大师崇敬的泪腺呵。大师仙逝,长歌当哭,山河动容,无怪乎五月多雨,五月地动山摇。梅葆玖、李世济、陈忠实、张黎,一个个,中国文化界名人离我们而去。我虽不懂京剧,但知悉国粹,知悉梅派,喜欢那能令我们如痴如醉的京剧味儿,偶会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