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台声》2016,(10)
正20世纪90年代,北京地方史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会馆热",许多专家学者及地方民俗专家纷纷对北京特有的会馆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出版了一批专著。其中,民盟盟员、北京民俗专家白鹤群先生等编著出版的《北京的会馆》一书,最先收集整理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的全台会馆的资料,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台湾会馆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参考。《北京的会馆》一书是这样介绍全台会馆的:"全台"会馆一词是依据全闽会馆而来。全闽会馆即福建会馆,全台会馆即台湾会馆。史料上记载全台会馆文字不多,仅《北京史苑》第四辑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0,(6):78-79
北京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迁至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 北京台湾会馆是100多年前台湾同胞在京城建立的活动场所。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它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光荣历史,也留下了台湾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迹。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高潮时期,那时全国各地的台湾同乡会都已经解散,但是还有一些遗留的房产问题尚待解决。1952年我从上海调到北京,任台盟华北总支部主任委员,在此期间我也亲历了北京台湾会馆房产问题的解决过程。位于北京前门大街大江胡同的台湾会馆是一座历史悠久,很有历史和纪念意义的建筑。在50年代初,当时的会馆管理者为了响应全国公私合营  相似文献   

4.
徐飞 《北京观察》2020,(4):78-80
一百多年风霜雨雪,台湾会馆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百年间,许多人在台湾会馆留下了他们割舍不断的情愫。史上以台湾名义在京城建有两座会馆,一座是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的全台会馆,其旧址在本世纪初宣外地区旧城改造时已被拆除。另一座就是保留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位于前门外大江胡同114号的台湾会馆。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0,(6)
北京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迁至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北京台湾会馆是100多年前台湾同胞在京城建立的活动场所,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它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光荣历史,也留下了台湾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迹。 5月7日,北京台湾会馆重张并举办《中华魂·京台情》展览,旨在通过重温百年京台交流的历史,铭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6.
近读许南英先生遗诗,见有关于北京台湾会馆的七言诗一首,题为《戊申入都门感兴》,诗文是:“故土遗黎祖国来,伤心会馆纪全台。天公妒尔名无实,一炬三椽付劫灰。”诗后附许先生自注:“全台会馆于三月间失火。” 许南英(1852—1918),台湾台南人,晚清进士、诗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之父。1895年清政府割台后,台湾官民自建“民主国”抗击日寇占领,许南英  相似文献   

7.
张立峰 《台声》2014,(6):66-67
<正>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昔年为在朝为官的台籍官员购置,原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移至前门大蒋胡同127号,即今日大江胡同114号。2010年5月,这座已有百多年历史的台湾会馆在北京最为繁华的前门地区重张。复建后的台湾会馆,既具有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又不失闽南文化元素,三  相似文献   

8.
欣声 《统一论坛》2011,(6):64-65
金秋十月,应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邀请,笔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前门的台湾会馆。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原址位于宣武门外,后迁至现址——前门大江胡同114号。台湾会馆原是一个占地仅有54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2009年开始,会馆进行全面修缮并扩建。现台湾会馆为地上地  相似文献   

9.
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江胡同(原大蒋家胡同)的台湾会馆,现已修复.北京的各地“会馆” 是清代各省、府绅商为本乡进京赶考学子而建的.台湾会馆建于何年何月已无可考.清政府自1687年起,在台湾施行考举制,在县里考秀才、省里考举人,到北京考贡士,再经“殿试”考进士.清代汉族台胞考上文、武进士的共有29名.前107年出进士16人;后43年(即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出进士13人.可见后4O多年台湾举子赴京赶考者大增.据此估计,北京台湾会馆有可能建于1851年至1894年之间,距今已10O至140年左右.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天,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台籍进士、举人联名上书都察院代奏:“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予倭人,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  相似文献   

10.
莫非 《北京观察》2020,(5):78-80
江西会馆不仅是政界团体的议会之处,军政要人、社会名流频繁出入,也曾经是文人士大夫宴集演剧的重要场所。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色人等,其会馆之多居全国前列。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江西是最早在京设立会馆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9,(21)
<正>10月24日,国台办在台湾会馆举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仪式。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交流局局长黄文涛、全国台联副会长纪斌、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王兰栋,以及国台办、北京市台办、北京市台联相关领导和在京台胞等50余人参加活动。北京市台办副巡视员赵孝清主持了授牌仪式。仪式中,黄文涛宣读了《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关于同意在北京台湾会馆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批复》,龙明彪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牌匾授予台湾会馆。据了解,北京台湾会馆是大陆唯一一座原址保存的台湾会馆。2010年5月修缮扩建后重张以来,积极发挥平台优势,切实维护台胞权益,不断增进乡亲情谊,促  相似文献   

12.
王彪 《台声》2014,(8):69-69
7月17日下午,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前会长杨国庆陪同台湾师范大学30余名师生到北京台湾会馆参访。其间,汪毅夫以讲故事、谈历史的形式,将北京台湾会馆的历史沿革娓娓道来。从会馆的由来到台湾科举史,从台湾进士考证到五人上书的典故,以小见大、旁征博引。汪毅夫严谨又不失风趣的讲座,让来自岛内的师生们对北京台湾会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清代,东莞会馆主要作为同籍举子来京赴考的居所。取消科举后,由于东莞县在京没有商业会馆,当时的东莞籍商人赴京就到东莞会馆暂住,成为东莞人到京城的驿站。东莞会馆在北京有老馆和新馆之别,人们一般把位于烂漫胡同现门牌127号的东莞会馆称为老馆,把位于上斜街现门牌56号的东莞会馆称为新馆。清代,东莞会馆主要作为同籍举子来京赴考的居所。取消科举后,由于东莞县在京没有商业会馆,当时的东莞籍商人赴京就到东莞会馆暂住,成为东莞人到京城的驿站。民国初年,  相似文献   

14.
杨伏山 《台声》2014,(7):79-79
<正>6月6日上午,北京台湾会馆迎来了一次艺术盛宴,由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台湾中华现代国画研究会主办,北京台湾会馆承办的"台湾之美——两岸书画名家交流展"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全国台联副会长纪斌,台盟中央秘书长张宁,北京市台办副主任黄塞溪,台盟北京市委秘书长彭京玉,北京市台联副会长郑大,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执行副主席王子忠,中华现代国画研究学会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1)
<正>第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来自两岸及香港10位青年才俊,共谋"两岸一家亲"的青年作为——2016年12月13日上午,由全国台联与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出席论坛并发表两岸交流新观点,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来自中评智库、北京大学、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5,(11)
<正>5月18日上午,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台湾财团法人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财团法人台湾文化会馆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北京台湾会馆重张五周年成果展"及台湾画家"山川韵秀——苏惠心书画特展"在北京台湾会馆开展。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主委蔡国雄,台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苏辉,北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6,(1)
正2015年12月28日上午,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台声杂志社、北京台湾会馆承办的"纪念台湾省体育代表团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台盟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陈军,第三届全运会台湾省体育代表团在京团员代表,以及在京台胞、台生和台商代表约50人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第三届全运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6,(23)
正缘起、缘续今年9月初,重庆市台联会长许沛带了10多位重庆人士到台北,我跟他们会聚。许沛是旧识,3年前的9月,台湾成功大学和北京台湾会馆在台湾成功大学举办"科举制度在台湾"学术研讨会,大陆来了几位清代台湾进士后人,包括现任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的曾孙。汪春源在乙未(1895)割台时还是举人,原赴京赶考进士,和罗秀惠等5人曾上书清帝切莫割台。那一年台湾谁也没考上进士。汪春源到光绪  相似文献   

19.
北京的会馆大多都在外城.据《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会馆》卷(2006年北京出版社)记载,从明代前期最早出现、清乾隆和嘉庆年间快速发展到光绪年间,在京兴建的各省会馆达500多个,但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师外城巡警总厅右厅调查,从其所辖的前门大街右侧以及西至宣武门、广安门一带,就有会馆318个.《1941年北京特别市会馆名称地址一览表》所列381个会馆中,地处内城的仅21个.《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会馆调查研究报告》(1949年11月15日)记载:"本市会馆多分布于外二、外四两区,据统计全市共有会馆三九一处."  相似文献   

20.
白录英 《台声》2010,(5):39-41
台湾会馆是台湾乡亲在北京修建的一座省级会馆。100多年来,台湾会馆为不同时期的台湾乡亲提供了来京工作、学习和住宿服务,是台湾同胞联络乡情、亲情的重要场所。2009年,在北京市崇文区前门大街的整体改造过程中,北京市台联在北京市委各部门的支持下对台湾会馆进行了全面的修缮扩建,并在重张之际,举办主题为"中华魂·京台情"的展览。为了扩大台湾会馆的宣传力度,充实台湾会馆的史料,展示台湾特色物产,北京市台联组织了台湾传统民俗文化考察团于3月4日至13日赴台湾进行考察交流。考察团先后参观了苗栗三义木雕街和蔺草文化馆、台南孔庙、高雄美浓窑,以及高雄六合夜市、台东少数民族木雕、花莲石艺市场、莺歌陶瓷老街等多处独具台湾特色的传统工艺胜地和古迹,同时还拜访了中国文化大学、台南临濮堂施姓大宗祠管委会及著名台湾乡土作家钟理和之子钟铁民、台湾大学教授王晓波、丘逢甲之孙女丘女士、台东卑南族木雕家哈古等组织和个人,并就传统文化保存、特色工艺发展等进行了多方位的交流和座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