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傅少强 《台声》2003,(1):39-39
《台声》杂志20周岁了,作为它的忠实读者和作者,自然为它的成长壮大感到高兴。我与《台声》的交往十分偶然。记得是1994年,我刚到台办工作,由于工作上的关系,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报道。那年写了一篇台商投资农业的通讯,想投稿,但那时大陆专业的涉台刊物的确太少。偶然看到一本刊名《台声》的杂志,觉得内容比较吻合,于是寄了去,当时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不料过不多久,一位《台声》的编辑打来电话,说稿子不错,要采用,希望能寄几张照片。从那开始,我和《台声》就有了交往,至今已8年了。这期间有时是我主动寄稿去,有时是…  相似文献   

2.
魏秀堂 《台声》2003,(1):23-23
我搞了一辈子的新闻,而且绝大多数时间是参与办刊物,其中有4年是在《台声》杂志度过的。这4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与《台声》的缘分,应当说,最早始于1982年。那年的夏天我去北戴河采访台湾同学会的活动,正好后来当选为全国台联副会长并长时间领导《台声》的郑坚同志也在,我们很快就熟悉了。从他口中得知,计划中全国台联将办一本刊物。不久,全国台联成立了,《台声》杂志问世了,从此我开始经常采访台联的重大活动,自然也有机会经常与《台声》的记者编辑接触,彼此建立了友谊。而且,我当时所在的中国建设(即现在的《今…  相似文献   

3.
王在希 《台声》2003,(1):4-4
《台声》杂志创刊已经20周年了。这20年,是台海风云变幻的20年,是两岸关系从隔绝到开放的20年,也是《台声》杂志从诞生到慢慢长大的20年。在海峡两岸曲折、反复、发展、前进的20年中,《台声》起到了传递两岸信息、促进两岸交流、沟通两岸思想、推动两岸往来的积极作用。对《台声》20年来取得的不断进步和丰硕成果,我作为《台声》的一个老读者和顾问,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我与《台声》建立比较稳定、密切的联系,是从1990年元月《台声》召开的一个座谈会开始的。当时《台声》的记者向我约稿,我写了一篇《…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台声》2013,(4):112-112
【读者来信】 你好!《台声》的老师,我是来自台湾台中的锺恺原,前段时间在台湾的一家书店里看到了《台声》杂志,很高兴能看到一本专门报道两岸新闻的杂志,我想你们的杂志在大陆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台声》2016,(23)
正《台声》杂志编辑部:您好!我是四川省眉山市台胞台属联谊会会长刘文东。《台声》杂志是我开展台联工作的重要工具。故每期都仔细读,得益颇多。今年9月上期(总第403期)有一篇《陈明忠:无悔人生》文章,我看了几遍。发现有一个字是错的。即第29页《陈明忠夫妇与两个女儿》照片上(方段落中)的"陈明忠对大陆读者说:这辈子做了21年牢……"的"做"字似应为"坐"字。《台声》海内外发行,读者颇多,为此特致信于您,意在希望刊物办得更好。此致敬礼  相似文献   

6.
郭平坦 《台声》2003,(1):15-16
《台声》创刊20周年了。我是1985年被选为全国台联专职副会长的。当时《台声》已经由郑坚等同志创办,初具规模。因工作需要,我分别于1985至1986年、1988至1995年兼任《台声》杂志社社长,先后与《台声》共度10年。《台声》是争取台湾民心的重要阵地《台声》是由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的民间团体———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杂志,以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增强乡亲情谊为目的,发挥两岸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时有“台湾人办给台湾人看”的意见。但我觉得和平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大事,应动员一切力量,建立一…  相似文献   

7.
刘建国 《台声》2003,(1):32-32
我是《台声》杂志的忠实读者。由于工作的关系也常常和《台声》杂志的编辑人员打交道,我感觉到《台声》杂志的编辑人员就像朋友一样和蔼可亲,而《台声》杂志就像一座桥梁,沟通了两岸人民的心声,加强了两岸人民的联系。感觉之一,可读性强。《台声》杂志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内容涉及海峡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有权威人士关于两岸焦点问题的评论,有专家学者关于两岸关系的最新话题,有引人注目的特别报道,有台湾社会的观察描绘,有祖国大陆改革开放成就、投资环境以及美丽风光的介绍,还有台商投诉案件的分析,告诉人们如何用法律手段维…  相似文献   

8.
谢保家 《台声》2003,(1):33-34
我是《台声》最忠实的读者;在漳州,在福建,有许多的台商朋友都喜欢这份刊物。欣逢《台声》创刊20周年,让我代表这里的台商朋友们,热烈祝贺《台声》生日快乐。《台声》创刊于1983年,当时两岸还是坚冰一块,有一批人士已经汇聚在《台声》的旗下,致力于两岸同胞的沟通与了解,这是何等的热情和勇气,现在想来,又是何等的智慧和远见。“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应当说《台声》杂志体现得最为充分。风风雨雨20个春秋,《台声》杂志始终坚持传送两岸信息,沟通海峡两岸亲情,反映台胞心声,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相似文献   

9.
阎良编译 《台声》2013,(9):80-81
作为一份以时政为主的综合性刊物,与台湾有关的人和事自然是《台声》报道的重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台湾百年历史精英人物之一,蒋渭水的名字便经常出现在《台声》上。《台声》创刊不久我就进入了这家刊物,在《台声》杂志工作了近20年。为参加第二届蒋渭水思想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陈弘 《台声》2003,(1):18-18
光阴似箭,《台声》杂志已创刊20周年了,我表示衷心祝贺!20年来,神州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台声》杂志也取得了显著进步,越办越有特色,愈受海内外读者喜爱,已办成沟通海峡两岸、有声望的民间刊物。20年来,《台声》逐步做到了内容丰富,栏目多彩,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版面活泼。我是《台声》创刊以来的忠实读者,目睹了《台声》的发展过程,为它所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20年来,我从《台声》得到了不少教益。它刊登了大量有关台湾的文章、报道和评论。故乡的秀丽风光,感人的人物和事迹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台湾同胞。《…  相似文献   

11.
吴彤 《台声》2003,(1):34-35
《台声》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当我手捧着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杂志时,与别人相比更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在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台湾网站大规模改版后重新开通了,像是披一身朝霞的孩子,面对着精彩的世界。而《台声》杂志此时已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青年”了。就是在这个时候,《台声》与中国台湾网的手握在了一起———是《台声》的领导们作出了富有远见的决策: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共同携手发展,让《台声》插上网络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台声》与中国台湾网进行合作,作为中国台湾网来讲感到由衷高兴。因为…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台声》2011,(11):112-112
【读者来信】 台声杂志社同志,我是《台声》的老读者了,对台湾问题一直都很关注,《台声》杂志让我对台湾有了更深入地五人识和了解,而新《台声》信息量更大,覆盖面更广,每个栏目都能让我从中受益,期待《台声》有更好的发展,支持《台声》!  相似文献   

13.
费陈彩霞 《台声》2003,(1):30-31
接到《台声》杂志的约稿信,才想到《台声》已创刊20年了。作为《台声》的老朋友,在她过20岁生日的时候,我的确该写点什么,但提起笔,又不知从何下笔。还是像阎信中说的那样,“写一写康宁庄园和《台声》吧!”窗外,我们的康宁庄园被白雪装扮得像一位不染纤尘的仙女,湖面已结了厚厚的冰,冰面上覆盖着白雪,像平铺的羊绒毛毯。圣诞节前的康宁庄园静谧安详,像是永久都是这样似的。只有我和大卫清楚地记得,在康宁庄园,在湖面上,在岸边草坪上,曾经火红沸腾的那些日日夜夜。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我带着孩子跟着在台北美国学校教…  相似文献   

14.
叶芳 《台声》2003,(1):25-26
忽然收到《台声》杂志的一封约稿信,一时间有些惊诧,又有些茫然,惊诧的是:仿佛一晃之间,《台声》已走过了长长的20个年头;茫然的是:我一时竟不知道要对这封热情的邀约说些什么,写些什么。正像《台声》的副主编汪舟先生所说,我父亲叶纪东和我与《台声》杂志有着父女两代人的情缘,总该有些要说的,要写的。把它写出来,做个回忆、做个怀念、做个感言,或是其他什么,都算是对《台声》办刊20周年的一种庆贺吧!20年前,台联刚刚成立之时,父亲被在京台胞推选为北京市台联副会长,由于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对台湾广播工作己有…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台声》2011,(10):112-112
尊敬的台声杂志社工作同志,您好!我是《台声》杂志的老读者了,由于我小区距离市邮局甚远,兼我已96岁高龄,身体行动不便,总是不能及时收到贵杂志,无奈之下随信附上人民币20元,订阅最近一期的杂志一本,盼能按时邮寄!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5,(19)
<正>要涨姿势,想看就看凡订阅2016年《台声》杂志两本或以上,无门槛直接领取2015年《台声》杂志1本(如无备注则随机发送)。抄实惠,放心价凡订阅2016全年《台声》杂志的新老读者,均可免费领取2015全年《台声》杂志大礼包一份。(内含12本不同期次杂志,如无备注则随机发送)先到先得,百元好礼随刊送凡直接汇款至台声杂志社发行部订阅2016年《台声》杂志的新老读者,均可免费获得杂志套餐一份。(2015年《台声》杂志,不限期次,随机赠送,多订多得)  相似文献   

17.
阎崑 《台声》1994,(11)
黎泽重,66岁,一位老邮人,也是一位老报人.七年前,我曾经采访过他,并以《邮坛又报春消息,飞向盈盈一水东》为题,写了一篇专访,发表在《台声》杂志1987年第7期上.七年后的今天,我决定再次采访他,因为他的事业仍在继续,他在两岸邮人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编读园地     
《台声》2017,(24)
正哈喽,亲爱的读者们:这是2017年《台声》杂志第24期,也是最后一期,我们如约而至!在小编们紧锣密鼓写稿中,2017年,即将和我们挥手说再见,感谢你们陪《台声》杂志一起度过了2017年美好时光,本期我们想对您说说心里话,希望2018年我们一起可以变得更好。@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李:对我来说,凌晨的一端是日出,另一端深夜,无论日出还是日夜,我们在路上。因为工作关系,要经常出差在外,  相似文献   

19.
吴钧尧 《台声》2013,(4):66-66
去年十二月,参加《台声》杂志三十周年庆,许多前辈、文友特地跟我致意,“读了你那么多文章,终于见到本人了”。《台声》的读者群广,还有学生表示,《台声》是伴着她长大的。想来,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至少有一本读物,在成长时,与她产生了私密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感谢永恒     
王志敏 《台声》2003,(1):28-29
算起来,我和《台声》杂志相识已经13年了,应当说当初相识纯属偶然,但13年交往下来,《台声》给了我很多很多。在《台声》杂志创办20周年喜庆的日子里,回顾这段相识相知的经历,我心中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教了一辈子书。我于70年代后期开始诗歌创作。时代的恩宠,使我能够敞开心扉,歌颂现实生活向上的事物,揭示美好的心灵,刻画山河的壮丽,宣泄澎湃的诗情。从1989年我离休时起,就开始了致力于唤起海峡两岸休戚相关和睦友爱的歌吟。我以盘锦香稻诗社社长的名义用骈体文撰写的《致蓝星诗社的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