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邰言 《台声》2008,(5):24-26
徐兆麟老人自1988年至1995年连任全国台联三,四届专职副会长,分管文宣、台胞部、办公厅工作,团结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胞一道,为开拓和推动两岸交流尽心尽力。尤其是他历尽艰辛,带头促成了大陆台籍老兵实现了返乡探亲的愿望。笔者近期作了些田野式研究,请健在的老人口述历史,以作珍贵历史资料保留。就这样,笔者在一个寒冬之日,在原全国台联副会长徐兆麟的家里,听他娓娓谈起联系台湾乡亲、促进两岸交流以及帮助大陆台籍老兵返多探亲等对台工作往事。  相似文献   

2.
赵博 《两岸关系》2014,(5):59-60
<正>"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是一位台湾老兵的话,寥寥数语说尽乡愁无处安放的凄凉。在那个海峡隔绝的特殊年代,跟随国民党撤退台湾的大陆籍老兵们与亲人隔绝两岸、无法相见,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串沉甸甸的故事。这些故事,被创作成31集电视连续剧《原乡》,也被浓缩成六幕歌剧《回家》。在2014年的这个春天,老兵们锥心刻骨的乡愁深深打动着无数人的心。从《原乡》罕见地以严肃题材数次成为收视冠军,到《回家》唱响国家大剧院让全场观众动容落泪,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记住这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1,(12):42-43
“美国上月球只用了17年,而我们从台湾到大陆却走了40年。”1988年1月,第一个“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团”团长何文德的话道出了老兵们酸楚的心声。他们都是当年被国民党抓去的老兵,一踏入故乡的土地,这些老兵们个个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4.
“本土化”、“台湾化”这两个政治术语现今在台湾被大量运用着,其含义却早已转化了。“台湾化”成了台独分子政治诉求的一种主张,“本土化”则被视为排斥大陆籍人士、扶植台籍人士和重用追随李登辉的政客们的政策。早先,国民党大陆籍人士所提出的“台湾化”,虽说指的是“起用台籍人士扩大政治参与”的意思,毕竟有些语焉不详,让人产生省籍差别的错觉。在台湾,让台湾籍人搞“台湾化”,岂非要把大陆籍人赶下海。  相似文献   

5.
<正>"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篇《乡愁》生动刻画出了两岸隔绝状态下,跟随蒋介石败退到台湾的百万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眷属压抑心底的思乡情怀。从1986年底开始,国民党去台老兵发起持续数月的请愿活动,迫使台湾当局考虑调整有关政策,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接待探亲台胞的办法。1987年11月2日,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来到大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30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回眸这段沧桑  相似文献   

6.
台湾老兵高秉涵常年坚持将在台老兵骨灰带回大陆安放的落举,树立了一座人性丰碑。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2)
<正>1月7日,《台海滇云》新书分享会在台北举行,两岸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作品真实记录数十年前老兵来台的故事,是这段历史的资料补充。据了解,《台海滇云》主要以上世纪50年代从云南边境逃到"金三角"、后又撤退至台湾的云南籍国民党老兵坎坷命运为主要内容,记录他们和后代在台的故事。系云南著名作家欧之德到台湾南投清境等地采访大量国民党老兵及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演进,直接或间接引起多次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人员流动。 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迫于岛内舆论和民心压力,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随后,台胞到大陆探亲、旅游、经商、求学渐次热络,从而形成了老兵回家、青年创业、返乡投资等一波又一波“大陆热”台湾老兵:“想回家,永远都不会是错的!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1,(12):50-50
2010年6月13日,17名“大陆台湾省籍精英人士参访团”赴岛。这是大陆首次组织的以台湾省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为主体的赴台参访团。他们深入最基层的村落,了解最真实的民意。在11天的行程里,代表、委员们深入到连台湾本土人都很少涉足的村镇。在山涛的轻吟中,  相似文献   

10.
哪些大陆居民可申请赴台1、台胞在大陆的父母、子女(子女亡,其媳、婿可申请)、配偶、同胞兄弟姐妹(年逾70、患重病或行动困难者,可准许其配偶随行)、配偶之父母、(外)祖父母、(外)孙子女可申请赴台探病奔丧。2、1949年前到大陆定居的台湾省籍同胞;在台...  相似文献   

11.
冯洁 《民主与法制》2014,(20):48-49
他们是一批被台湾本省人称为“老芋头”的大陆老兵。35年前,他们跟随蒋介石集团溃退到了台湾,以为不久便可以“光复大陆”;35年后,他们中的多数人已在台湾娶妻生子,但却日夜思念着海峡那边的亲人和故乡。35年前。他们的父母尚在壮年;35年后,他们的父母已到古稀耄耋之年,有的至死也未能再见儿子一面。老兵们在台湾遭遇着不公平的对待。他们因为没有文化,退役后干着社会最底层的活。他们还要动辄遭受威胁和恐吓,以家人为要挟来互相检举揭发不忠的行为,他们只能乘出国之机悄悄潜回大陆探亲。  相似文献   

12.
1987年10月后,海峡两岸有关机构开始接触并落实安排老兵探亲事宜,早已按捺不住的赴台老兵,决定返乡探亲。本文中赴台老兵唐国新在同事的资助下,好不容易筹足了回大陆的路费,辗转反复,终于回到了离别40多年的大陆。我们的故事就从唐国新回大陆后展开……台湾老兵的故事,尤其是他们背后的另一半更是一本厚重的书。她们的人生如浮萍,没有任何选择,只有对岁月的那份梦想,奈何岁月沧桑,任由青丝变白发。几度魂牵梦绕,醒来时却依旧是孑然一身。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的悲怆与苦难,揭开了一代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情状下承载的伤痛,也坚定了两岸中国人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团结统一的呼唤。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6,(21)
正10月18日,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大陆台籍代表性人士对金门丰富历史文化的了解,全国台联组织大陆台籍代表性人士赴金门开展为期一天的文化参访交流。交流团由全国台联副会长、福建省台联会长江尔雄带队,成员包括云南省财经大学副校长杨晓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云英等教授学者和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德新区管委会主任孔令智、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朱台青、华夏理工学院董事长张晓东、安徽省台联会  相似文献   

14.
<正>《原乡》以两岸关系为题材,反映了20多年前去台老兵思念家乡亲人,冲破重重阻挠返乡探亲的动人故事,是一部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沟通了解、密切感情联系的艺术佳作。——张志军老兵不是一个孤独的群体,他们一头牵着大陆,一头连着台湾。这个群体已经成为台湾人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心中有一个清晰的信念: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永远是一家人,国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20,(15)
正她在台湾曾是一名资深记者,曾供职于《联合报》长达25年;她在台湾退休后,选择到厦大攻读博士;年过半百的她,现如今将自己的职业跑道转换到大陆,来到漳州师范大学任教;她就是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台籍教师施沛琳。"4天来从福州、厦门到漳州,跑了3场与海峡论坛有关的会议。想到2009年首次参加论坛,到现在已11年了,而我从当时只是来大陆参会短短停留几天的台湾同胞,到现在已是在大陆任教的高校教师,这些年见证大陆在各方面发展的飞跃式进步"。这段话是施沛琳在参加完第十一届海峡论坛后,在"孟孟走天涯"的个人微  相似文献   

16.
社会     
《台声》2017,(19)
<正>台湾人才到大陆发展成趋势需把握优势发挥影响力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湾人才到大陆发展已成趋势,大陆有越来越多学校向台籍博士招手。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关学院任教的台籍助理教授萧衡钟表示,台湾少子化、生源减少、流浪教师越来越多,人才到大陆发展已成为无法避免的现象。他坦言,大陆高校认为台湾教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7,(4)
<正>2月8日上午,春节刚过,国台办举办了年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安峰山主持本次发布会,介绍了中央2017年对台工作会议,以及大陆旅游团在台遭遇车祸的相关情况,并就台湾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的30周年、蔡英文在春节期间发表的两岸言论等表达了看法。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发展创造更好条件1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2017年对台工作会议,两岸媒体高度关注。应记者提问,安峰山首先介绍了此次  相似文献   

18.
丁宇 《两岸关系》2013,(2):37-39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2012感动中国颁奖词一个78岁的老人,一个离家65年的游子,21年来一直担负着护送其他台湾老兵骨灰安葬家乡的重任。无数次的往来大陆,只是为了实现同乡回家的梦想。送回家乡的不仅是一坛坛的骨灰,而是一份份绵延数十年对故乡的思念。  相似文献   

19.
当今,到祖国的宝岛台湾旅游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如果在20年前也许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自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到了1987年,台当局才开放陆籍“老兵探亲”的单向交流:1996年,再发展到“经第三地”的间接交流;直到2002年后才实现了“两岸三通”的直接交流。在这段时间里,不知有多少有志之士为了两岸的和平锲而不舍地努力工作,才换来了今天台海的祥和环境。  相似文献   

20.
李江夫妻俩只有一个独生女婷婷。小女从小聪明伶俐,能唱会跳,但学习却不甚理想,高考落了榜。见小女情绪不振,夫妻俩一商量,决定让小女到新东方补习英语,然后再找机会出国深造。一日,李江傍晚回家,在马路边的电线杆子上发现一张类似于传单的东西。传单上印有外国某学院的招生简章。每年的学费是1万至1.5万元。赴该国留学,不仅不需要任何经济担保,而且学习期满后,还可申请到该国的绿卡或向其它国家发展。李江当过警察,警惕性格外高。于是他借着路灯光,小心地将传单撕下来,带回家。吃过饭,他就在台灯前仔细地研究起这张传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