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台声》2016,(4)
正两岸目前处于一个"各方不急、先搁着"的观望状态。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蔡英文"520"就职演说,都是民进党两岸政策的重要观察指标,但两岸不确定因素带给民众的预期心理进而拖累现实经济,值得观察。对民进党而言,目前对两岸议题似乎也不急。选前,民进党就对马当局的两岸关系处理方式抱持了怀疑态度,才会以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来放大检视。再说,民进党对两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5,(22)
<正>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此番会晤意义重大,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在中国走向进一步和平发展的关键时刻,两岸领导人会晤正是象征两岸携手共写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篇章。当前台湾政情的走向,应对两岸关系可能出现转折的节点,两岸领导人会晤对可能政党轮替后的执政方,也提示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坚定原则和方针,不容心存侥幸冒险,另外也对台湾社会大众,以两岸一家亲理念展现高度的包容和情意。  相似文献   

3.
陈星 《统一论坛》2012,(2):57-60
2012年台湾“二合一”选举已经落下大幕。本次选举中民进党再次败北,原因很多,其中两岸论述的空洞与僵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客观现实来看,两岸论述调整是民进党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问题。 民进党败选的两岸因素对于这次台湾大选的结果,岛内外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观点也是五花八门。这些评论绝大部分都涉及到民进党两岸政策对这次选举产生的影响。尽管民进党内许多人现在依然不愿承认,  相似文献   

4.
民进党2012年败选后,党内掀起检讨两岸路线声浪,但过程一波三折,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决定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时,为了党内各要角是否参与,也花了一番功夫。党内经过近半年的9场大陆政策扩大会议,广邀党内外学者专家,甚至包括蓝营人士讨论,期间民进党在台"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柯建铭还抛出"冻结台独党纲"提议。然而,民进党最后没有以报告形式来确立两岸路线,仅以检讨纪要呈现,而且只字未提"冻独",足见其两岸政策仍在原地踏步。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5,(2)
<正>2014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摆脱贫困》两本书在台举行销售首发式。这标志着大陆图书在台湾的春天已经到来。曾几何时,两岸被人为地隔绝,但两岸人民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不会改变。正因为如此,两岸图书交流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于1987年底就已经或明或暗地开始了,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陆每年入台图书超过100万册,虽然民进党执政后人为地一  相似文献   

6.
正两岸关系向何处去?是当前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问题。3月下旬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习近平总书记与国民党新任党主席洪秀柱互致函电、李克强总理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进一步对海内外释放明确信息,传达清晰信号,那就是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不会因台湾政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5,(22)
<正>两岸领导人会晤举办的考量应该跟选举无关,将这场会谈与选举因素牵扯在一起的人,基本上都是选战当事人。必须正向肯定此次会晤,马英九想创设"两岸互动和平稳定的框架",包括两岸领导人热线、两岸领导人定期会见机制都是两岸和平框架的一环,所以此次会晤只是制式化模式的开始。观察两岸领导人会晤,应该要从习近平或马英九的角度来看待此次会晤。很多人  相似文献   

8.
《两岸关系》2021,(2):13-16
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台独"分裂活动,百般阻挠两岸交流合作,加大与外部势力勾连,致使台海局势复杂严峻,两岸关系遇到巨大风险挑战。祖国大陆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按照中央对台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大局大势,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7,(24)
<正>两岸一家亲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倡导的对台工作理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高度重视"两岸一家亲"理念,在各种场合不断地强调、多次详细地阐发。使"两岸一家亲"理念成为新时期发展两岸关系的一面旗帜,为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由于在台湾全面执政的民进党拒不放弃"台独"立场,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重新回到了对立对抗的局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现了挫折、倒退,形成了复杂严  相似文献   

10.
郑太南 《台声》2013,(7):60-60
备受两岸各界关注的国共高层会晤早已落幕。此次会晤中习近平与吴伯雄所谈及的问题,值得两岸民众思考与回味。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21)
<正>习近平在开幕式作报告时,前后共计3段提及了对台政策,与前几届只有1段或2段"提及"有点不一样。这3段分别为:一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过去5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的成绩时,说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经济文化加强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妥善应对两岸形势变化,坚决反对遏制'台独'势力,有利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二是叙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时,涉及到对台立场时再次提醒:"必须坚持一个中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7)
正摘编自3月17日《人民日报》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就两岸关系发展发表讲话,使"九二共识"再次成为两岸高频词,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上。坦白地说,民进党以"维持现状"为核心的两岸政策,虽然在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中蒙混过关,但是,要真正落实到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九二共识"才是最务实的选择。如果民进党要维持两岸现状,作为两岸共同的政治基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大选"败选后,民进党两岸政策走向一直备受关注。谢长廷2012年10月大陆"调酒"的开展之旅更是让这个议题走上了台面,成为民进党不得不面对的"显学"。尽管民进党各派系有不同的两岸政策取向,对谢的观点甚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但在新的条件下,谢的主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7)
正习近平3月5日就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发表看法,立刻引起两岸高度关注热议。毋庸讳言,随着尚未承认"九二共识"的民进党即将上台执政,两岸关系正走向岔路口。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节点,大陆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涉台讲话,回答了两岸关系何去何从问题。站在两岸关系的岔路口,前方的路只有两条。一是,在"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上向前走,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将是两岸人民之福。  相似文献   

15.
台情扫描     
正民进党两岸政策玩弄两手策略近期,民进党在持续制造两岸对立,阻挠、限制两岸交流的同时,大打"人权牌""柔情牌",充分暴露出逆势而为却色厉内荏的丑态。一方面,疯狂诬蔑、诋毁大陆,不断煽动对大陆的敌意。首先,针对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暂停,蔡英文及其办公室、陆委会和民进党均口出恶言,对大陆乱扣"以经逼政""干预选举"的大帽,称"观光不应政  相似文献   

16.
陈先才 《台声》2014,(5):40-41
<正>4月14日,民进党主席选举领表登记的首日,现任党主席苏贞昌宣布弃选,几个小时后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也宣布不参与此次党主席改选。民进党主席改选随着苏、谢相继退选,其选情自然趋于单纯,蔡英文重掌民进党权力宝座已无任何悬念。尽管蔡英文在民进党主席选举中目前看来已轻松过关,但过关之后却是艰难险阻、挑战重重。特别是在民进党两岸政策思维方面,其挑战和压力尤其艰巨。如果蔡英文不能在民进党两岸政策思维方面展现大破大立的  相似文献   

17.
台情扫描     
<正>民进党升高两岸对抗、破坏两岸交流无所不用其极近期,民进党当局继续升高两岸对抗,刻意阻挠限制两岸正常交流交往,可谓怙恶不悛。5月31日,台立法机构三读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增订条文,为两岸签署政治协议设置几乎无法达到的超高门槛,被讽为"两岸断绝关系条例"。近日,民进党籍"立委"提议终身限制退休高官赴大陆参加"政治活动",获台陆委会主委陈明通支持。此外,台军将心理战喊话中的"共军弟兄"改为"敌军弟兄",对士兵灌输"大陆是敌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5,(22)
<正>两岸领导人已于11月7日在新加坡见面,场面隆重,气氛热烈。新加坡是以华人为主体的城市型国家,与大陆和台湾都保持有良好关系,1993年两岸曾在此举行过"汪辜会谈";这一次又在此举行两岸领导人会晤,都是历史性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晤。此次会晤是1949年以来至今已66年的第一次,更具有非凡的重大历史意义。它有利于稳定台海形势。近几年来,以民进党为代表的绿色政党,地方本土主义大膨胀。从李登辉开始,把国民党定位为"外省党",竭尽打压和排挤之能事。去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绿营大胜、蓝营大败,  相似文献   

19.
台情扫描     
<正>民进党一意孤行升高两岸对抗近来,民进党和台湾当局肆意攻击大陆,加紧限缩两岸交流,意在煽动两岸敌意,贩售战争恐吓,以转移民众对其施政不力的关注,捞取选举利益。苏贞昌等民进党头面人物频频发出"扫把抵抗大陆""大陆假消息操弄舆论"等荒谬言辞。台"国安会"制定禁用大陆通讯产品的方案。大动作召开"国家安全会议",以"强化台湾安  相似文献   

20.
李立 《台声》2008,(4):46-47
民进党当局的“大陆委员会”发布新闻稿,杜撰所谓“2005年共识”,企图误导台湾民众。对此,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在例行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台“陆委会”新闻稿否定“九二共识”,攻击一个中国原则,却妄称唯有以它杜撰的所谓“2005年共识”为基础,“才能逐步建构两岸互信、互惠,稳健推进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为民进党在两岸协商、谈判问题上寻找出路。这无疑是自欺欺人,是根本办不到的。那么,“九二共识”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民进党当局为何要杜撰“2005年共识”?笔者以为,面对两岸同胞和国际舆论,确有必要还原历史,澄清事实,以供各方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