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这样的性格在生活当中是有好处的。他们会乐观地面对生活,最起码在生活的艰辛面前是不会退却的。  相似文献   

2.
《两岸关系》2014,(12):22-22
<正>2011年是陆生在台湾的"元年",742位刚刚跨出中学校门的大陆学生,在17、18岁的青涩年纪,跨越海峡来到台湾求学,转眼首届陆生就要在明年毕业,绝大多数人要离开台湾,回到大陆。他们满怀憧憬而来,经过4年"台湾经验"的浸润,会抱着什么样的"台湾认知"回到大陆?长期而言,他们会是台湾的朋友?敌人?或冷漠的他者?台湾《旺报》10月31日刊发社评文章《让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5,(11)
<正>6月,又是一个毕业季。自2010年8月19日台"立法院"通过"陆生三法",隔年首批来台攻读学位的928名陆生正式开启了"陆生元年"。今年的毕业季,除去攻读硕博班的陆生外,将有724名攻读学士学位的陆生迎来毕业。相比从大陆大学毕业的台生如今早已活跃于两岸乃至全球的舞台,这批出自"陆生元年"的大陆青年学子备受两岸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他们所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让我对大陆有更直观的感受与认识,俞柔姐选了几部电影与纪录片让我看,其中我对《空天猎》这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看完《空天猎》后,我浮上心头的第一个感受是:"大陆的空军好强大啊!"在台湾,有许多人尾随西方列强屁股之后宣传"中国威胁论",所以他们会认为,大陆军事能力的提升,对台湾,对亚洲,对世界都是一种威胁。但是,我的想法恰恰与这些人相反。我很乐见大陆的军事能力提升,因为这将是未来统一后,对台湾不受其他列强再次侵犯的一个强大的保障。虽然,两岸现在尚未统一,但我也不会觉得大陆军事实力的提升对台湾是种威胁。因为我来《台声》杂志实习后,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4,(1):44-44
陆生赴台求学可增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理解,有助大陆青年真实地了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民众的情感,也有助于台湾民众更客观地了解大陆的发展变化,对于未来两岸互动更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但民进党针对陆生来台硬是生出一个“三限六不”政策,不编列奖助学金、  相似文献   

6.
江欣璇 《台声》2003,(12):23-24
屈指一算,我来北京大学已经快两年了。记得刚来北大时,对什么都感到陌生,充满好奇,就这样开始了对我来说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我在进入北京大学以前从没有来过大陆。对大陆、对北京,所有的印象都是在中学和高中时的历史或地理课本里得知的。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来大陆甚至会来北京学习。直到高三时,我开始注意到大陆近年来的发展,而且获悉从1987年开始,大陆高校正式招收了第一名台湾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据我保守估计,来大陆学习的台湾学子也已超过万人。大家趋之若鹜让我对大陆的高校也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参加了大陆大学…  相似文献   

7.
正因受到校园欺凌,高一学生横山不惜用自杀的方式嫁祸给施暴者。最终发现真相的女法医说了这样一段话:"他们(欺凌者)会有一个新的生活,会忘记摧毁你人生的那段经历。就如同我至今都不认为,当初孤立我、侮辱我的同学,会记得曾经对我做过的一切。这就是事实。而作为被欺凌的一方,也打心里不会原谅这些人,老死不相往来已是最大的宽容。"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13)
正当下台湾的年轻世代,正是李登辉、陈水扁"去中国化"时代成长的,他们对大陆的认知,几近于零,或者是偏向的、不全的,以至于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祖国大陆不了解,甚至产生一定的误解。为使这些台湾青年能够了解大陆,进而认知大陆、消除误解、增进共识,近年来,两岸各领域各阶层开展了林林总总的各类青年交流活动,尤其是大陆在组织开展两岸青年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开展了一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我赴宝岛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参观访问,接触了一些台湾老百姓,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接受台湾同胞们对大陆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询。由于两岸隔绝长达半个世纪,双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大多数台湾同胞不了解大陆,加上岛内媒体对大陆也不会多作宣传,很多台湾民众对祖国存在着隔膜意识。仍然缺乏了解在台湾期间,我发现许多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的巨大发展缺乏了解,以为大陆老百姓住的是低矮的房子、穿的是  相似文献   

10.
微博声音     
《台声》2016,(12)
正吴念真台湾导演我在大陆举办签书会时,觉得大陆大学生的阅读风气比台湾盛,他们的素质和上进心也比台湾年轻人强。大陆大学生提问很认真,也非常有深度,因为他们认真阅读过我的某些东西。再就是大陆朋友写信给我,在用词方面和内容方面,我看到比较深的底蕴。也许是大陆人很多,大家竞争很激烈,要让自己更优秀一点。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17)
正近年来,台湾少部分青年被有心人塑造成有"天然独"的思维和论调,经由特定政党与媒体刻意渲染丑化、散播对大陆的仇视,让许多大陆民众对台湾开始有了望之却步的迟疑和犹豫。即使对原本印象中再美好、浪漫的台湾诸多想象,迟早会在这样的恶意不断蔓延加深中,终究被浇熄淹灭。我和陆生同学聚会的时候,面对着这样的质疑和怨言,经常没有什么话可以反驳。事实上,我也不是想要"反驳",反而是身为台湾人,存有一份对大陆朋友的歉意。大陆民众对台湾人的同胞之爱、兄弟之情,那是全然  相似文献   

12.
汪小洋 《江苏政协》2010,(11):28-29
在当省政协委员的8年时间里,我先后单独或附议提交了15件关心残疾人生活的提案。使我十分欣慰的是,这些提案都得到了承办单位的重视,他们认真办理落实,其中有些提案还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我为什么会通过提案集中关注残疾人的生活呢?这还得从我多年前曾经遇到的一件事说起。  相似文献   

13.
刘公 《台声》2003,(8):26-28
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热络,越来越多的台湾学子都在做来大陆求学的打算。但是两岸之间的通道毕竟没有完全畅通,台湾学生来大陆求学不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诸如报名、考试、录取,以及在大陆的生活、学习、毕业以后的求职等等,想想问题一箩筐,有些同学因此便望而却步了。好在目前大陆已经有一批在这打拼了几年的学长们,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载这些台湾学长给后进的学弟学妹们的建言。他们会毫不吝啬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以期帮助后进者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4.
“写”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一个重要的部分,聋哑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听力障碍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手段就只有手语和书面语.因为手语的局限性,当这些聋生最终走进社会时,书面语会成为他们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经常听到很多教师谈到学生写作时都只是晃头.语序颠倒、词语乱搭、语法错误等都是很容易在聋生当中出现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7)
正我这几年一直在推动两岸教育与人才交流,2011年时任教育部门负责人时,就让"陆生三法"顺利通过,让陆生来台求学,看到台湾的好,返回大陆后也能为台湾发声,这也是教育与交流的目的,我们也达到了相当的成果。让两岸为年轻人建立民族情感,让将来两岸不要有冲突发生、能够永续和平发展,这都是我们要做的。前年,陆生来台人数达到3.2万人,去年超过4万人,陆生来台愈来愈多,这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到大陆时,我的印象并不好。”台商温先生一点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有着7年在可口可乐公司、雀巢咖啡公司工作的经历。最初他没有想过会到大陆来工作,但现在他不仅自己出任台资企业、杭州康莲国际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特别助理,还把太太和两个孩子也带到了上海。“杭州是我最喜欢的城市。”温先生这样对记者说。 台商到大陆投资,在社会生活上有些什么不便?当我们在浙江的台资企业中采访时,答案几乎是共同的:即子女教育,业余生活。但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另一个答案:对于真正想在大陆求发展的台商来说,两岸社会环境的差异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心。  相似文献   

17.
网吧里有相当数量的孩子,他们的成长注定会深深打上网络的烙印。孩子们在网吧里做什么?网络是如何主宰着他们的生活?为打开问号,记者来到这些孩子身边。我是“武林高手”“儿子已被《传奇》套住了,整天闷在里面,除了砍,就是杀,整个人就像一个疯子。”佳明(化名)的母亲说。17岁的佳明就读于重庆某重点高中,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家庭条件优越。“传奇!是我最喜爱的网络游戏,也是我泡在网上的原因。”佳明这样说到。“在‘传奇’的世界里,我有着我自己的‘身份’,我是一个武林高手,级别很高,这是我天天‘修  相似文献   

18.
在台陆生群体是伴随着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成长起来的新兴的、特殊的跨界流动群体.随着陆生在台学习时间的延长,对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感受也愈加深刻和丰富.整体而言,陆生群体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大陆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也更趋理性和客观,对台湾政治体制更为包容,对台湾以社会管理制度为基础的软实力持肯定与欣赏的态度,也切身体会到两岸文化、教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两岸的差异和特殊性既给陆生带来新鲜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  相似文献   

19.
功能棒     
我曾问一位朋友,他看到“我发明我快乐”这个栏目有什么感受,他说:“感动、心酸,感动的是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心酸的是这些简陋但实用的发明其实都有更好的代用品,只不过需要花很多钱。”也许是吧,但是人不能生活在对自己的感动和心酸当中,我为这些残疾朋友骄傲,因为他们乐观、因为他们积极、因为他们敢于实现、因为他们用哪怕有限的能力超越自我。就让我的这位朋友感动吧,残疾朋友们,走好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快乐。(唐汉)  相似文献   

20.
《松州》2007,(4)
在我还是少女的时候,小说里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文学作品所展现的色泽斑斓的爱情生活使我羡慕,令我向往,并如临其境地沉浸在故事情节当中。在我心中,爱情是美丽的玫瑰花,而婚姻就是使这些玫瑰生长和开放的锦绣花园,经过甜蜜的恋爱之后,一旦履行了结婚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