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荣清 《理论月刊》2006,(4):134-137
国家一级文物《石鼓文》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的母体;是中国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视觉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社会变动的真实记载。古今中外二百多位专家学者探颐索隐,缀玉联珠,著述颇丰。笔者咀华前贤研究成果,历时十年拍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电视专题片《石鼓文》,从石鼓文发现及迁徙之由、年代之考、拓本之辨、内容之解、价值之珍等六个方面,向世人展示了这一国宝之精华。  相似文献   

2.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改革开放中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干干万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件艰巨而持久的教育工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几千年来,它哺育着炎黄子孙,激励着所有奋发有为者,造就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中小学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乃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促进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特对以下几个问题谈点粗浅意见。一、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其相应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不仅具…  相似文献   

3.
蒋强  周爱保 《求索》2010,(10):125-127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内容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黄帝内经》,无不与《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易经》研究的不断深入,《易经》思想在管理领域的作用愈发受人重视。本文主要对《周易·革卦》涉及的"唯变所适"思想、变革思想及其原则等作出阐述,旨在说明: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没有普适的永远有效的经营策略,适时调整甚至改变既定计划,时时密切关注时势变化态势,作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将企业打造成适应型组织,是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经营管理的永续之道。  相似文献   

4.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其包含着的真诚不欺,守信履约,不弄虚作假,不欺诈为恶等优秀思想,对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当前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具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繁荣兴盛的发展之路,凝练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文明传统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全民人文素养水平、推动思想文化道德修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入研究、系统总结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对于今天的中  相似文献   

6.
周若辉 《湖湘论坛》2003,16(1):94-95
江泽民同志强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时俱进”的命题的提出 ,融汇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以中华民族特有语言、文化和智慧 ,阐释、坚持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思想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与时俱进的本义是“生生变易” ,开拓创新从词源和词义上看 ,“与时俱进”源于中国古代《易经》中的“与时消息”或“与时偕行”。它与《易经》中的“生生”原则息息相关 ,一脉相承。自《…  相似文献   

7.
陈跃生 《群众》2012,(7):60-60
“文化”一词,源于《易经》,“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从诞生以来就以无形的、潜在的力量发挥导向作用、凝集作用、教育作用和规范作用。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极其丰富的廉政文化底蕴。张謇,作为江海巨子,在兴办实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倡导传统勤俭的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符号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也仍护卫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生命健康。中医药文化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之一。全球华人社会,尤其是港澳台地区,可能会因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7,(12)
<正>"帝高阳之苗裔兮,腾皇考曰伯庸。""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伟大诗人屈原的诸多诗篇佳句,透着忧国爱国的情怀。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用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拴五色线、插艾条、饮雄黄酒等多种习俗迎接端午,怀念屈原。端午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春节、清明节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打上鲜明烙印。与祖国内地一样,每年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绵延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的发源与变迁、流派与师承以及使用的器材等等是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脉络里的重要一支。坐落于上海体育学院的中国武术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以武术历史与文化为题材,全方位展示中国武术悠久的历史,再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专业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财富,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两岸开展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弘扬中华文化以凝聚两岸同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扩大两岸共识,弘扬民族精神以增强两岸同胞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要提高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在论述如何对待中华文化,怎样对待优秀的中华道德传统时指出,一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要积极继承和发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二是对几千年我国历史上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三是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积极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数千年来,她像一盏明灯照亮中国社会前进之路,温暖着中国人的心灵;她似一条汇聚着无数涓涓细流的精神长河,凝聚着亿万中华儿女血脉传承。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我们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璀璨夺目。上下5000年的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礼仪制度舒安娜一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道德传统”、“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和仪制度”。这是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我们继续深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数千年来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几年 ,国家特别重视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迎来了新的春天。一、中药现代化是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一个进程中药现代化是使中药不断适应当今社会需求与发展的一个进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事实上 ,数千年来中医药一直在不断地现代化 :战国时期 ,《山海经》记载的中药仅124种 ,以后历代逐渐增加 ,直至今天的12772种 ;原来南药产自海外 ,后来弄清了其药性 ,都成了中药 ;砭石原来是尖石 ,后来用银针代之 ,今天多用一次性不锈钢针 ;原来中…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固有的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民族复兴之基。文化自信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念。理解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与时代特征,有助于我们建构民族复兴的未来进路。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发出的《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经常地进行和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祖国社会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给予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改造和进步以重大的影响。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内涵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 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19.
幸敬华 《政策》2012,(12):75-7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弭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荆楚文化以楚文化为源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州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努力把荆州打造成荆楚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是实施一元多...  相似文献   

20.
《易经》是华夏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结晶,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大智慧二是大系统。“变通”、“趣时”、“知几”是《易经》的大智慧;系统模式和系统理论是《易经》的又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