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郁 《人民政坛》2009,(4):18-19
着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利益纽带。着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着力构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社会纽带,着力构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通道连接纽带。本刊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福建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邓本元,展望海峡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前景。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源泉。两岸同胞同祖同宗、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始终是连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坚定两岸同胞振兴中华共同信念,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有效途径。两岸一家亲,文化心连心。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亲情,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感情。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18)
正中秋节拾着夏的岁末、迎着秋的惬意,飘然而至。值此月圆之际,我受邀担任了"两岸一家亲"2016中秋慈善义演晚会的总导演。因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所以首次执导海峡两岸中秋慈善义演晚会,我深感荣幸。9月12日晚,两岸同胞欢聚一堂,在什刹海剧场共同演绎了"花好月圆夜,两岸一家亲"的浪漫月光盛宴。感人的场景不断涌现,不仅拉近了两岸同胞的距离,更体现了骨肉亲情大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5,(13)
<正>两岸历史文化本来一体,两岸本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唯因"台独"的存在,造成两岸历史断裂与文化心理伤痕。两岸不缺共同记忆,唯缺美好的共同记忆。增强两岸历史连接,可以从八个方面着力: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物、遗迹等;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庆、习俗等;三是近代历史上两岸同胞共同抗击列强侵略、建设台湾的历史;四是两岸同胞共同抗日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6)
正摘编自3月7日台湾《工商时报》习近平说,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内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可以保持良性互动。习近平并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未来应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习近平言下之意,显是要促使台湾新执政党调整两岸政策,也希望台湾民众共同支持"九二共识"。同天上午,大陆两会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既体现对台湾同胞的最大善意,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又体现了坚决反对"台独"、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坚强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坚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打造两岸命运共同体,是今后对台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如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7月5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在上海会见了前来出席"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并参访的台北市长柯文哲一行。刘结一表示,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理应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我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台湾同胞谋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  相似文献   

9.
王亮 《两岸关系》2011,(10):45-47
“光州固始”是闽台族谱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名。有关资料显示,台湾有80%的姓氏源自河南固始。从固始到福建、广东再到台湾的大迁徙和大移民,孕育了海峡两岸同胞今天的血源基础,印证了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也昭示了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台声》2019,(2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同胞常来往,越走越近;两岸一家亲,越走越亲。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1979年至今,两岸关系已经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岁月。自1987年两岸民间交往恢复以来,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成为常态,两岸婚姻成为民族命运起伏的缩影和关系演变的见证,成为推动两岸交流与交往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两岸婚姻被誉为两岸"三通"之外的"第四通",是两岸之间最为天然、亲密的纽带。目前,两岸婚姻家庭数量接近40万对,两岸配偶喜结良缘,两岸同胞跨越海峡的情缘,在相知相爱中,彼此走进心底,牵手未来。  相似文献   

11.
<正>值此全国台企联成立10周年之际,我向全体会员和广大台商朋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自上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后,祖国大陆日益成为台湾同胞投资兴业、安居生活的热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增进同胞福祉和亲情,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两岸同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23)
正451.立心做事,两岸青年应承孙中山先生之志共筑中国梦。——广东东莞永福科技有限公司李启东452.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两岸同胞的共同奋斗。——北京天盛股份有限公司辛静圆453.实现中国梦,台湾不能缺位。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国家不统一,谈何民族复兴?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是与大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同胞是一家人,都是中国  相似文献   

13.
从固始到台湾的大迁徙和大移民,孕育了海峡两岸同胞今天的血源基础,印证了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也昭示了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道理。回首这一大迁徙、大移民的历史,再现我们的祖先是怎么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南方,来到台湾的——这是《两岸关系》杂志社主办这次活动的初衷。希望更多的台湾同胞,台湾南部的乡亲,听说这段故事,了解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4.
<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中,开创性地先后提出了“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心灵契合”“两岸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两岸融合发展”等一系列论述,构建了国家统一大业重要理论。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主张,不仅着眼于解决当下台湾问题,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同时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着眼于台湾问题解决的同时,推动两岸同胞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家训。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良好家风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道德力量。家风孕育出的人格魅力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底蕴,也折射出国家发展的面貌。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两岸婚姻人数已达近40万对,直接影响群体人口近200万。两岸婚姻家庭是"两岸一家亲"的践行者,他们的家风故事是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在此,特刊登一位两岸婚姻家庭成员撰述的家风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正>8月17日至24日,第十届领略大美青海神韵暨青台少数民族交流活动在青海省成功举办。来自台北市、台湾嘉义县、台湾苗栗县等地的37名少数民族同胞参加活动。活动开幕式上,青海省台办主任郭根旺致辞。他表示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骨肉兄弟,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希望大家在交往中增进感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6,(6)
正292.实现中国梦,台湾不能缺位。台湾与大陆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同胞是一家人。离开了同属中华民族的台湾同胞共同携手、不懈奋斗,就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梦。我期盼,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一党一己之私,携手振兴中华,共享作为中华儿女在世界上的尊严和荣耀。——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金彦红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连战、宋楚瑜时,都提出了“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这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论点和新亮点。如同中国梦那样务实亲切、感召人心,“两岸一家亲”作为对台工作新思想,更加明显有别于对外工作的表述,凸显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手足亲情和命运共同体的定位。“两岸一家亲”理念平实,寓意深刻。亲情源自“一家”,“一家”具有共同生存空间的含义,这个家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19.
正盛世华诞,举国欢庆。2018年,是建国69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伴随着祖国奋发前进的铿锵步伐,我们同港澳台及海外的台湾同胞一道,为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健康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台工作政策与实践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提出了"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王茹 《台湾研究集刊》2006,45(3):1-7,83
海峡两岸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不少领域里存在差异,民意也有歧异与落差。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显现、维系和生长离不开两岸民众的交往、沟通。通过多年两岸的往来,当前两岸共同市场已见成效,其他领域的交流和交往也有相当的规模,在此基础上,建构两岸公共生活的努力会使两岸民众有更多真诚的沟通与意义的分享,有助于两岸民众形成沟通、理解与共识的相处之道,提高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亲和力、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