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季元 《黄埔》2011,(5):59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我随抗战部队六十二军到台湾接收日军投降,亲历台湾回归祖国,在台驻留了近一年后返回大陆。台湾有我们十七期十七总队(习惯称"双十七")的许多同学,他们退役后大都居住在台北市。自恢复联系后,他们多次邀我去台湾做客,我亦期盼着有机会重游宝岛,与同学们叙旧。去年3月,我终于圆梦重返宝岛。  相似文献   

2.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一次考察交流活动,得以有机会踏上感觉些许神秘的宝岛台湾。因筹备会务需要,时常穿梭于台北的大街小巷,使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台湾普通民众,亲身体验台北的社情民风。短短的10天时间,我在真实感受中华文化深入台湾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同时,更深刻体会和认知了台北城市与人之间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3.
阿柳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阿柳,我在冈比亚出生, 我虽然从小就被遗弃,对双亲一无所知,但我很想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寻找我的爸爸,找到爸爸后,就能找到妈妈,我相信只有他能告诉我,我的妈妈是谁。” 有着一副黑色面孔和东方人面部特征的阿柳,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甚至有“阿柳”这样一个很有台湾乡土味的名字,但是,他却始终与台湾这块土地无缘。 据台湾记者推算,阿柳今年应该是29岁,但实际上,连阿柳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何时出生的;他本该有台湾的“中华民国国籍”,但现在拿的是冈比亚护照;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相似文献   

4.
台湾过唐山     
《台声》2016,(8)
正来到漳州半年多,作为一个闽南移垦到台湾黄姓家族的第30代后裔,闽南厦漳泉与台湾的风土人情多么的相似,漫游在祖先居住千年的八闽大地,发现在泉州、厦门、漳州都有与我在台湾莺歌家乡一模一样的地名——黄厝,当然住的都是与我血肉相连的黄氏乡亲。在乾隆年间对台海禁开放后,我们是整个家族移居到台湾北部。有偏绿营的小学同学主张台湾人是有"唐  相似文献   

5.
哦!台北     
曾经借着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在台湾呆了5天,下面就跟大伙儿聊聊我在台湾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感。 台湾很中国 到台湾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换句话说就是感觉台湾非常中国。不是我矫情,和我同行的几个大陆学生都有同感。  相似文献   

6.
吴霜 《统一论坛》2005,(3):61-63
小时候对台湾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台湾在什么地方?台湾有多大?台湾人是什么样子?我对台湾的最初认识是从“我站在大海边把祖国的台湾岛遥望”这句30年前大陆上任何人都会唱的歌词得来的。它让少年时代的我得知中国有一个岛屿,离大陆很远,很美,它有一个清秀的名字—台湾。每个人的故事就像一串项链,不同的珠子被穿在同一根线上,珠与珠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却由于紧紧相依,又是一个整体。正所谓“前缘后果”,躲不掉,逃不脱。比如说我,20年前,离开祖国到美国。那时候,去美国该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办好手续,飞跃大洋登上了美洲大陆…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19)
<正>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军人。小时候别人爱听摇篮曲我爱听进行曲,但是有首闽南歌他会唱给我听,因为他的故乡在台湾,那时的我听不懂歌词里的意思,但是却很喜爱那个调子。外祖父常常给我讲他童年的故事,也因为这个原因,小时候我对台湾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渐渐长大以后,通过电视新闻,网络和台湾偶像剧,我对台湾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5月上旬,我随南京市“现代农业与乡村建设专题研修班”村支书学员赴台学习考察,感受颇深。在学习和考察中,通过与台湾“农业人’的接触、交谈,对台湾现代农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问必答 这次台湾研修学习,很注重于务实性,既有台湾高校中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又有台湾农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让我对大陆有更直观的感受与认识,俞柔姐选了几部电影与纪录片让我看,其中我对《空天猎》这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看完《空天猎》后,我浮上心头的第一个感受是:"大陆的空军好强大啊!"在台湾,有许多人尾随西方列强屁股之后宣传"中国威胁论",所以他们会认为,大陆军事能力的提升,对台湾,对亚洲,对世界都是一种威胁。但是,我的想法恰恰与这些人相反。我很乐见大陆的军事能力提升,因为这将是未来统一后,对台湾不受其他列强再次侵犯的一个强大的保障。虽然,两岸现在尚未统一,但我也不会觉得大陆军事实力的提升对台湾是种威胁。因为我来《台声》杂志实习后,  相似文献   

10.
<正>我出生在大陆,目前在高校从事继续教育工作。我的姥爷是台湾阿美人,新中国建立前他来到大陆,由此有了我们一家。我们家就是"两岸一家,同根同源"的一例。小时候,姥爷常常给我讲台湾的历史。从他那里,我知道近300年来,台湾经历了太多磨难,自17世纪起,台湾先后遭受到来自荷兰、西班牙等国的入侵。《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二战胜利,台湾才回到祖国怀胞。虽然大陆与台湾至今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当今世界的普遍共识。一个中国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原则,是共识,更是  相似文献   

11.
徐蕾 《统一论坛》2008,(2):54-57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年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12.
徐蕾 《统一论坛》2008,(3):56-60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上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13.
盛志耘 《台声》2001,(9):18-19
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赴台驻点记者,我于6月29日至7月29日在台湾整整工作了30个日日夜夜,及时将台湾每天发生的新闻传回北京而身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节目主持人,此次有机会能在台湾岛内和听众朋友亲密接触,更是我的意外收获。失散多年的姐姐找到了 “我失散多年的姐姐找到了!”这是台北听友陈小姐这些天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陈小姐气质高雅,热情开朗,我与她相识在1989年。当时两岸关系刚刚解冻,与祖国大陆隔绝近半个世纪的台湾同胞希望了解祖国,希望得到更多的资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常常会收到台湾听…  相似文献   

14.
贺苒 《台声》2014,(12):86-86
一年两个月前,第二次来到台湾,以学生的身份在这里学习、生活。当初决定来台湾读书的理由其实很实际,考研落榜了,但选择来台湾对我来说却有很多原因。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户口簿籍贯栏却写着台湾桃园。虽然家中长辈从台湾来到大陆亦是太祖父辈们的往事,我父母这代甚至都所知甚少,但却让我对台湾,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两岸关系》杂志社的编辑告诉我,台湾朋友很想知道祖国大陆有关传销的政策。我曾担任过司法部律师司司长,国家商标局常务副局长、现在公平交易局工作,在台湾有很多朋友,我乐意向读者朋友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首先,我还是介绍一下公平交易局吧!台湾有“公平交易委员会”,祖国大陆有公平交易局。我们这个局是国  相似文献   

16.
台湾有一句口号:“经济学台湾”,那是自我陶醉。台湾经济值不值得学习?我看,在本质上是不值得学习的。我相信,台湾政府是要用这个口号来欺骗台湾人,争取台湾人。“经济学台湾”虽是自我陶醉,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台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方面是有它值得重视的一面,当然更有不值得学习的一面。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海蛱两岸,有了几十年的敌对状态,现在这种形势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党和政府对台湾当局是没有敌意的,我就是在这种没有敌意的状况下,毅然回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不是以敌对观  相似文献   

17.
信箱     
愿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写此信是为了告诉你们我刚写了一封信给台湾的蒋经国要求台湾政府回归祖国。并随信附上《周报》一期,上面登有告台湾同胞书。希望他能通情达理。无疑他会把我逮捕起来,如果我到台湾去。当然我永远不会去台湾。如果我的愿望能实现,能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告诉他,我七七年六月访华时的所见所闻与我在学生时代在广州所看到的一切多么不同。加拿大A·S·H  相似文献   

18.
祖国的宝岛台湾 ,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个陌生而亲切 ,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去年12月26日 ,我率江苏省南通市民族乐团赴台演奏交流 ,从北到南历时13天 ,使我对台湾及这片土地上的同胞有了更多的了解。许许多多的乡亲和那些熟悉的朋友以及素不相识的同胞 ,热情地招呼、款待我们 ,还有的从几十里、几百里远的地方赶来观看我们的演出。我们在好几个城市的几所学校也看到学子们很喜爱民族音乐 ,学校有民族乐队 ,有和我们一样的民族乐器 ,有指导老师。我们在台湾的7场演奏以及和台湾同行的交流 ,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人民同祖、…  相似文献   

19.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在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很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1992年我曾率团到美国旧金山的"硅谷"参访,当时就有不少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青年科技人员,在旧金山科学工业园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一些朋友告诉我,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也办得不错。所以我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到新竹作一次参访。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05,(1):74-75
台湾到底有多少客家人?分布在哪些地方,他们的地位怎样?祖籍地在哪里?其祖先是何时迁台的?现在台湾的客家人与原乡大陆的客家人有哪些异同点?这些可能都是海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也是我1998 年 3 月台湾之行考察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