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声》2015,(24)
<正>两岸各领域包括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1987年11月,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结束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逐步发展起来。1992年8月,由12名艺术家组成的"大陆艺术家演出团"首次进入台湾,实现了两岸的双向文化交流。特别是2008年5月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以来,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取得很大发展。如今,两岸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7,(2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惠互利,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陆影片《可可西里》在台湾获得第41届金马奖,2004年两岸文化交流在临近年底时达到高潮。回望过去的一年,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务司负责人认为两岸文化交流保持了持续的热络,交流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这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2004年是岛内政局动荡、两  相似文献   

4.
陈水扁多次声称,必须 在“不被矮化、不被边 缘化、不被地方化”的“三不”政策下,才可与大陆交流,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迟迟不前的责任推给大陆。似乎是大陆一直在矮化台湾、欺负台湾,强人所难,以致延缓了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但谎言重复一千遍仍是谎言。 两岸贸易总额累计达2400多亿美元,其中大陆出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点在于两岸青年的交流与合作、在于更多台湾青年在大陆生活就业、生根发芽。近年来,两岸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台湾青年到大陆就业创业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和  相似文献   

6.
声音     
《台声》2015,(12)
<正>夏立言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虽然有人认为两岸关系过去一段时间有"波折"、2016选举又近,但台湾当局未来仍会持续推展两岸事务,除两岸制度化协商外,还有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以及双轨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与参与区域经济整合。杜紫军台当局"经济部长"大陆是(台湾青年)创业过程中的重要市场,台湾年轻创业家应好好运用;但大陆创业风险较高,最好的方式是"立足台湾、开拓大陆市场",在台湾把公司经营模式、技术开发稳固后,再进大陆市场,这样成功机率才会较高。  相似文献   

7.
台声?微热议     
《台声》2017,(16)
<正>@台声杂志官方微博本期话题#黄景瑜:两岸一家亲#6月17日,青年演员黄景瑜受邀出席海峡青年论坛。现场,福建团委副书记杨溢为黄景瑜颁发了"闽台青年文化交流使者"证书,并感谢他在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作为海峡文化交流大使,他谈到了自己对台湾的认识,大概10岁的时候叔叔出差给他带了台湾地图型的钥匙坠,那是他的第一个与台湾相关的礼物。后来随着拍戏接触到台湾的朋友,感觉台湾和大陆的年轻人有太多的共同话题,两岸一家亲的感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21)
<正>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对台工作的重要理念和主要措施。比如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正因为有了更多的交流,我们才能真正认识我们中华文化。其中年轻人绝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透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帮助有意在大陆落地的台湾青  相似文献   

9.
"你可以不认同共产党,但无法自外于中华文化,你可以批判中国大陆,但不可能说与中华文化毫无关联。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来自大陆东南西北,血缘是很难割舍的。""交流让我对大陆有了新认识",前"台联党"主席苏进强4月份在北京参加一个两岸画展时说。"台湾团结联盟(台联党)"是台湾最"独"的团体之一,而苏进强现在醉心于两岸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     
《台声》2014,(12)
<正>首届南台湾两岸论坛在高雄举行11月22日,由高雄市两岸关系研究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南台湾两岸论坛在高雄举行。来自高雄、台南、屏东等台湾南部县市的高校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学者与会。两岸专家学者围绕从南台湾看大陆对台政策、如何做好台湾"三中一青"工作和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呼吁两岸双方、两岸同胞继续通过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1.
吴宜 《统一论坛》2015,(2):20-22
2008年以来,两岸各领域交流如火如荼,其中文化交流的规模、层次不断提升,但仍面临难以深入的困境。目前看,亟需对两岸文化交流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深认知,积极排除障碍,才能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深化发展。两岸文化交流的性质和意义(一)两岸文化交流的性质从本质上考察,祖国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华文化,两者基因相同,是同质性文化,即"根和魂"都是相同的。因此,两岸  相似文献   

12.
正通过引导和服务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就业,将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让两岸青年在创业中交流人生经验、分享创新智慧、携手赢取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南京积极构建台湾青年创业扶持与服务平台,通过组织"青创未来"台湾青年创业项目路演,建立"青创联盟"服务体系,运用媒体传播"青  相似文献   

13.
2000年至2008年,两岸经贸关系突破政治因素限制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陆对台政策及其对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所产生的"磁吸效应";其次,台湾内部转型和国际环境的变迁加剧了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也加速了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是促成两岸"政冷经热"现象的推动力;此外,两岸经贸关系已有的发展是阻止两岸关系持续僵化的重要牵制力。正是在这几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两岸经贸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6)
正摘编自3月3日台湾《中国时报》要说两岸同胞间有差别心,那也是当时当局时刻警告人民要小心匪谍,使两岸同胞"同"变得虚幻、"异"变得真实。在长期的"反共"教育宣传下,大陆人民、大陆政府或者中共,在人们的心中早就不加区分,这直接影响到后续两岸交流渐趋启动之际,台湾人民对大陆的第一印象。这毕竟是错误的认知,无论两岸官方如何争斗,大陆  相似文献   

15.
正两岸共同的春节文化习俗,反映出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内涵。在两岸进入新的历史时代下的今天,文化的交流最能够促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增进彼此的情感和理解,得到了两岸同胞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也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新春之际,两岸以新年传统文化交流为依托,希望透过两岸春节各种民俗庙会,凝聚台湾与大陆人民的手足之情,宣传大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势头,提升大陆各地方文化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促进大陆与台湾民众的心灵契合,推动两岸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6.
台湾掀起大陆求学热王小珍海峡两岸的交流继台商大陆投资热、两岸科技、文化交流热之后,近年来又有一股热潮激荡,那就是台湾学生赴祖国大陆求学热。台湾学生赴大陆求学始于1987年,90年代以后,渐成气候。据国家教育部统计,从1992年起,台湾到大陆上大学的学...  相似文献   

17.
<正>1月24日,"听,爱在台湾"——爱音斯坦FM落地台湾地区、服务海峡两岸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台湾会馆成功召开,爱音斯坦FM台湾站正式落地。发布会上,爱音斯坦FM对过去3年在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上取得的成果做了总结展示。爱音斯坦FM创始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温哥华校友会副会长解卿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而文化正是连接两岸兄弟姐妹们的最完美的桥梁。作为大陆首家落地台湾地区的新媒体平台,爱音斯坦FM将秉持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服务海峡两岸的宗旨,为两岸地区用户持续提供高品质内容,更好地为两岸用户服务。  相似文献   

18.
正改革开放40年来,两岸经贸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其中几个主要节点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大陆持续改革开放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基础,也是推动未来两岸经济合作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节点一:敌对的两岸关系导致两岸经贸中断1949年5月,国民党当局在台湾颁布"戒严令"和"惩治叛乱条例",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时起在台湾省全境(含台湾本岛、澎湖群岛及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8,(22)
正新时代,新十年;新起点,新旅程。11月2日至5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两岸文博会"),在福建省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经过10年的传承与积淀,两岸文博会已发展成为大陆对台文化交流融合最强平台,受到两岸业界人士的关注与认可。两岸文博会由国台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厦门市人民政府、台湾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承办,是唯一以"海峡两岸"命名并由海峡两  相似文献   

20.
台湾意识演变过程中的台湾青少年民族认同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岸互信和共识取得新成就的同时,多年来横亘于两岸之间几代人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对立或敌视的历史教育、政治教育、民族教育仍有可能在两岸多渠道、大规模的沟通、交流和交往过程中凸显出来.大陆有关部门应该了解台湾主流民意的变化,关注台湾"民心"和"民意"的顺畅通达;同时推进教育与文化交流,加强资讯和媒介的沟通,增强青少年工作的力度,以增强台湾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