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台声》2016,(2)
正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又字少羲。晚年自署柳塘,祖籍厦门,台南安平人。父亲汪翁牛,母亲吴氏凤。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科三甲第120名,台湾历史上的最后一位进士。1882年,汪春源13岁时考中秀才,并得到知县祁征祥的栽培,台南市志卷七"祁征祥"条有:"光绪八年,作宰台湾,得汪春源、陈润黄二茂才,即选入衙署,聘幕友李占五教之,后陈不寿,汪终成进士。"  相似文献   

2.
鲁洪柯 《台声》2013,(10):40-42
台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蕴含着丰沛的历史和人文资源。现任台盟中央副主席、全国台联会长的汪毅夫,祖籍台南,其曾祖父汪春源是清末台湾最后一位进士。9月13日至18日,汪毅夫赴台南参访,并出席“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多项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3.
我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是台湾近代史上的知名诗人和爱国志上。清治末期,汪春源、施士洁、许南英、丘逢甲等一批乡绅名土吟诗结社,共襄风雅,形成全台最具影响的作家群。乙末(189年)割台,汪春源与诗友们纷纷参与抗日保台义举,表现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号柳塘,台南府安平县(今台南市)人。光绪八年(1882年)考取秀才,戊子(1888年)中举人,癸卯(1903年)中进土。工待工文亦工书法,著有《柳塘诗文集》(已佚)。其生平事迹,见诸《台湾省通志》、《台南市志》…  相似文献   

4.
陈益源 《台声》2013,(11):85-87
对于汪毅夫会长,我和许许多多的台湾学者一样,早就景仰已久。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1869—1923年)的曾孙;他是闽台文史研究的大名家,著作等身;他当过大陆几所著名大学的教授、福建省的副省长、台盟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学者从政而义不失学者本色的政治人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1895年离台内渡以后在福建及其邻省广东、江西之种种遭遇,记取清末民初的某些社会变迁和某些社会问题:新学兴起与科举变革,“癸卯学制”、废除科举与私塾、学堂的改良,以及诬讼、迷信、烟赌、教案、械斗和“银贵钱贱”。本文认为,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诸人在大陆身处和面对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勉力维护“新政”、改良社会,其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事迹值得纪念。  相似文献   

6.
超然 《台声》2014,(12):80-81
<正>11月5日,龙海市台联会长许可义、副会长陈锦海、理事陈敬唐,专程到九湖镇林前村了解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的墓地状况。在九湖镇党委、林前村村委的协助下,该村村民郑顺民带领许可义一行来到了墓地。只见墓地杂草丛生,墓地左侧已被其他墓地占用,破坏较为严重,墓碑也不见了。许可义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6,(4)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隋唐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乃至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宋元时期起,在台湾早期开发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已随着大陆垦民传入台湾。明郑时期,儒学文化在台落地生根,科举制度也传至台湾,初具雏形。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全面推行科举制度,与大陆科举考试一体筹划,并对台湾考生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普及,也使台湾人才辈出、社会日益进步。自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陈梦球蟾宫折桂,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汪春源得中进士,在210年间共涌现台湾文进士33名。这些进士青史留名,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13)
<正>6月18日下午,由全国台联指导,福建省台联、福建省档案局(馆)、北京市台联和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联合主办的台湾进士后裔与学者座谈会在厦门召开。福建省档案局(馆)长丁志隆、福建省台联副会长梁志强、北京市台联副会长郑大、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代理主任陈益源,以及两岸台湾进士后裔和有关专家学  相似文献   

9.
林长生 《台声》2014,(10):80-80
9月19日下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历史文献集成《闽南涉台族谱汇编》新书发布会暨赠书入台仪式,在福建会堂隆重举行。发布会上,福建人民出版社向台湾图书馆和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各赠送了一套《闽南涉台族谱汇编》。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20,(11)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副会长、重庆市台联会长许沛接受了台声杂志社的采访。作为重庆市台联会长,许沛奔走于大陆与台湾之间,从两岸同名村到姊妹湖,深化两岸基层交流,垒实两岸统一根基。今年全国"两会"上,许沛提出建立许地山纪念馆的建议,希望台湾青年继承好台湾同胞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0,(6):84-85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噩耗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与在京台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等多方奔走,率先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表明“台地军民必能舍死忘生,为国家效命!”都察院将呈文代奏光绪帝,表达台湾同胞强烈反对割台的决心和民意。是为“五人上书”。本刊现将载于老台胞何标主编《老北京台湾人的故事》书中、现存北京市档案馆的呈文全文录于此。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4,(4)
<正>3月18日,重庆市台湾同胞第二届五次理事会在重庆举行,会议选举许沛为重庆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新任会长。许沛,女,汉族,台湾台南人,1962年9月生,大学学历,经济学学士,助理统计师。198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台盟重庆市委专职副主委、第四届重庆市政协常委。会上,中共重庆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刘光磊说,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与台湾有深厚的历史渊源。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的200万人中有70万人在重庆工作生活过,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8,(21)
正10月24日,由全国台联、重庆台联和台湾社区重建协会共同主办的两岸社区治理研讨会在重庆市举行。重庆市各区社会服务中心基层代表、学者和来自台中、彰化的台湾社区代表30余人出席。全国台联副会长、重庆市台联会长许沛,全国台联研究室主任陈立谦、西南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李韧,社团法人台湾社造联盟理事长、台湾社区重建协会理事长卢思岳等出席了此次研讨会。许沛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社区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20,(14)
正近日,北京市台联通过官网和公众号等平台,陆续推出"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在两岸进行巡展的精彩瞬间、专家研究的丰硕成果、历史学者的深情寄语等内容,让更多的两岸同胞近距离了解科举制度在台湾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向公众进一步展现北京台湾会馆在两岸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通过对科举制度历史,尤其是科举入台过程与脉络的描述,展现了台湾文进士这一群体的风采和成就,客观总结了在清廷统一台湾后,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展的深远影响,表明了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史实。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20,(11)
正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台湾代表团的审议。汪洋在台湾代表团参加审议。在认真听取陈军、许沛、曾力群等代表发言后,汪洋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6,(20)
正金门素以文风鼎盛著称,据县志和当地族谱资料记载,宋、明、清三代共出过50余位进士。其进士人数之多、密度之高,让许多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专家学者都不禁感叹金门文风鼎盛。历经一年多的酝酿与筹备,由台湾金门县文化局、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主办,金门大学华语文学系合办,北京市台联、国文天地杂志社协办的"科举制度在金门"学术研讨会,于9月29日至30日在金门大学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5,(10)
<正>摘编自5月1 1日台湾《工商时报》继上海自贸区之后,大陆方面又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多年以来,虽与台湾一水之隔,但岛内产业界历来重视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商机,因而也令福建赴台经贸规模未能在大陆"数一数二"。甫成立的福建自贸区对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般而论,意在两地的"五缘"关系,便于发展两岸各领域间的交流、合作。但福建自贸区的成立于台湾岛内产官学界的重要性,绝非单单"五缘"关系,其背后有着  相似文献   

18.
正10月19日至24日,由北京市台联、陕西省台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北京市台胞交流服务中心承办的"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展览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开展。开幕式由北京市台联副会长庄文静主持。"台湾进士专题展"是"科举制度在台湾"文化交流活动项目之一,该展围绕科举制度与台湾进士的关系,描述了儒学教育与科举制度移入台湾的历程,对台湾文教事业推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斌华 《台声》2014,(7):48-49
新华社高级记者、港台部副主任陈斌华作为此次张志军访台随行采访记者,在4天3夜的时间里,他除了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到张志军主任台湾之行的点点滴滴,更以一位长期从事对台工作新闻从业人员所独到的敏感和嗅觉,捕捉到新闻事件以外更具本质的东西。现将其每天以手记手法采写出来的文章集中摘发出来,供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层次地理解张志军访台的重要意义。陈斌华,199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工作,主要从事两岸新闻和中央时政新闻采访,系大陆首批赴台驻点记者、第五届新华社十佳记者,曾参加汪辜会晤、连宋访问大陆、2004至2012年历届台湾"大选"等重大报道,亲历近20年海峡两岸诸多重大事件。著有《驻点台湾:大陆首批驻台记者手记》、《亲历台湾"大选"》、《自在台湾:一个大陆人的十年行旅》。获聘为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导、本刊专栏作家等。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20,(19)
正9月21日,第八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主场活动在厦门举办。全国台联副会长、重庆市台联会长许沛出席活动并代表全国台联致辞。福建省台港澳办副主任钟志刚,福建省台联会长江尔雄,福建省台联副会长梁志强,厦门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张毅恭等领导,与在闽常住台胞、同名村宗亲代表、两岸乡建乡创从业者等百余人参加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