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轶群 《同舟共进》2012,(12):68-70
世界上没有哪个奖项像诺贝尔奖一样经营得这么成功,每年"开奖"都会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新闻。这得益于它丰厚的奖金,得益于一套相对合理的评奖机制,也得益于举办者是较少卷入国际利益纠纷、多数时候能保持客观中立的北欧小国,100余年来能保持评奖结果总体上的公正权威(尤其在自然科学奖方面)。在社会舆论上,诺贝尔奖则常常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科学文化事业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判断依据——尽管在评价标准上,对和平  相似文献   

2.
诺 贝尔奖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创新的标志。各国诺贝尔奖得奖人数可以从侧面反映该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水平。诺贝尔奖的颁发促进了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成为最有权威的重大奖励项目。对各国得奖人数、年龄、得奖人学习与工作的单位、得奖时间与得奖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 ,对于各国科技政策的制订很有参考价值 ,特称为诺贝尔学。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及研究中心的转移13 -16世纪 ,以意大利的哥白尼和伽利略为代表 ,冲破宗教神权的统治 ,在天文学、解剖学上有重要贡献。1687年 ,近代科学在欧洲产生。当年 ,牛顿 (1642年 -172…  相似文献   

3.
百年诺贝尔     
诺贝尔奖,随着举国上下对创新人才的重视,成为大众关注的一大话题。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已走过百年,是20世纪物理学、化学和生命科学的一个缩影;它同时也是全世界最重要、最受人注目、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奖项。人们崇敬诺贝尔奖,赞叹获奖者为人类作出的科学文  相似文献   

4.
于文夫  代安楠 《求索》2013,(1):156-158
莫言是中国百年诺贝尔奖的圆梦者。诺贝尔委员会的颁奖词强调: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据此,本文探讨了魔幻现实主义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探讨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文学的促动和激励,并从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中西方不同文化角度进行了审度。  相似文献   

5.
范玉刚 《人民论坛》2012,(30):74-76
莫言获奖与中国今日的国际地位有关。但若以此证明中国文学的崛起,则仍难以摆脱东方主义的窠臼,仍没有摆脱"被看"的心理,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于2012年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辞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作为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的消息让国人无比振奋和自豪。应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个梦想,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莫言获奖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信心,这毕竟是对作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好奇心”“实验”“创新精神”……这是多名2019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在谈及成功经验时提到的关键词。自然科学中的观察、实验过程,可谓探索未知、探求发现的第一步半月谈记者走访多所中小学发现,受中高考评价机制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普遍被轻视,科学实验课常常沦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这不仅会严重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有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长远来看更制约着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们在科技体制方面有一个大的毛病,就是科研机构和企业生产脱钩,现在还有这个毛病。所以,体制上要改一下。另外,在体制上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分家。企业要发展,很大的程度上需要改善企业管理。但是自然科学不管这个方面,归社会科学管,而社会科学又不进入企业。现在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是向两端发展,一个是研究领域越分越细,再一个是越来越综合,我们现在的体制在这两方面都不符合要求。这两年经济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往往是搞自然科学的科学家,而自然科学有的发明又是搞社会科学的人弄的。一方面是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脱…  相似文献   

8.
梦幻与迷思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了整个世界,在美国朝野引起巨大恐慌。的确,苏联时期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基础自然科学领域,共有11人获诺贝尔奖,排在世界第五位;在技术领域,到上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9.
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他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事业。他的哲学思想对自然科学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 1977年在夏威夷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格拉肖,提议把夸克等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子mao”,以纪念已  相似文献   

10.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全球有6位华人获得殊荣。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是李政道和杨振宁。李政道于1926年出生于上海,1950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杨振宁于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在中国读完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道否定了"宇宙守恒定律"而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奖项,也是一个莫大的荣耀。要知道,由于语言的差异,中国人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是很难的,但是终于有了突破。可喜可贺!然而高兴之余,也未免有些酸涩,因为,以国际公认的成就评价标准,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内地至今仍未有诞生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2.
本色袁隆平     
吕林荫 《传承》2009,(19):30-31
以"杂交水稻之父"美誉名扬天下,拿遍了除"诺贝尔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外几乎所有相关的中外重要奖项、荣誉,无形资产评估时被估出超过1000亿元的身价……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五人获"诺贝尔贡献奖"?一一去年12月27日《新京报》上的这则新闻标题,让人结结实实地"震撼"了一把。因为,如果消息确凿,这将是中国人在104年来首次获得诺贝尔奖项。而且一得就是五人,这能不"震撼"国人吗?及至看完整篇报道,被"震撼"得越高,被"羞辱"得也就越深。其实所谓"诺贝尔贡献奖"不仅闻所未闻,而且跟诺贝尔奖根本就没有一丁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7,(10)
<正>出生于南京的鲍哲南,现执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2015年,因柔性人造皮肤开发,获2017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当谈到"梦想是不是拿诺贝尔奖"时,鲍哲南坦言,"我从来没有把得诺贝尔奖作为做学术的目标",那样太刻意也太累,我一直以来是凭兴趣一步一步往下走。无独有偶,"中国最年轻院士"、江苏籍科学家邵峰,已在《自然》《科学》《细胞》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获得周光召基金会  相似文献   

15.
正本次大会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就是"诺贝尔讲堂"的设立,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到"诺贝尔讲堂",他们围绕各自研究领域,与参会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及分享。首位开讲人是阿龙·切哈诺沃博士。报告题目:《个体化医疗革命:我们将治愈所有疾病、需要什么样的代价?》阿龙·切哈诺沃博士是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以色列人,因为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降解的重要机理)而获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6.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在近日陆续公布了,与往年一样,这份名册中没有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名字。"从瑞典科学家诺贝尔设立这个科学界最权威的奖项以来,至今100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跻身于这个最负盛名的、代表着科学发展方向的科学家行列,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奖无缘,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基础研究始终难有重大突破。尽管我国曾经有三项科学成果——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但真正在中国本土完成的其实只有最后一项。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杨劼  李芳 《求索》2011,(5):197-199
说文非文,非文是文,是文学非文学。文学本真不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而是"本然有他","本根在界","本相非己"。文学本真在文学的本源处隐现,非文的胚胎中已有文的成全,文学自性开张离不开本根处的深文隐蔚。在情态上说,文学亦幻亦真,与自然科学追求物质客体的必然性不同,文学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交织。文学兼性在根底处是檃栝的文德,文之德不离人之文、道之文,文学在人学的拘囿下探究的是文学的自本质,而忽略了文学是我非我孕育的场域,文学是一种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兼在、兼通、兼而化的存在,道之文因人文而天地参,人之文因道文而归化。  相似文献   

18.
归根反思     
编者按:本文为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近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的演讲.本刊刊发前,杨振宁先生审定了文章并提供了图片.  相似文献   

19.
詹奕嘉 《中国减灾》2007,(11):42-43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12日17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戈尔极高的评价:"戈尔一直是全球首要的环保政治家之一。他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正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正>对方的回答证实了我先前的想法:要告诉公众我们在做什么,让他们了解我们,同时,也要尽我们所能为当地居民做点有益的事情。1457年成立的弗莱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在它的历史上,不仅自然科学出过十几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涌现过马克斯·韦伯、胡塞尔、海德格尔、哈耶克等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因此当它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