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真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赶考”路漫漫54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周恩来得知毛泽东睡眠不足,劝他注意休息,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23日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从西柏坡进驻北平65周年纪念日。65年来.“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始终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为进一步弘扬“赶考”精神、树立“赶考”意识、增强“赶考”能力,市委党校组织了“纪念中共中央进京‘赶考’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梦·赶考行’理论征文”和“重走赶考路”等系列活动。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孙晋康还参加了由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主办、石家庄市委党校等单位协办的“纪念毛主席和党中央进京‘赶考’进驻北平65周年纪念大会”并做了发言。  相似文献   

3.
1949年3月23日,在革命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之际,毛泽东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从而开启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临行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进京赶考”为标志,形成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和“进京赶考”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党同志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4.
<正>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了“三个务必”的新号召、新要求——“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三个务必”响在耳畔,振聋发聩,让我们瞬间想到了1949年3月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进京赶考”之路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的“两个务必”号召与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23日,是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63周年纪念日。1949年春天,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从此,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建设新中国的新征程。60多年来,西柏坡精神、赶考精神一直鼓舞着石家庄人民,  相似文献   

6.
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拟定了新中国建设的“赶考”考题,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赶考”要求,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赶考”的序幕。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受执政考验,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两个务必”则是“赶考”取得好成绩的奥秘所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党面临着新环境、新任务、新考题,我们只有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两个务必”,才能在新的“赶考”中考出人民更加满意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7.
“赶考”,是毛泽东在全国解放之际向全党提出的历史性课题,并且做出了“两个务必”的答案,从而完成了从理论思考到实践课题的转变。全国解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思考和探索,传承和发展了“两个务必”的执政理念,从而完成了“赶考”这一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8.
“赶考”是党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党向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执政党转变和近代中国两大奋斗目标交替之时,毛泽东总结历史上因胜利引起骄傲腐化导致政权丢失的教训和为走“民主新路”提出的。“赶考”蕴含着对中国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蕴含着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蕴含着对执政的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对实现人民政权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蕴含着对党的性质宗旨的深刻认识。纵观新中国65年的历史,阶段性的“赶考”是成功的,历史的“赶考”仍在继续,要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试”考好,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林伟 《求贤》2008,(1):10-10
曾记得,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共产党人,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从而开启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临行前,他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  相似文献   

10.
<正>75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那么,历史上“赶考”是怎么回事?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又是什么?共产党人又是如何看待“进京赶考”的呢?  相似文献   

11.
从毛泽东的﹃赶考﹄看共产党人的廉政观李士谦1949年3月,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去北平时曾把率领共产党人进京掌权执政,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考验,形象地比作“赶考”。这个“赶考”实质上就是廉洁勤政,反腐防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和人民打成一片,从而得到...  相似文献   

12.
“赶考”精神源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建国前的一段对话。它是以李自成进北京城后所作所为为鉴,提出的自我警醒课题,是“两个务必”精神的缩影和延伸。其内涵主要包括:清醒的头脑,清廉的作风,清晰的思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此为基,建立并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道路。今天,我们依然要坚持“赶考”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两个务必”,奠定了党执政的思想基础。胡锦涛号召重温“两个务必”,继续坚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要求坚持“两个务必”。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新的“赶考”。  相似文献   

14.
何家银 《探索》2005,(2):14-16
毛泽东执政思想的四维论,由“赶考”论、人民民主专政论、人民群众论、反腐倡廉论组成,形成四维空间。人民民主专政论是毛泽东执政思想的总纲,人民群众论是毛泽东执政思想的核心,反腐倡廉论是毛泽东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措施,“赶考”论是毛泽东执政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汪金友 《前线》2009,(10):76-76
1949年3月23日,当中共中央首长的车队就要离开西柏坡、开往北平城的时候,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对大家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我们是进京‘赶考’嘛!”几个领导听了都笑起来,周恩来副主席说“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抬头望着眼前崎岖不平的山路,坚定地表示:“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相似文献   

16.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主席说:我们现在是进京赶考。周总理说:进京赶考,希望我们能够考得及格、合格,不能退回来,不能学李自成。一九九一年九月,江泽民同志专程来到西柏坡,重温了这段对话,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六日,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又提到毛泽东的这一名言,并作了重要讲话。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赶考”观,意义非常深刻。保持这种“赶考”状态,诚如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的讲话所言,有助于使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  相似文献   

17.
1949年3月,毛泽东离开西柏坡的时候,说是“进京赶考”,他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的伟大胜利,认为要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经历一场“赶考”。2013年,习近平来到西柏坡的时候,强调“赶考”还远远没有结束,之后他在许多场合多次重提“赶考”。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闭幕以后,新任总书记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人员专程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其中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他把十六大的召开及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看作是新的大好形势下的继续“赶考”,他要求同志们再次“赶考”时,要保持当年“赶考”时的清醒和冷静、谦虚和谨慎,保持当年的艰苦奋斗作风。可以说,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上任后,首赴西柏坡,重提“两个务必”的深意之所在。一、再次“赶考”需要全党保持当年“赶考”时的清醒和冷静西柏坡…  相似文献   

19.
考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神圣而庄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讲,考场如战场,考试实乃命运之门,成败荣辱系于此。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真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赶考”路漫漫54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  相似文献   

20.
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跟周恩来有一段著名对话,毛泽东说:我们现在是进京赶考,进京赶考,希望我们能够考得及格、合格,不能退回来,不能学李自成。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专程来到西柏坡,重温了这段对话,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