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捐助四胞胎《法律与生活》编辑部:我们是浙江省绍兴县咸亨酒业有限公司,在2006年6月份上半月的《法律与生活》杂志上,看到《许勤英,为四胞胎乞讨的母亲》这篇文章后,产生了一些想法。许勤英带着孩子在首都北京乞讨,从大的方面看,社会影响不好,从小的方面看,对孩子们的成长也不利,他们长大懂事后,可能会产生不劳而获的观念。出于这种考虑,我们公司想捐助这四个孩子,一直到他们长大成人。我们不要他们的任何回报,但是,我们会提一个要求,那就是让他们回河南老家过他们应有的正常生活。请你们帮助联系并转告许勤英,如果她能接受我们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郝备 《政法学刊》2013,30(4):40-44
民族文化冲突造成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政治文化的嬗变是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隐性文化因素.缓解与避免文化冲突必须进行民族文化适应.目前,西部地区的文化冲突已成为影响当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当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视文化冲突的影响,将文化安全纳人法律的框架之内,在各民族间牢固树立团结稳定的核心思想借助法律武器捍卫国家的文化主权;我国的法律制度应当确立“国家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让“祖国”、“中国人”成为各个民族间不可分离的文化纽带;要以宪法为核心,以文化法为主要内容,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张瑜 《法制与社会》2011,(19):196-196
通过微博这样一个平台为他人提供帮助已经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微博的发布者表明如果本微博被转发,则为某某捐助多少钱,这样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无论发布者和转发者存的是什么样的心态,但确实很少有人会考虑其中的法律问题。因此,本文将初探其中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4.
谢天长 《政法学刊》2011,28(5):27-33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公共部门①劳动关系,在外观上与企业内劳动关系并无差别。但因用人单位的特殊性而导致这类劳动关系具有区别于企业劳动关系的某些特质。公共部门劳动关系存有区别于企业内劳动关系的法律环境,在协调机制也有自己的特点,需要针对公共部门劳动关系的特质而采取不同的员工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5.
从清末变法改制以来的一百年间,如何调适传统法律文化以适应法制现代化的需求,就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仁政与宪政、义务本位与权利本位、家族与个人、纠纷解决与权利保障等的不相容或实质性差异,决定了对传统法律文化调适的必要,而立法中的择善而从和司法中的因势利导,则为这种调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个人独特性与法律普遍性之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法律通过立法上的抽象化、典型化、身份化、角色化等技术确立了普遍性。但是,个人的独特性与法律的普遍性之间存在的冲突也昭然若揭:强调行为而忽略人的存在;注重平等而无视人的差异;突出客观而不考虑主观问题。这些都使得法律规则与真实的个人之间无法协调。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律应当保障个人私域空间的合理存在,保障个性自由;确定法律上的特殊弱者,为少数人提供特殊的法律保护;法律运作层面上,通过个别化的方式,根据人的独特性设定不同的法律规则和作出不同的法律裁决。  相似文献   

7.
论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法律冲突及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晓波 《河北法学》2006,24(9):65-67
新闻自由是现代社会实现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先进,其社会影响也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对公民的隐私权等人格权的侵害变得更加容易,媒体行使新闻自由权和公民隐私保护的冲突也日趋明显.因此,应在结合二种权利的性质及具体国情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以优先保护隐私权为主,同时辅以个案利益权衡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相似文献   

8.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法律适用的冲突与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澜 《行政与法》2006,(7):106-108
医疗损害赔偿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司法审判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由于该类案件处理中现行法律适用原则存在的误区,导致审判实践中同案不能同判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损害我国法律的尊严。文中阐述了现行法律适用原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影响,并从理论上通过对现行适用原则中区分对待的医疗事故以及其它医疗损害的剖析,明确了医疗损害的内涵及其责任性质,进而提出对《条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生活中,民事交往一般都是通过法律行为来进行的,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重要依据。因此,世界各国都是把它作为基本内容而载入其民商法之中。但由于各国法律的差异,其中许多相关的规定并不一致,这样,在具体的国际民事交往中就产生了涉外法律行为究竟适用何国法律的问题。我国自对外开放以来,涉外民事交往日益增多,这方面的问题也显得比较现实紧迫,故无论在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需要做一些探讨性的工作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涉外法律行为,通  相似文献   

10.
法律行为的构造是指构成法律行为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将法律行为的形成逻辑分为两个阶段,即“法效果意愿的形成阶段”与“法效果意愿的表达阶段”,并对每个阶段构成法律行为要素以及各要素相互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力求对“法律行为”这一法理学概念的精致化研究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法律行为与法律交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月2日,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和比较法研究所在友谊宾馆联合举办了“法律行为(Rechtshandlung)与法律交易(Rechtsgesch(?)ft)辨析”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法律行为与法律交易的关联以及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孙宪忠教授和北京大学薛军博士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与会学者在这两个学术报告所引发的话题范围内,彼此间展开了非常专业和深入的学术讨论,并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同时亦保留了许多学术上的不同观点。现将研讨会的内容整理提要予以发表,以供学界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12.
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是职权发挥的一个动态过程,有着不同于一般人行为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研究和探索领导行为的法律保障和法律约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捐助行为在我国古已有之,已与中华民族宽厚善良的品行一同融于血脉之中。今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基于公益目的和道德而进行的募捐活动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社会募捐法,在这一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法律空白,对于募捐钱款的归属众说纷纭,纠纷不断。而在司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误区,因此爱心募捐反惹官司频频,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风尚和人民生活。如何正确认定募捐的法律性质,明确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关系,是合理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论政治合法性与法律合法性的关系及其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改革实践与现行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由此也引发了学术上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和争论。政治合法性与法律合法性之间是既相统一又相冲突的关系,因而应当确立一种"动态统一"观来认识和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行及时有效的调适。  相似文献   

15.
16.
一般观念认为唯有合法行为才能称之为法律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从传统的民法学理论还是从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合法性均不能成为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而应将其归入有效要件。  相似文献   

17.
取缔行为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取缔行为法律属性的现实意义在一起食品卫生管理行政案件中,原告认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第四十条,即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者伪造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予以取缔,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的规定,在对其作出取缔行政处罚时,未适用听证程序,构成行政处罚程序违法。被告却认为,取缔本不属行政处罚的罚种,无需适用行政处罚法所确定的程序种类,其处罚程序不构成违法。这样,取缔行为法律属性的确定就刻不容缓地摆到了法官面前。不仅如此,翻开行政法律规范汇编,…  相似文献   

18.
公务行为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务行为的法律界定张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特色的国家赔偿制度确立的标志。国家赔偿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的替代责任制度,是国家以自己的名义代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承担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为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发生...  相似文献   

19.
法律对动机错误的调整是出于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探求,而对动机违法的考察则出于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动机问题不会成为立法调整的对象,但是在法律制度的具体适用中却难免会涉及到动机问题的考察。本文的努力在于梳理了动机错误和动机违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以期对我国有关制度的具体贯彻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迪特尔·梅迪库斯曾说过:法律行为是民法的核心概念!是实现民法私法自治理念的主要工具!或者说是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形成法律关系的手段。但是我国传统的民法理论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是有缺陷的。本文认为法学界长期以来对法律行为本质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法律行为概念的不同理解所致,因此,统一对概念的认识是定纷止争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