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永生 《理论学刊》2004,(7):122-124
中国儒家哲学的天人关系包括“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论,这“二论”的结合构成了完整的天人关系说。可以看出,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几乎无不渗透着儒家文化温柔敦厚、人性本善的气息,无不呈现着的“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浓厚蕴涵。  相似文献   

2.
陈虎腾 《求实》2006,1(Z3):120-121
与西方哲学侧重于天人相分的学说不同,中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天人和谐的关系,即天人合一。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不管是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理解天人合一的儒家,还是以自然情感为基础理解的道家,都强调了主客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皆。从人本主义传统在当代西方的发展状况来看,如果说其外延是现代哲学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人和国民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从古至今经历了天人合一、天人之分、人定胜天和天人和谐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对天人关系理论的总结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传统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的,更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当代天人和谐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4.
“天人相分”与人的尊严——荀子“天论”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的“天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整个思想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亦可认为.不探究荀子之“天论”则无以究明荀子之思想。本文盖无意全面描述“天论”的整个理论主张,而只是将视角聚焦于:在荀子“天人相分”观念之条列下,当“天”不再是人所依恃和委身的最高主宰时,当认识到人的世界与天的秩序之间并没有所谓的自然和谐之后,正是人藉由其“智”与“能”担负着董理天地、财官万物,使人间和谐,万物各得其宜的任务和责任,而正是对这种神圣任务的承担,乃显出人的尊严的获致。  相似文献   

5.
一。天人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很多,然各派观点的根本分歧却在于对天的不同理解上。有些哲学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它与人相类,人的本性、形体、道德观念等等都取决于天。象西汉的董仲舒就比较典型。他以天为“百神之大君”、  相似文献   

6.
赵家治 《新长征》2007,(10):64-64
“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史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事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天人感应萌芽于先秦,《洪范》说:“肃,时寒若”,“义,时日勿若”,在他看来,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变化。春秋时期盛行占星术,依据天体运行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这成为天人感应思想的直接来源。战国后期,阴阳家邹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之“天”有主宰、道德、规律、自然四种涵义,与之相对应的“人”则有天子、圣人、人道、人为四种意义。“何以”即统一,“合”是事物产生的前提,是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最佳条件,也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准则。“一”是天与人对立双方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一个整体,其表现在源头上、过程上和目的上,他们分别体现了人生价值的源头、应有的努力和追求的方向。“天人合一”有四种基本思想指向——天人合神、天人合德、天人合用和天人合天。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和谐思想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普遍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的身心和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要求人们“和为贵”,互相容忍,互相尊敬,和谐共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文化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等思想;在人之身与心两方面,儒家重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要求人们重视生命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儒家的这些思想精神无疑对缓解和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失衡和矛盾提供了智慧的源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如何开发而不破坏,从而为…  相似文献   

9.
"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史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事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天人感应萌芽于先秦,《洪范》说:"肃,时寒若","又,时日猎",在他看来,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变化。春秋时期盛行占星术,依据天体运行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这成为天人感应思想的直接来源。战国后期,阴阳家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在古代与当代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天人观上,传统的“天人合一”或者突出天道,即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屈从,或者突出人道,即“人定胜天”式的主体力量的张扬,而现代的“天人合一”核心思想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天”与“人”的理解上,传统“天人合一”强调“老天”、“神灵”,强调“帝王”、“圣人”等个别人,而现代“天人合一”认为“天”即自然界,“人”即类、群体与个体的统一;在“合”的功能上,传统“天人合一”是一种简单、素朴的消极和合,而现代“天人合一”则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天人合一”现代与传统内涵并非毫不相干,而是继承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批判性继承与划时代探析发展而来。厘清“天人合一”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伦理学研究与和谐社会构建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治”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最佳治国方式,在法律与道德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并非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平行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实现“法治”实际上也就达到人们所向往的“德治”。 所谓“法治”,即一个社会以法律进行的统治,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最高地位,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它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要求,就是“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性”。 一、“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性”,是古今众多法治思想家们的一个共同认识 最早主张法治的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典性地指出:法治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或原则:  相似文献   

12.
党政关系,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党政工作,一是党政负责人。党政领导“一肩挑”,即由一人任党政“一把手”;党政分设,则由两人分任党、政“一把手”。无论是党政合一,还是党政分设,党  相似文献   

13.
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可以概括为两个哲学命题:一是“以天合天”,即依照自然的本性成就自然,安排人事,不可悖逆强行;二是“无以人灭天”,即不要以人的短视和一己之私宰割自然,肆意盲动终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惩罚.面对发源于西方且长期流行的天人二分观念,面对过度生产、过度消费和以追求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要想实现回归自然和向绿色生态文明的转变,还需借鉴道家哲学的第三个命题,这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一命题似乎在告诫人类,要安于简朴勤俭的生活,要主动放弃奢侈贪欲的追求;通过升华道德境界,激发童心、天真和精神创造力,享受简朴生活的快乐和精神创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强调的是“天”与“人”和谐的内在关系。在“非典”疫情突袭之后,我们应深入地反思人类对大自然的所做所为,把天人和谐的理念当作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行为准则,采取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使自己的家园成为永恒的乐园。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其内容比较复杂,要把这一命题的意思讲清楚,抓住它的基本内涵是关键。结合解释学提出的“解释学循环”的方法来梳理,会发现经过天人合一于“神”,天人合一于“仁”和天人合一于“道”,天人合一于“物”三个“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之后,其基本内涵就大致确定下来了。后世各家各派天人关系思想大多是围绕这个基本内涵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的《天论》三篇,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辩证主义天人观,已为诸多研究者所重视。除此之外,《天论》还表达出一种高度重视"法"的思想观念,并对"法"与"天""人"之间的关系,及作为"万物之尤者"的"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做出了细致分析。刘禹锡的这一社会需要"法",且"天""人"之间"交相胜还相用"的和谐存在关系的提出,对于当下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建立,具有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价值观念误区的表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涌现出来,面对这种现象,一些同志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体制,它要求全新的价值观念体系与之相适应,因此必须改革乃至牺牲某种社会理想信念,实现价值观念的全面转变。另一些同志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市场经济客观上造成了人们价值观念的“紊乱”和“退化”,甚至造成某种社会价值理想和信念的“危机”,我们必须树立坚定正确的价值观。走出价值观念的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18.
危机是对一个时代变迁的诊断,其最为重要的表现是寻常、普通、合理的状态瓦解了,随意、混乱和漂浮压倒了规则和秩序。"文化大革命"中,核心价值体系危机的发生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原有的核心价值内涵逐渐被解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还有待于建构;新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自身衰败,失去了生命力;自身衰败的核心价值体系难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无法凝聚人心,彻底陷入了危机状态。因此,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使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体现群众利益结构及精神需求的新变化,体现人民主体性价值观念;坚持与时俱进,推动核心价值体系赢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荀子总各家精神而成的以“礼法并重”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其哲学的本体依据乃是“天人相分”,言“性恶”却并不偏于“性恶”,在此基础上还讲道德的超越,从个人来讲就是成圣,关乎社会就是大同世界,目标便是“隆礼尊法”。此一思想之于当代亦有莫大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一、(答辩时间为7分钟):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与群众路线是什么关系? 答辩参考思路: 1、群众路线是党和政府处理同人民群众关系问题的根本态度(“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方法论而言,“从群众中来”,即“从实践到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到群众中去”,即“从认识到实践”。要发现人才尤其是领导人才,不能再走伯乐相马即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拔人才的老路,而必须重视采用公开、公平、公正的严格程序。当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或竞争上岗必经的民主测评和任前公示两个步骤,就是落实邓小平反复强调的选拔领导人才必须注重群众公认的思想。 2、群众中选拔出来的领导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