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最新、最科学的判断,但现在对他的研究还很不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弄清社会主义特征论、社会主义模式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相互关系。这三者既是历史的统一,也是逻辑的统一,这种统一能够科学地说明今天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反差,并能使社会主义本质论在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同时,对社会主义实践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开创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制度,由此也产生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的“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建设实践形态。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社会主义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客观现实条件的改变而“更新”存在的形式,才能永葆生命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研究,存在简单地把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等同于他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不清楚。这在理论上是不合逻辑的,在实践中是不利于我们借鉴毛泽东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究其原因,是没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大命题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实践三者概念。区分这两大命题、三大概念,是评价毛泽东社会主义本质观的逻辑前提。毛泽东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关于社会主义的言论描述及其实践,都透露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这种本质观,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一脉相承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形成以及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实践都有着重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理想形态与现实形态两种不同形态的变化。理想形态更多地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论述和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相联系,现实形态则是更多地与我国的现实情况相联系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理想形态向现实形态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特征理论是对理想型社会主义的理论描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则是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发展进程和发展目标的理论概括,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是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在实践中相结合的产物与结晶  相似文献   

5.
赵家祥先生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一文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但也存在一些质疑点 ,因此特提出以下商榷意见 :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不容忽视与消解 ;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并不是只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言 ;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实践检验的世纪。 2 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荣辱兴衰的历史 ,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不朽性 ,同时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也经过了近百年的实践与再认识的过程。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统一 ,从根本上破除了脱离生产力 ,脱离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社会主义本质论是 2 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结晶和伟大成果 ,这个理论完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解决了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弄清“同时胜利”与“一国胜利”之间历史的、动态的联系与区别,是我们解读社会主义发展史应注意掌握的一把钥匙。掌握这把钥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念,顺利地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8.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得出的必然结论。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未息、欧债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持续动荡的国际大背景下,从“两个决不会”视角审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对于我们科学地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透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 ,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是本质与特征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创造性地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有层次的,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重新强调生产力目标、价值目标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分析问题。从社会基本制度、社会发展方向和道路层次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着根本区别;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层次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一定的联系;从影响层次上看,资本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和危机。  相似文献   

12.
王兆成 《理论前沿》2002,(13):12-13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既是辩论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相似文献   

13.
哲学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秀隆 《理论前沿》2004,(12):21-2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解答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这一发展观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1.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飞跃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模式、方法、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最基本理解和最根本观点,是对社会发展现象特别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现象的最一般说明和最高层次的概括。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形态,是在坚持毛泽…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品质和悠久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华文明积淀的政治智慧,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着眼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伟大理想,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吸收、融合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不仅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而且为中华文明注入新鲜因素,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底色同时又吸收了现代文明的新文明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敏  范俊彦 《理论前沿》2003,3(18):44-46
研究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流派很多,他们根据自己的实践从不同方面不同形式地阐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但非科学社会主义和传统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将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是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7.
WTO政治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金瑞 《理论前沿》2002,42(12):12-13
我国加入WT0,是融入全球化浪潮,在与其他国家的协作、竞争、互利、共赢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重大战略抉择。“入世”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觉行动,只有确立一种带有根本性的哲学理念,在重大问题上头脑清醒,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恰当决策、才能将由加入世贸这一契机带来的谋求超越性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本刊发表的一组笔谈,分别侧重从哲学、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对于“入世”应具有的哲学理念进行探讨,对于我们牢固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交互主体性观念,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全方位平等交往和竞争合作中谋求发展进步,当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的上海公报已经30年了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上海公报不仅是发展中美两国关系极其重要的外交文献 ,而且对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对于在跨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进程中继续推进和发展中美两国面向21世纪建设性战略合作关系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建伟 《理论前沿》2004,20(20):37-38
与时俱进,首先要认识新的时代特征。但是,如果要从总体上来认识和把握一个时代的特征的话,则须从哲学的高度上来加以抽象概括。笔者认为,哲学视界中的新时代特征或可概括为这样三个方面,即“快速动”、“关系集合”和“整体场”。  相似文献   

20.
田广清 《理论前沿》2003,2(10):41-42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旗帜;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涉及"社会主义本质"的一段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非上层建筑层面所作的阐述,故而没有把民主包括在内,对此应完整理解,全面把握;江泽民同志和十六大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论断,使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更全面、更准确、更科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