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士珍 《今日民族》2008,(10):32-33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给嘿”,是流传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社区(永茸寨)、班老乡纳勐村的佤族民间女子的舞蹈。佤族妇女自古以长发为美,每当妇女在竹楼下洗净长发后,就要低头梳理,甩发晾干,于是乌黑的长发就随风舞蹈。  相似文献   

2.
王有明 《今日民族》2003,(11):47-48
佤族的龙崇拜,表现在他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服饰上也有表现,如沧源县佤族妇女头饰中的彩虹头饰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佤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山上,自称是大山的民族。青山绿水,养育了世代的佤族人,雄峰险峻的大山,赋予了佤族坚强的性格,山高树茂的大森林,是佤族赖以生存的源泉。自古以来,佤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森林和一切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  相似文献   

4.
陈晓琴 《今日民族》2002,(10):42-43
大多数人只知傣族支系花腰傣有漂亮的花腰箩,殊不知佤族也有一种造型奇特,含义深远的腰箩。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人们喜食草烟,据说草烟对消暑提神很有作用,还能防止野外劳作时被蚊虫叮咬。凡抽吸草烟的佤族妇女都要配备存放草烟的烟袋。在其琳琅满目的烟袋中,要数笔者1996年下乡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大寨征得的竹篾箩格外引人注目。它质地朴实,造型独特,称得上是佤族竹编器中的精品。这古色古香的小竹箩,既实用,又精美,是难得一见的腰上装饰物。有意思的是,这种看似普通的生活用具,还有其神圣不可轻告他人的内涵。腰箩必须…  相似文献   

5.
《今日民族》2013,(9):11-11
《狂欢佤部落》汇集了佤族神话传说、祭祀、民风民俗等内容,再现了佤族从原始社会中走来,在佤山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集中展现出佤族文化神秘、古朴、自然,阿佤歌舞粗犷豪迈、阿佤人热情奔放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为古老的佤族文化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6.
田志高 《今日民族》2009,(12):54-56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阿佤山地区,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土面积3837平方公里,总人口26.3万人。佤族人口4.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2008年佤族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耿马县佤族学子助学协会成立于2007年,是广大佤族干部群众和社会各族各界有识之士自发并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7.
佤族分布在我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境内,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居住在我国的佤族有298,591人,占世界佤族人口的一半左右,其中298,510人居住在云南省。由于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迁徙和融合,目前在云南境内形成了一个佤族聚居区和三个佤族散居区。澜沧江以西、北纬22°30’—24°之间的中缅边境地区,是佤族的聚居区。这一地区以西盟、沧源为中心,包括澜沧、孟连、双江、镇康、永德、耿马、临沧,总共九个县,佤族人  相似文献   

8.
佤族的龙崇拜,表现在他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服饰上也有表现,如沧源县佤族妇女头饰中的彩虹头饰就是典型的例子。佤族妇女喜欢蓄长发,她们常常以自已头发的黑、旺、长而自豪。男女青年中,谁的头发旺盛而黑亮,谁就会被旁人更加地爱慕,因此,他们特别地爱护自已的头发,更喜欢梳理打扮自已的头发。佤族女孩子们从十一二岁起就预备好了彩虹头饰的主要饰物,即一撮三尺长的黑丝线、五根三米长的不同颜色的毛线和六颗彩色毛线绣球等。装点彩虹头饰时,先把长发梳理平直,将长发根部用线扎紧,然后将黑丝线附在长发上,黑丝线一定要比长发长出五六…  相似文献   

9.
佤族筒帕     
筒帕,又叫挎包,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男女老少,基本上都随身携带。他们不论出门做事,还是上山干活,都喜欢把它挎在肩上。在佤族人民看来,筒帕既美观又实用,同时还是馈赠朋友的礼物。佤族群众特别钟爱黑、红两种颜色。佤族人认黑为美,而红色则认为是生命的原色,对其崇信并且普遍使用。受此影响,佤族的筒帕也是认黑、红两种颜色为基本主色调,同时饰认黄、绿等多种颜色,经过精心编织成各种图案,有方形的,有菱形的,有的三角相错,也有的波浪滚边,这些美丽的图案背后都有着相关的神话传说,还有的饰以牛头图…  相似文献   

10.
我们来到西盟佤族自治县,听说中课乡的佤族同胞正在兴盖安居房,便乘车去参观。通向中课乡的公路正在扩建,沿途路边堆积着石块、泥土,让出的窄道仅容汽车通过,路面不平,车行颠簸。从车窗望去,山坡、沟谷长满青草绿树。这是初夏时节。行车途中,西盟县委的同志触景生情,感慨地说:“往年这时候,佤族人就烧荒了,那荒火蔓延满山遍野,烟雾迷漫,遮住天空。刀耕火种对森林植被破坏实在太大了。”我未见过佤族人烧荒的情景,但想起了森林火灾的场面。现在佤族人已改变了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逐步树立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重叠…  相似文献   

11.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被列为特困民族扶持范围的少数民族有景颇族、僳僳族、佤族。2007年末,全州景颇族人口有13.54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1.49%,占国内景颇族总人口的95%,分布在全州39个乡镇145个行政村638个村民小组。傈僳族分布在32个乡镇75个村委会187个村民小组,29300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51%。佤族801人,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09,(6):70-70
“佤族村寨都用上了节能灯。”这是当天在阿佤山听到最多的一句话。6月17日,云南省节能办宣传小组及志愿者车队开进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为勐来、勐角两个乡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村、小学、佤族村寨免费送去2650只节能灯及配具。17日上午,宣传车队来到勐来乡曼来村,向村民和当地唯一的一所小学免费发放1440只节能灯。该村总人口258户1079人,是一个佤族聚居 的村寨。  相似文献   

13.
佤族约有255,000人,分布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解放前各地佤族社会生产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保持原始生产方式较多的西盟、沧源和孟连等地的佤族社会,在宗教信仰方面所保留的原始宗教形态也就更较明显。本文概要地介绍一下西盟等地佤族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4.
佤族头人保洪忠彭建群头人,在我的想象中是四个字──高、大、胖、凶。然而,坐在我面前的保洪忠却是个身材适中、面容和善的老汉。他今年65岁,圆脸大眼、皮肤黝黑,穿一身深灰色西服,系一根红色领带。我半信半疑地问:“你就是佤族头人?”“是,我是头人。”保洪忠...  相似文献   

15.
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公信乡广科村有这样一对佤族夫妻,丈夫岩摆是县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妻子叶美是县政协委员、村妇女主任。在十多年的工作中,他们积极发挥着代表、委员作用,成为了群众的“代言人”。这对夫妻真情为民的故事在广科村乃至公信乡广为  相似文献   

16.
佤族鸡肉烂饭,佤语称“迈尼亚布勒”,“迈”为烂饭,“尼”为肉,“亚”为鸡,“布勒”为佤族自称,连起来就是佤族鸡肉烂饭。佤族鸡肉烂饭历史悠久,是佤族食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佤族鸡肉烂饭由来的传说佤族鸡肉烂饭的由来,传说是古代时候,有一对佤族夫妇生育的儿女很多,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些儿女长大后,姑娘嫁出去了,儿子结婚后分家出去了,多年互相没有见面,因此,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互相邀约回来看望老人。父母没有办法给儿女吃好的东西,只有把自己养的唯—一只鸡杀了,和大米、冷水一块放进土锅里煮成鸡肉烂饭…  相似文献   

17.
佤族婚礼     
阳春三月,阿佤山百花盛开,是佤族有情人举行婚礼的最好时节。 3月15日这天,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乡的佤族青年岩忠和娜瑞举行结婚仪式的日子。清晨,新郎和一群小伙伴就提着米酒等候在离寨子一里开外的路上,迎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亲友来到,小伙子唱着祝酒歌献上美酒,来客必干三碗方才进寨。 寨口,佤族传统美食--用鸡肉、菜和米一起煮的“鸡烂饭”已经在大锅中烧开,操办喜事的人们正忙着切肉。按照佤族习俗,寨里人无论谁有了好吃的东西,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人均分给一份。今天岩忠和娜瑞的婚礼也不例外,鸡烂饭煮熟时,用…  相似文献   

18.
扬波  王菁 《今日民族》2011,(12):24-26
山路虽然崎岖,但目力所及,都是树木葱茏,山色翠碧。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水平村委会水平自然村是一个半山区佤族村寨,有百来户400多人。环顾四周,只见一幢幢色彩明丽、檐角飞挑的小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间,浓烈的色彩对比展现着佤族人民的热烈奔放的个性。村路两边有人在拌水泥、有人在运砖块,一派热火朝天、忙忙碌碌的景象。  相似文献   

19.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怒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区。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居住在这里的佤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位于我省临沧地区西南角、北回归线边缘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临沧地区和云南省内佤族主要聚居区,佤族人口占全县人口8593%,主要分布在山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佤族人民的经济以及生产、生活、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这里远离城市,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至今还是临沧地区和云南的一个贫困县。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县的长寿老人———“寿星”数之多则又居于临沧地区各县之首,而且正以递增的趋势在逐年增加。据临沧地区和沧源县老龄委统计: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该县百岁以上的“寿星”4人(佤族2人、拉祜族2人)。当时全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