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瞭望》1981,(5)
从清朝道光、成丰年间就因别具风味而轰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出于多种原因今天已有所“减色”,或者难以“寻味”了。虽然,这里、那里,还挂着“狗不理包子铺”的招牌,人们仍然觉得“狗不理失踪了”,不免要问“狗不理在哪里”?希望能吃上真正的狗不理的包子。 不久以前,新华社记者孟子君在天津听到上述议论  相似文献   

2.
方成     
韩羽 《瞭望》1993,(22)
我知道方成的名字是在五十年代初。那时鸭绿江彼岸正在进行着反侵略战争。《人民日报》上几乎每天都有“投枪、匕首”(漫画)。记得有一柄最来劲的“匕首”《谁是多数?》,就是出自方成之手。当然也有钟家一份(方成、钟灵合作)。不妨说点插曲,那里我总以为他们是夫妇。不但我,后来听很多人谈起,都是这么认为。为什么“英雄所见略同”?大概都出之“想当然耳”,中国不  相似文献   

3.
大江 《瞭望》1992,(44)
初到香港,蒙友人陆先生见赠《香港概论》一册,使我这个“港盲”获益不浅,后来得见该书主编杨奇先生,谈起来,方知《概论》只是上册,还有下册。上册主要讲经济,下册就要涉及政治、文化等问题了。杨奇先生说,下册的写作难度较大,正在审稿当中。与经济相比,我倒更注意香港的文化。我不知道该书将出版的下册对香港的文化是怎么讲的,我听说过,香港曾被人称为“文化沙漠”。这次到了香港,并且与个别大学有所接触,据我初步观察,“文化沙漠”之说  相似文献   

4.
读了《叶子龙方式》一文(见本刊1996年2月号),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提出同作者邓天纵先生商榷。我没有看到叶子龙的回忆录,很遗憾。毛泽东先是不让聂荣臻代表军队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后来对之“又很器重”,是因为政治家的“七情六欲”有所缓解,感情不再冲动了呢,还是由于叶子龙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加上聂的名字”,使得他老人家不胜其烦,终于妥协,不再划掉了?或是聂到底未能参加会议,只是另有重用罢了?——我们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5.
黄裳 《瞭望》1984,(25)
二十多年前在杭州旧书店里买到一本残书,《双崖文集》。我是喜欢买残书的,有时只是为了收集一点雕版史料,有时也为了作者。这本破破烂烂的《双崖文集》的作者是“庐陵周忱恂如”。那时《十五贯》正在全国上演,周忱是戏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偶然看到他的文集,于是就买下来了。后来查书目,知道这书应有八卷,这一本是三、四两卷,只有全书的四分之一。不过都是黑口本(注),看样子大约刻于明天顺前后,是罕见的原刻本。  相似文献   

6.
过去就听说过,由于猫养得太肥,以致“猫不捕鼠”;后来又听说过,由于老鼠与猫勾结,终致“猫鼠一家”;现在又新听说,由于老鼠力量强大,出现“猫不敌鼠”。   手头有则消息说,西南某地有股余××为首的黑恶势力,多年来在地方上用“黑道”手段垄断砂石生意,恐吓竞争对手,偷税漏税等等。对这样一个“带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之所以未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的原因,据说是因为“他们的武器装备比我们还好,我们打不过他们。” 难道在共和国的朗朗乾坤之下,地方政府居然保护不了百姓,有关执法部门“打不过”黑恶势力…  相似文献   

7.
近来,社会各界对于“23岁副县级干部”焦三牛的关注和议论持续升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出了调查节目《23岁大学毕业生因何“火箭式提升”?》,记者实地对焦三牛本人和甘肃省武威市组织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还原了事件真相。对于焦三牛式的干部,网友给了个通俗的名字“火箭式干部”,取这个名字的初衷也许有贬意,也许在质疑背后的推手。但我看来,“火箭式干部”这个名词也包含着认可之意、赞赏之心、盼望之愿。  相似文献   

8.
平白 《瞭望》1998,(47)
“公”这个字太伟大了。古人说:“兼覆无私谓之公”(《新书·道术》),是几千年来人们推崇的极高的道德标准。后来人们把为官掌权的人所办之事叫“办公”,可见为官者责任的神圣。不过,这“公”真办好了,办得叫老百姓满意,并不容易,有些当官的,天天说“办公”,其...  相似文献   

9.
一、相互冲突的现象生活中往往有不少相互背离和冲突的现象,使人困惑不解。在商品经济与商业道德的关系问题上就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使商业道德升华呢,还是衰败呢?正、反的例证都有。镜头一:天津“狗不理”包子远近闻名是由历史造成的,然而天津食品街、文化街、旅馆街、服装街的出名则是由于现代的商品  相似文献   

10.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设6位副主席,其中就有高岗——这是何等显赫的高位。然而曾几何时,这个名字已很少被人提及,在历史中有如被“屏蔽”掉了。很多人只是听说过“高饶反党联盟”,至于高岗其人其事究竟如何,大都不甚了了。新近出版的一本《高岗传》,使我们有机会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一党史上的“争议”人物。  相似文献   

11.
不少人说曹今奇画的猫跟他的名字一样,占个“奇”字。奇在哪里?一是他画的猫,无论是写意或工笔,也无论是写实或变形,突出了猫的“神”和“情”,千姿百态,超逸流宕,且富哲理性;二是他没有大学学历和文凭,完全靠自己的勤学苦练,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2.
沈佳音 《党政论坛》2014,(24):54-55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10月9日已经揭晓,一年一度的全球文艺偶像诞生——法国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又一次爆冷。假如你上网查资料,很快便能发现这个名字离我们并不遥远。王小波和王朔都是他的粉丝,并在作品中向他致敬。王小波的小说《万寿寺》是这样开头的:"莫迪阿诺(当时的译名)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而王朔也毫不讳言《玩的就是心跳》就是模仿的《暗店街》,不过只学了个皮毛。  相似文献   

13.
逛旧书摊,得章太炎《书原刻手写底本》,线装、一册。《书》1899年付梓,给幼小的民主革命提供了一个理论体系。印行后轰震海内、风行一时,只是文笔古奥,索解为难。鲁迅后来回忆说:“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所以,这部书远...  相似文献   

14.
谢云 《瞭望》1988,(34)
早就听说有个叫龙应台的人,在台湾以她的杂文《野火集》刮起过一阵“旋风”,自然很想一读为快。但能见到的文章只是一鳞半爪,于是深憾于海峡两岸人为的阻隔。现在由于时事出版社的出版(用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书名),才终于得睹全豹。它确实是一把火,很野、很烈、很猛,它烧向腐朽、丑恶和落后,把我这个中国人的心,烧灼得又疼痛,又欢快。 作者自称《野火集》“只是一个社会批评,一个不戴面具不裹糖衣的社会批评”,我同意这说法。但首先使我惊异的,却是她所批评的台湾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5.
感谢你的关心,人生怎能避免不愉快。不过,老骨头还没被“炒”酥,工作不会因此中断。“炒新闻”对你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好比“炒股票”、“炒地皮”那样,其动机无非是为了抬高或贬低某一事物的固有价值。你在《文摘报》等报纸上看到的“两代冲撞”或“两代冲撞、师生有隙”,把我“炒”成正面还是负面,倾向性并不含胡。倘若为被“炒”成负面而绝望跳楼,岂不太小心眼了吗? 新近又听人谈到一个新名词,叫做“包装”。开始我误认为这是指改进商品包装的意思,后来才知道,它是指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精神现象。它的意思,大约相当于“抬  相似文献   

16.
《外》之外     
从报上读到《书法以外的舒同》(以下简称《外》文),我很赞成作者所说的,“舒同之所以成为舒同”,首先在于舒同的气节。提到舒同的气节,我想起1976年底、1977年初,在上海的中央工作组成员车文仪指导下,起草批判张春桥的文章时,曾看到一位老同志的揭发材料:50年代初定级时,张春桥嫌华东局给他定得低了,多次到宣传部长舒同那里去闹,胡说什么“你们华东干部欺负我华北来的干部!”舒同正气凛然,根本不理张春桥那个茬。张春桥又背着舒同到别处去闹。当我手不释卷地接下来在《外》文中读到下面几句时,顿感文章减色。《外》文说:“舒同以在山东刮共产风而调陕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于一九二八年为俞平伯散文集《燕知草》作序,说了这样的话:“近来有人和我论起平伯,说他的性情行径,有些象明朝人。我知道所谓‘明朝人’,是指明末张岱、王思任等一派名士而言。……他们的文字,正如其人,有着‘洒脱’的气息。”朱自清从俞平伯早年所写《梦游》等散文,有明末文士气息,又从俞平伯热心于点校、出版《陶庵梦忆》,认为可以从中知道人们议论的缘由。不过朱自清又指出:“平伯并不曾着意去模仿那些名士,只是习性有些相近,便尔暗合罢了。”关于俞平伯先生的为人澹泊、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一巨擘荣格,原来是弗洛伊特的盟友和追随者,后来他和弗洛伊特因意见分歧而另立了山头。对抗弗洛伊特的“唯性史观”的“奥迭普斯情结”,荣格创造了一个“自主情结”。这个“自主情结”的原动力是集体潜意识,艺术家是在集体潜意识的魔力的推动下创造形象的。他的名言是:“不是承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相似文献   

19.
冰心趣事     
舒立 《党政论坛》2009,(2):49-49
冰心老人的爱猫是一只白色的大猫,名字叫“咪咪”。咪咪的毛很长,但不是纯白的,在它后腰的一侧长有一块一寸大小的圆黑点。另外它的尾巴也是黑的。  相似文献   

20.
误会的树     
我拥有一个小小的误会。虽然是误会,但每当想起来却总觉得。C里好暖和。丈夫人人乡下老家回来,带了大包小裹的土特产。临了,还掏出一个大大的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姜豆包子,有三十多个。老家离城很远,我知道这袋尝豆包子随丈夫一起在车了颠簸了两三个小时了。丈夫说:“妈说你爱吃芙豆包子,一大早就起来包,蒸了两锅,非叫我带给你不可”我接过那一大袋美豆包子。虽然那包子是咸内做的,面皮也不是精粉,但我说;“是的是的,我爱吃。”其实我爱吃美豆,只是婆家人的记忆,而我正在逐渐学会接爱这个记忆。那是若干年前的事了。暑期我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