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记者要慧眼识宝,同时还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否则,即便发现了新闻,也因为不会采访而贻误战机,使“活鱼”在你眼前溜掉,甚至让被采访对象厌烦。因此,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只要进行采访活动,就必须掌握新闻的采访技巧。当然,新闻采访技巧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要掌握提问技巧、观察技巧和比较技巧这三大基本功。一、提问技巧。提问是记者运用频繁的一种采访方式,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对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不学无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是一个“新闻问者”,只有“问”出材料才能记。问得好,就能将采访对象的嘴打开,问得不好,记者就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材料。因此,记者在提问时要把握两点。①缩短基本问题的提问时间,重点抓住关键性问题。采访时间往往很有限,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一般在采访前就要有所准备,在采访现场只是核实一下,缓和气氛,而关键性问题中有大量构成新闻的核心材料,所以要确保采访时间。②以闭合式提问为主,开放式提问为辅。在新闻学中,开放式问题是指比较抽象的问题,回答范围比较宽泛,对回答的要求不太严格,访问对象比较自由,选择的余地比较大。闭合式问题比较具体、集中、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成功率的高低决定着工作开展得顺利与否。我虽然从事采访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胆大、心细、“脸皮厚”是确保采访顺利完成的三大“法宝”。胆大,是指记者坦然面对一切采访对象的胸襟。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但事实上这个职业充满了挑战,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陌生的采访对象,碰“钉子”的事经常会发生。怕生和胆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但对于记者来说,这往往是采访中的第一只“拦路虎”。记得有一次我打电话联系一个采访对象,因过分紧张,说话声音像蚊子叫,对方没等我把话讲完就把电话给挂了。其次,在采  相似文献   

4.
新闻,有其特定的写作要求,一篇新闻报道要写得有血有肉,必须要有能表现其特点的细节,能展示其特色的文字,这就要求采访者和采访对象必须要建立共“动”的话题,即通过换位思考,不断提出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进入深入的交流。在近一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中,笔者渐渐领悟到:转变采访与被采访的角色,实现人物互动是提高采访成功率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新闻采访中,由于受到时间、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采访者往往处于主动位置,而被采访对象则处于被动位置。这样造成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的材料枯燥乏味,缺乏有特色的“活鱼”,写成的新闻稿很大一部分都成了履历加事迹的平面式报道。以人物通讯为例,传统报道方式往往是昨天的成绩、今天的奋斗、明天的愿望——“三部曲”式报  相似文献   

5.
底气和手段     
采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要提高采访的成功率,必须自己做到有备无患,即自己心中有“底气”。这个“底气”指的是记者既要精通新闻专业的理论和业务,又要懂得所从事报道的条线或行业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如搞经济报道的,你既要了解掌握市场经济的宏观走向和本地经济的特点,又要成为一名经济师。只有这样,你的采访才能引起采访对象的共鸣,让人感觉到你即使不是一个行家,也是一个懂行的人,双方的交流无形中就多了共同语言,采访工作也就水到  相似文献   

6.
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采访的成功率就是工作效率,如何提高采访的成功率是提高工作成效的关键。而提高采访成功率的关键,就我一个负责农业条线报道的记者来说,那就是“功夫在诗外”——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了解农民及读者的心思。作为一个负责农业条线报道的记者,多年的农业新闻采访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要提高采访的成功率,不能只为“采访”而采访,要在“采访”之外下功夫,这样不但能提高采访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写出反映农民心声、传达党和政府的农业方针政策、农村读者喜欢、城市读者爱看的农业新闻来。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了解农民及读者的心思,不但是提高采访成功率的关键,也是一个跑农业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搞农业新闻报道和城市新闻报道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我们大多数记者从小生长在城市,即使是从农村来的记者,从小到大基本上也都是  相似文献   

7.
当发生采访对象婉拒或谢绝采访、而这条新闻又是必须采访的重要新闻时,记者首先要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对采访对象开展争取合作的工作。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需要学会和掌握。一是正面引导,促使采访对象改变态度。有的企业负责人婉拒采访,主要是因为怕“露富”、怕泄露“商业机密”,我们对这种“怕”要以耐心、诚恳的态度,向采访对象说明采访意图,说明新闻宣传的正面作用,而一些负面作用可以避免。二是触及要害,激发采访对象接受采访。对于那种戒备心很强的采访对象,记者要了解真实情况,打破采访对象的思想禁锢,不妨采用一下“激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某一作品主题的提炼顺序有两种:一种是主题在先,题材在后;一种是题材在先,主题在后。笔者认为,记者要有主题意识,这将有助于记者更好地进行采访和写作,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一) 主题,是一篇新闻作品主要说明的问题。题材,是记者报道的具体新闻事实。主题是从题材中提炼出来的,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主题然而,就某一作品而言,主题又是可以先于题材而存在的,它源自记者对某些事实的积累,是反复思考的结果带着主题采访,有利于记者对题材的选择。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看,不少好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同志在介绍采写体会时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是我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他接着说,“我这次去朝鲜,在志愿军里,使这种感情更加深了一  相似文献   

9.
克君 《廉政瞭望》2007,(4):34-34
“现在要找吴敬琏、林毅夫、萧灼基这些经济学家是难上加难啊!“”两会”期间,记者来到经济界别委员入住的京丰宾馆,还没向新闻联络员报完“吴敬琏”这个名字,联络员指了指旁边堆成叠的纸条让记者看:“这么多的记者都要采访吴敬琏,他就是开会期间天天不睡觉也来不及啊!”为“躲”记者,吴敬琏、林毅夫、萧灼基  相似文献   

10.
交点记者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他在采访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交际的状态。要把被采访对象从拘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被采访对象嘴里获取所需要的新闻素材,就需要记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公关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调动采访现场气氛和被采访者的情绪,使得双方的交流有一个交点。交情在采访中,记者所采访的对象形形色色,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上到各级领导干部,下到基层群众。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就需要以不变应万变,和他们交朋友,把他们当作是  相似文献   

11.
衡洁 《廉政瞭望》2010,(23):52-54
杨加林成了官升镇的“明星”。 在联系杨加林前,记者曾听以前采访过他本人的同行说,刚上任时的杨加林是个“话比较多”的人,说话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甚至有时是让宣传部感到“一丝紧张”的采访对象。然而这一次的采访,记者却感觉到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2.
“何祥美”、“三栖尖兵”、“上士班长”——这是记者随中央新闻采访团赴南京军区某部采访何祥美先进事迹前对何祥美的最初印象。一路上,记者不禁心生问号:何祥美是怎样一个人?这个人是怎样一个兵?这个兵又是如何成为全国重大典型的?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记者的任务是采访、写作。这其中,采访是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因此,记者的采访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进行,必然要经常跟采访对象打交道、发生联系。采访对象又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那些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或意见的人,都可以称之为采访对象。所以,记者几乎每天都在接触采访对象,也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需要记者及时调整处理,也需要有关采访对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新闻:它们报道的都是有意义的新闻事实,内容是真实的,报道也是及时的,但有的写得活泼多姿,生动有趣,能够吸引、打动读者;有的则恰恰相反,写得死气沉沉,令人生厌,读者弃置一旁。两者的宣传效果自然差别悬殊,高下立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办报“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消息写作要让读者喜闻乐见,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就不要写得死板、老套,而要写得生动,写得活泼。如何让消息“活”起来?方法多种多样,这里略举一二,谈一点粗浅心得。精彩的新闻镜头新闻镜头,亦称视觉新闻,即通过记者的眼睛或被报道者的眼睛去描写景象。这是西方报道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所谓新闻镜头,从根本上讲,就是写新闻事件现场中活动着的人,写人的动作、语言、行为、气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记者的任务是采访、写作。这其中,采访是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因此,记者的采访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进行,必然要经常跟采访对象打交道、发生联系。采访对象又足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那些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或意见的人,都可以称之为采访对象。所以,记者几乎每天都在接触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6.
第一印象,是指在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这就是第一印象所产生的首因效应。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也就是要给人(包括上级、同级、下组等所有交往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领导活动中,年轻干部给人的第一印象.对其威信的形成超着重要的作用。如何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回象呢?一、亮好第一次相。年轻干教第一次亮相前.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举止要大方.谈吐要优雅.神态要自然.待人要亲切.着装要得体。应该摒弃那种“又不是去相亲.讲究仪表图…  相似文献   

17.
做了十多年的记者,常常被人称为“老记”。初听时,是一种洋洋自得,甚至觉得当之无愧。然而,当夜深人静扪心自问,不免会惊出一身冷汗:记者不可“老”。记者不可“老”,一“老”就会放松“把关”的那根弦。政治家办报、办台,不仅是对报社总编,电台、电视台台长的要求,也是对每个记者、编辑的要求。但在平常工作中,当你匆匆完成采访任务交稿时,一些编辑常会冒出一句:你是“老记”了、你的稿不用看,直发吧。当时自己也觉得如此,然而就这么一念之差,差错就出现了。办报无小事,一放松就出事。回顾自己近年来报道中所出的差错,大多与此有关。记者不可“老”,一“老”就会没激情。平时到基层采访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是老记了,还要亲自出来采访,还要亲自写稿?让年轻人去做吧!”这种话听多了,而且自己又真的这样认为,其结果是工作的热情减了,创作激情退了。有时,明知某事是新闻,但碍于“老记”的面  相似文献   

18.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传媒的时代。对这一说法相信大多数人没有异议。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中,媒体无处不在,我们的信息大多数来源于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的力量已经壮大到了我们不曾想象到的地步。既然媒体有如此的力量和作用,那么它也应该具有相应的责任。作为新闻信息流永不干涸、永不停息的推动力,记者的角色定位与责任也就十分重要了。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有生气、最具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守门人”。记者与新闻密不可分:新闻因记者而被发现、挖掘和传播,记者因新闻而存在、而出名。新闻与记者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同一性,对新闻的要求有…  相似文献   

19.
内参的创办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专门开会讨论。在谈及记者与省市委的关系,稿件是不是一定要送审等问题时,毛泽东强调说:“中央给记者的任务就是如实反映情况,记者反映情况就是执行自己的职责,不论是省市委喜欢的不喜欢的,他都要反映。中央怎样判断,这是中央的事。省市委书记不是记者,不能到处去采访,如果让他任意扣压记者的稿件,中央还要派记者下去干什么?”1957年上半年之前,内参基本能够正常地反映问题。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新闻普遍“报喜不报忧”,对群众意见极大、后果极坏的问题,内参却未…  相似文献   

20.
一在从事报纸编辑工作的同中,不少人也许会认为,如何借鉴地方新闻专题的制作思维来制作国际新闻专题,突出其新闻价值,以期达到最佳宣传效果。但是,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信息爆炸年代,地球已变成一个“村”了。于是,“村”里的人就越来越关心“村”里的事儿。既然国际新闻已是“村”里的事,就和我们本地新闻一样有了接近性。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报人特别是作为一张市场化报纸的报人,要更多地思考怎样把自己“村”里的新闻报道好。为此,最近几年来,全国不少报纸在国际新闻的宣传报道中,特别是在国际新闻专题制作中,已取得了不少可取的经验。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