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最近,有朋友给我寄来今年已出的几期《红岩春秋》杂志。它的封面,它内容的地方特色,一下就把我这个离老家近50年的重庆人的思乡情结,特别是红岩情结牵动了……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去过三次红岩。第一次是1946年3月间,我在沙坪坝中央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我当时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进步青年群众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核心小组成员之一。我们学校经过“一·二五”要求政治协商会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示威大游行和“二·二二”反苏大游行之后,南方局青年组要我们新青社核心组成员去参加总结会。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全国青…  相似文献   

2.
再到红岩     
徐舟 《红岩春秋》2006,(2):40-42
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陕甘宁边区被重重封锁,直到1941年8、9月间,延安才有一辆军车获准开往重庆。这一车人由宋平同志领队,去重庆的多数人似乎都是病号,当然也有一些是调到国统区作地下工作的(后来我在成都搞学运时遇到过,但都装作相互不认识)。我是地地道道的病号,延安八路军门诊部的印度医生巴苏诊断,可能是患了肠结核,动手术要有X光论断才行,当时延安还没有这样的条件。我的视力急剧下降,头疼失眠,不能正常学习(当时我在延安自然科学院预科学数理化)。我需要治眼疾,配眼镜矫正视力,这在延安也办不到。经巴苏大夫建议,我不得不提出申请去国统区治病,得到中央组织部批准,宋平带的这支队伍里就有了我这个18岁的小兵。经过沿途国民党当局的百般阻挠,我们还是在9月中旬到达了重庆红岩。我的组织关系也转到了南方局。在治病的一年里,我住在南方局机关。这是我治病的一年,也是我身心健康成长的一年。与我同车来红岩的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同班同学小毛,也是党员,她是调到南方局工作的。可是来重庆后检查身体,发现她患了肺结核。组织上考虑我俩住在南方局大楼不方便,便让我们住到刘老太太的小洋楼三层的阁楼上去,阁楼是里外间,我俩一人一间。这是以前周恩来副主席他们...  相似文献   

3.
我是陶行知办的育才学校的学 生,周恩来和邓颖超都非常关心育才学 校,除在经济上支援学校外,对我们学 生也十分关怀。一次,邓大姐亲自来学 校和同学们座谈青年人正确的恋爱观, 带来了周恩来的问候,并讲述了他们年 轻时候的革命经历,在我们青少年的心 中,播下了正直做人的种子。 我一生中近距离见到周恩来有五 次。 第一次是1946年春,在重庆红岩 十八集团军办事处礼堂开跳舞晚会,我 们育才学校的部分学生也去参加了。当 时见到了周恩来。我是与邓发跳的舞。 邓发豪迈潇洒的舞姿,给人印像很深, 当时听说他是一位瞬息即可化装逃出敌 人视线的地下特工传奇人物。 第二次,是1946年4月19日召开的  相似文献   

4.
正从1938年12月中旬,周恩来在抗战烽火中辗转西迁,来到重庆组建中共中央南方局,结庐红岩,一直到1946年5月离开重庆,东迁南京,周恩来在红岩战斗、工作、生活了8年。对于周恩来而言,红岩,是他殚精竭虑为团结谈判而奔走呼号的地方;红岩,是他不避艰险在风雨如磐的环境中不懈奋斗的地方;红岩,是他与邓颖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的红岩,是领导整个大后方抗日爱国民主青年的核心。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处于地下状态,它能够公开活动的地方只有红岩、曾家岩周公馆和《新华日报》几个点,而从广大沦陷区逃亡到大后方和原来大后方的广大抗日爱国民主青年,便从四面八方被吸引到红岩,来接受中国共产党对当前工作的思想指导,再把它们带到各地去开展工作。红岩能成为团结培养教育整个国统区爱国民主青年的中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青年群众工作中长期奋斗形成的。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时,就设…  相似文献   

6.
正1938年底,周恩来抵达战时首都重庆,随后组建中共中央南方局,结庐红岩,从而开始了8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和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么,南方局为何在重庆成立?又为何迁至红岩呢?从长江局到南方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后,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为了统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发展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设立中共中央长江  相似文献   

7.
正举旗树帜,开拓南方局历史研究宣传新局面胡康民是重庆南方局和红岩精神研究的重要举旗人,在南方局和红岩精神研究上有许多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始,在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领导下,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组织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市)党史部门联合开展史料征集和编纂工作。至90年代初,相继完成了以《中共中央南方  相似文献   

8.
1950年6月9日《新华日报》报道:重庆育才学校是在中共中央南方局迁走后搬到红岩的。以原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的三层楼房作为学生宿舍。重庆解放后,育才学校的校长孙铭勋向上级领导写过报告,提出部分校舍年久失修,系危房,希望尽快采取措施。但上级未予重视。结果学校虽然时时注意提防,宿舍楼还是倒塌了,当场压死一个学生,其余受伤的学生住进医院。死者家属不依不饶。为平息家长的悲愤,学校组织了隆重的出殡仪式,给被压死的学生送葬。由于没有了校舍,校长孙铭勋只好让学生全都疏散回家,听候通知再返校。1950年6月10日的《新民报》报道了这一消息:楼房垮塌以后,孙铭勋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说明学校的困难,周总理给他回了信,信中说:“……感到很悲伤。”其次,学生的伙食费成了大问题。国民政府时期育才学校是私立学校,此时尚未改为公立,还没有得到拨款。孙铭勋却按照育才学校一贯的独立自主的作风,很快恢复了学校本部迁往上海之前的原有规模,新招收了数百名学生,设专科部,有教育、社会、绘画、戏剧、音乐、自然六个专业组,还有中学部和小学部。其中有些是从保育院来的孤儿,是无经济来源的。没有国家拨款,这么多人,一日三餐,油盐酱醋,一餐也缺不得。经费不足,巧...  相似文献   

9.
红岩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南方局的历史功绩,对进一步弘扬红岩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重庆市委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弘扬红岩精神的论述,切实贯彻中办秘书局《关于加强中共南方局历史研究问题的意见》,把“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活动作为推动重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年6月,重庆市委和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了“纪念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65周年座谈会暨红岩精神研讨会”,成立了“中共南…  相似文献   

10.
正抗战时期,董必武常驻重庆,协助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的工作,是抗战时期驻守重庆时间最长的中共领导人。这期间,董必武创作了大量诗词,真实记录了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红岩往事。《挽嘉义新四军通讯处涂、罗十烈士遇害》——1939年8月13日一荐食惊蛇豕,同肩国步难。束枝犹惧折,分派意相残。法立玄为妙,冤沉碧不寒。遥知嘉义镇,鬼夜哭云端。二涂罗诸烈士,秉性最忠贞。在乡驱虎兕,为国靖烟尘。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从政生涯中,曾在重庆直辖前后两次担任市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宣传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在自己的任上对宣传南方局、弘扬红岩精神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个人也耳濡目染,从中受到极大的教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至今还在激励着我、教育着我。在那段时间里,我也积累了一些南方局领导包括孔原同志的业绩史料,至今被我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原南方局组织部长兼西南工委书记的孔原,是南方局的一位重要负责同志,然而他的事迹现在则鲜为人知。明年是孔原同志诞辰100周年,值此时刻,我愿将我近期的研究成果《孔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奉献…  相似文献   

12.
1945年3月回延安参加“七大”,我是大后方(国民党统治区)代表四川组的成员,“七大”以后,周副主席(当时对周恩来同志的通称)指示中央组织部干部处处长廖志高同志,要他抽调一部分七大代表(在国统区没有大暴露的人)到国统区工作,决定派我再回四川工作。当时美国在延安有个美军观察组,常有飞机来往于重庆——延安。1946年1月,我坐美国人的飞机约半天时间到了重庆,来到了中共南方局。南方局组织部长钱瑛和副部长于江震两人同我谈话,决定派我到秀山去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3.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前夕,国民党迁都重庆。为了领导中南、西南地区党的组织和八路军、新四军,加强国共合作,抵御日军侵略,1939年1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在重庆成立南方局,同时设立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新四军重庆办事处。办事处开始设在机房街70号,后迁红岩咀13号。由于红岩咀离市区较远,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在曾家岩50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南方局,是抗战期间,从1939年以后中共中央设在重庆的代表机关,领导整个中国南部地区党的工作和抗日斗争。在党中央领导下,南方局坚决贯彻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民族抗战的坚强堡垒,发挥了红岩精神凝聚人心的巨大作用。南方局领导的革命斗争不仅直接推动了当时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而且对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85年金秋10月,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妇委书记、81岁高龄的邓颖超重返山城重庆。在渝州宾馆,她会见了抗战时期曾在红岩工作过的部分老同志。会谈中,邓颖超  相似文献   

16.
《红岩春秋》杂志是以宣传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为主线,以宣传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革命思想为重点的党史刊物。抗日战争中期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南方局在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在国统区坚决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中共南方局的历史是党的全部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局在革命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培育形成的伟大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研究和宣传南方局历史,既是重庆党史工作者难得的殊荣,更是重庆党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红岩春秋》杂志自年月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重庆,面向全国,以严谨务实、通俗生动的叙史文风,较好地反映和宣传了以周恩来、董必武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光辉业绩,较好地传播弘扬了老一辈革命家所培育的伟大红岩精神,较好地宣传和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年的历程表明,《红岩春秋》杂志没有辜负历史所给予的这份荣誉,较好地履行...  相似文献   

17.
1945年9月,我奉召回红岩办事处 参加南方局组织部举办的党训班。在党 训班内又同原来在万县地区工作过的大 部分领导干部一起学习。万县中心县委 委员、宣传部长唐虚谷告诉我:明波同 志已于当年春末在达县患脑膜炎逝世。 南方局组织部对明波入党后一贯表现和 对地下党的贡献作出了充分的肯定,破 例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悼念明波同志 的文章。与此同时,南方局组织部为保 护明波同志的遗孀郭里怡同志,决定调 她到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这些都反 映了领导和战友们对英年早逝的明波同 志深深的怀念! 周明波,原名周远侯,合川保合 乡人。1916年7月出生在一个商业经营 者家庭。幼年在本乡私塾上学,后到合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21,(8)
正"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唱出了革命者矢志不渝、不畏生死的坚定信念。歌词中提及的红岩,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作为地域的红岩,是重庆红岩嘴13号(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驻地)、曾家岩50号(周公馆)和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红色三岩"的总称,其代表性所在是重庆红岩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曾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机关所在地和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的驻地,  相似文献   

19.
<正>邓颖超是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妇委书记和红岩精神的培育者之一,对红岩怀有深厚感情。1985年,邓颖超最后一次回到红岩,她高兴地在原南方局办公楼前摄影留念,并挥笔题词"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离别之时,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红岩的事就拜托大家了!"  相似文献   

20.
初到红岩     
那是1939年的春夏之交,我从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转赴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那时我只是个16岁的小姑娘,向往着到延安参加革命。由于有外祖父徐特立的介绍,我到了八路军办事处就仿佛到了家,办事处的领导们,都把我当作他们的孩子,热情照顾,谆谆教导,使我深深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我的母亲——徐特立老人的长女徐守珍(原名徐静涵),是上海南方大学学生,赤色工会积极分子,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失踪。同志们都认为她已经牺牲了(直到解放后她才跟外祖父和我们联系上),因此对我这个革命后代十分关照。我初到红岩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对重庆进行大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