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们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750元,还是一个贫困村。要想得到幸福生活,必须先让钱包鼓起来。在我11年的村支书生涯中,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我们尝试过水稻种植,村里也请  相似文献   

2.
赵欧  岳熊 《支部生活》2009,(3):29-29
有着“瀑布之乡”和“筇竹之乡”美誉的大关县,在本世纪初依然贫困。据统计:2000年末,全县生产总值为47919万元,农民人均有粮291公斤。人均纯收入仅758元,全县24.4万总人口中尚有近18万人未解决温饱和稳定脱贫,上万人饮水困难。全县78个村委会有14%未通公路、41%未通程控电话、60%无卫生室。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片贫瘠的土地,没有忘记这里的贫困群众。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11,(5):20-24
我们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750元,还是一个贫困村。要想得到幸福生活,必须先让钱包鼓起来。在我11年的村支书生涯中,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民乐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市对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全力攻坚推进精准扶贫并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贫困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26元,3年累计脱贫31559人,减贫率达88.3%,贫困发生率由16.5%下降到2.5%,全县55个贫困村有36个实现了整体脱贫.  相似文献   

5.
科左中旗是个好地方.这里是哲盟的粮仓,亦被誉为“黄牛之乡”。科左中旗又是个“穷”地方,被列入自治区贫困旗县、1986年以来,这个旗以科技为先导.加快科技扶贫步伐,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培养科技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各项适用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显著成效。十年间.全旗贫困地区有2420O户、ill000人越过农区人均纯收入ZOO元、牧区300元的温饱线;有11280户、54860人脱贫,达到了人均纯收入农区30O元、牧区500元的标准,并有四个苏木整体脱贫。观念落后,科技知识贫乏,这是科左中挤农牧民不能摆脱贫困的三要原因。出路…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首要任务是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要在产业扶贫上久久为功,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保靖县复兴镇和平村辖7个村民小组,493户1898人.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80%,党员49人。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45元,比县均低523元。2007年定为省政府办公厅建整扶贫帮扶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q2480元,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成为保靖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2007年被湘西自治州评为“三文明”村.2008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先进党支部和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相似文献   

8.
保靖县复兴镇和平村辖7个村民小组,493户1898人.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80%,党员49人。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45元,比县均低523元。2007年定为省政府办公厅建整扶贫帮扶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q2480元,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成为保靖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2007年被湘西自治州评为“三文明”村.2008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先进党支部和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相似文献   

9.
“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500元,今年村里要干个啥子项目,让大家能赚钱呢?”“准备引导村民种植花椒和红苕,就地增加收入。”“村里党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村里将有计划地发展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  相似文献   

10.
平江县伍市镇仕洞村是省科委对口扶持的建整扶贫村,1996年人均产粮310公斤,人均纯收入607元,65%的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1997年以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科委党组的高度重视,工作组与村支两委一道推广科技、兴村富民,使这个村基础设施全面改观,村民面貌焕然一新。去年,人均产粮达6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300元,今年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超过1500元。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年收入可达3万元,成功地实现了省委提出的稳步解决温饱、稳定脱贫致富的目标。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从实际出发,选准科技项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省科委工作组驻村…  相似文献   

11.
近三年来威宁自治县广大干部、群众"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举发展之旗、聚扶贫之力、摘贫困之帽",把扶贫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最大的民生,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成功地闯出了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新路子。从2009年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53元增加到486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0735元增加到17910元;按扶贫老标准24.37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按扶贫新标准47.42万农村贫困人口已减贫9.12万人。但横向比,全县发展基础差、欠账大,目前小康目标实现程度仅为63.9%;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2012年人均GDP仅为1100美元左右;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08,(6):55-55
翁仕友等在4月14日《经济观察报》上撰文指出:一项由国务院扶贫办草拟的扶贫标准调整办法,将扶贫人口调整到人均年收入1300元以下人群,中国的贫困人口将由目前的4000万增加到8000万。这意味着,将有更多人从中国扶贫优惠政策中获益。1985年,中国确定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作为贫困线,此后根据物价指数,逐年微调。贫困线之下,还设置了收入更低的绝对贫困线。2008年,中国绝对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低收入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6元~1067元。  相似文献   

13.
贫困问题是解决贵州农业、农村、农民的头等大事。 改革开放16年来,贵州农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据省统计局数据,实施扶贫政策较早的31个贫困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135元上升到1993年的335元,全省贫困人口也从1985年的1800万人压缩到1994年的910万人。 贵州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任务仍十分艰巨,按“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0元以下为贫困线标准统计,到1994年底,本省集中连片的贫困县有48个,贫困人口910万人,其中人均纯收入不到200元的还有333万人,占全省贫困  相似文献   

14.
正贵州把旅游扶贫放在脱贫攻坚大局中去部署实施,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7月的贵州,山峦叠翠,流光溢彩。7月16日,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第十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从江县銮里侗寨举行。在全省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上,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强调,全省要提高对旅游扶贫重要性的认识,把旅游扶贫放在脱贫攻坚大局中去部署实施,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相似文献   

15.
从背负6000元的集体债务发展到拥有420万元的集体资产,从人均纯收入不到300元、人均吃粮不到200公斤发展到现在的人均纯收入2530元和人均吃粮500公斤,从原来仅有10多栋平房发展到现在的190多栋钢筋混凝土楼房,有50户人家安装了电话,许多人家购置了彩电、冰箱、摩托车……在短短的几年间,贵州顶效经济开发区顶效镇的绿化村为何发展这样快呢?村里的群众道出了心里话:“这是村党支部带领大家实践‘三个代表’的结果。”绿化村位于顶效镇的东北部,辖区面积11.7公里,地势是“三山夹两槽”。过去,由于产…  相似文献   

16.
铜仁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支持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作用,走出了—条特色鲜明的金融扶贫新路. 铜仁市以“民心党建”为统领,积极探索“民心党建+信合+”助推精准脱贫新机制.将“民心党建+信合+”与“特惠贷”、信用工程、雁归工程、信合村村通工程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支持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作用,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金融扶贫新路.  相似文献   

17.
1991年凤冈县被定为省级贫困县。当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0元,人均占有粮食390公斤;全县贫困人口达2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81.3%。几年来,我们团结、发动全县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用足、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使全县贫困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199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5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达1012斤,达到了省政府规定的基本解决温饱的标准;贫困人口从28万降到7.8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从81.3%降到21.5%,减少了59.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县…  相似文献   

18.
柳力新 《奋斗》2020,(6):24-24
扶贫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我带领驻村工作队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用兴旺的产业凝心聚力,帮贫困群众和贫困村脱贫致富、振兴发展,逐渐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为如期实现脱贫出列目标,我与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对村里耕地、设施、基础种植作物品种等实际情况进行细致调研,决定从发展效益好、见效快的设施农业入手,让村民尽快见到效益,增强脱贫信心。  相似文献   

19.
陇西县福星镇红岘村,以前因为“地瘠民穷,山荒路陡”,被群众自嘲是根没有油水的“干骨头”。如今,红岘村的地肥了,路宽了,人们的日子好过了,并成为定西市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示范村和陇西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典型村。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44元。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  相似文献   

20.
新阶段扶贫攻坚的难点在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难点也在贫困山区。为了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探索贫困山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我两次到盘县老厂镇色绿村调研,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大山深处的巨变色绿村地处盘县南部边远山区,全村165户人家分散居住在99座山头、76个洼子、36道深沟之间,90%的耕地在25度以上,素有“抬头看山草帽掉,刨出洋芋滚下坡”的说法。1990年以前全村人均占有粮食仅8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是盘县有名的“五缺”、“三靠”村,即缺粮、缺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