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嘱的撤销与变更公证是公证处的基本业务之一,《继承法》规定遗嘱有五种形式,即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对遗嘱的撤销与变更的问题仅规定后四种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以什么方式撤销、变更遗嘱以及遗嘱的效力等问题未作规定.随着遗嘱特别是公证遗嘱日益成为遗嘱人处分财产的首选.遗嘱的撤销与变更公证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增加,在法律规定过于简化、实践缺乏操作规范的现实环境上.如何完善这一公证业务.有必要对遗嘱的撤销与变更加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陈丹 《中国公证》2011,(4):45-48
一、程序违法或瑕疵的遗嘱公证效力如何确定遗嘱公证是公证处按照法定程序证明遗嘱人设立遗嘱行为真实、合法的活动。正常情况下,经过公证的遗嘱效力是可以确定的,而且相对于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等形式的遗嘱.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是一旦继承开始的时候,各继承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的时候.往往会从遗嘱公证无效的角度人手.请求法院撤销遗嘱公证.从而达到继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向开罗 《中国公证》2013,(10):34-35
谈谈信托遗嘱。遗嘱业务是公证机构的传统业务.也是公证机构的一项主要业务。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公证机构在办理传统类型的遗嘱公证时已经相当熟练。然而,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催生出人们更加复杂化、个性化的遗嘱要求,例如信托遗嘱,公证机构应当注意到这些新的变化,拓展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尽可能满足当事人的需求。信托遗嘱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以公证遗嘱为基础.集中论述公证遗嘱登记备案查询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所述的公证遗嘱登记备案查询制度.是指将经公证机构公证的遗嘱在特定网络系统中进行登记备案.在立遗嘱人死亡后,相关继承人、利害关系人及职能机关(包括公证机构、司法机关及其他部门)通过申请并经审核后.  相似文献   

5.
蒋轲 《中国公证》2008,(6):36-38
遗嘱公证是较易引发纠纷的公证事项之一,发生纠纷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些并非因为公证的办理存在瑕疵,公证书是完全合法有效的.问题出在遗嘱公证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上。例如,遗嘱人立下遗嘱,决定百年之后将遗产由数个子女中的一人继承,公证员依照法定程序为其出具了公证书。遗嘱人去世之后,当遗嘱指定受益的子女向其他几个子女宣布遗嘱的内容时,纠纷就发生了——未继承到财产的子女认为遗嘱内容不公.要求诉讼。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证》2007,(8):62-62
在上海主要的几家公证处.遗嘱公证的数量增长迅速。杨浦区公证处统计,2006年办理的遗嘱公证在500件以上,几年前,这个统计数字可能还不到100件。而这些办理遗嘱公证的当事人中,20%的年龄都在35岁以下,当事人办理遗嘱公证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7.
高雪蕾 《法制与社会》2011,(21):256+258-256,258
遗嘱公证是指公民生前对自己的财产作出安排,并经国家公证机关公证,于死亡时立即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立遗嘱人订立遗嘱的方式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公证遗嘱等。由于有国家公证机关的公证,公证遗嘱最具证明力,这也是公证遗嘱价值的体现。然而公证遗嘱相对于自书遗嘱、代书遗嘱等具有效力优先性,与遗嘱立法的目的不相符以及公证遗嘱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性,是公证遗嘱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证》2013,(12):59-59
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中国公证协会开展全国公证遗嘱备案查询工作 为确保公证机构办理继承公证的质量,经司法部批准,中国公证协会建立了全国公证遗嘱备案查询平台。为做好公证遗嘱信息的备案和查询工作,日前,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中国公证协会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各公证机构办理遗嘱公证后,应当将公证遗嘱相关信息在全国公证遗嘱备案查询平台备案;公证遗嘱备案信息内容包括公证书编号、遗嘱人姓名,遗嘱人法定身份证件号码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打印机等电子办公设备正步人千家万户,用电脑打印书信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生活中人们利用电脑打印遗嘱是普遍现象.《遗嘱公证细则》第18条也规定公证遗嘱采用打印形式。那么,打印遗嘱是否符合我国《继承法》对遗嘱形式的要求?打印遗嘱属于自书遗嘱还是代书遗嘱?公证遗嘱为何要打印而成?  相似文献   

10.
李东明 《中国公证》2010,(10):49-52
近年来.由于公证遗嘱是否真实合法、是否为最后有效遗嘱、遗嘱继承公证是否要核实所有法定继承人等原因带来的公证机构与公证遗嘱受益人或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逐渐增多。公证遗嘱和遗嘱继承公证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才能有效保障立遗嘱人和遗嘱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避免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风险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A从其母处遗嘱继承了一套房产.该遗嘱中已经明确指明该房产作为A的个人财产.其他任何人不得干涉.A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了继承权公证。拿到公证书的同时又想在办理过户登记前订立公证遗嘱,将该房产遗留给儿子B。那么对于该遗嘱公证申请该如何处理呢?  相似文献   

12.
一、案情简介,某日.当事人吴某持某公证处所做的公证遗嘱.向笔者所在公证处提出遗嘱继承公证申请.该公证遗嘱立遗嘱人为王某(女),其在遗嘱中写到:其有三个儿子.遗产留给其中小儿子吴某继承。我处在调查询问中了解到.王某的大儿子是残疾人且无生活来源.王某遗嘱中没为其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王某立遗嘱后.遗嘱中涉及的标的物某房产涉及到拆迁.  相似文献   

13.
问:公民王某考虑到去世后,会因自己的财产引起子女间不睦,发生纠纷,想在生前将自己的遗嘱立下来,并办理一下公证,请问:办理遗嘱公证都有哪些程序?答:遗嘱人申请公证时.应提交:1.填写遗嘱公证申请表,写明遗嘱人:(1)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文化程度、工作(离、退休)单位、住址;(2)婚姻状况、家庭人员情况;(3)是否立过遗嘱.有无依靠遗嘱人扶(赡)养的人;(4)立遗嘱原因及遗嘱内容等;2、身份证明(如户口本、居民身份证、工作证或离退休证等);3.遗嘱处分的财产的所有权证明(如房地产权证、银行存款单、购物发…  相似文献   

14.
谢磊 《中国公证》2008,(3):62-62
本网讯立遗嘱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有行为。随着个人财富的逐渐增长与法律意识的提高.目前遗嘱公证已呈现年轻化趋势,30至50岁的中青年在遗嘱公证人群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至2007年已占全部遗嘱公证总数的近30%.甚至“80后”也悄然跻身其中。  相似文献   

15.
李德金 《法制与社会》2011,(18):259-260,262
司法实践中,遗嘱纠纷层出不穷,有愈演愈烈之势,经常导致遗嘱全部或部分失效,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如今办理遗嘱公证的人们也越来越多,这给我们公证机构和公证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公证员,就如何完善遗嘱公证,笔者试分析遗嘱失效的原因,从完善遗嘱公证笔录上来完善遗嘱公证,以便能更好的预防遗嘱的失效。  相似文献   

16.
杨进喜 《法制与经济》2008,(10):72-72,74
遗嘱是指公民生前按照法律的规定处分自己的财产及安排与此有关的事务并于死亡后发生效力的单方民事行为。遗嘱公证,是指公证机构对遗嘱人设立遗嘱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依法证明的活动。遗嘱公证是公证机构的一项传统业务,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及公证影响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立公证遗嘱来妥善处理自己以后的遗产(财产)。因此,办好遗嘱公证对预防纠纷、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乃至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遗嘱公证不仅数量大幅上升,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特点一.遗嘱受益人经历整个遗嘱申办过程。在立遗嘱人正式申请之前,来公证处咨询的是遗嘱受益人,陪同立遗嘱人来申办公证的是遗嘱受益人,领取公证书的是遗嘱受益人。值得注意的是,立遗嘱人在办理遗嘱公证过程中,遗嘱受益人不回避且始终陪其左右,甚至个别公证员让遗嘱受益人代为填写申请表,代为书写遗嘱。 出现上述情况的直接原因是房改中优惠出售公房造成的。房屋产权证上虽然是立遗嘱人的名字,但购房款却是子女出的,支付购房款的子女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全部继承房产。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公证》2008,(2):62-62
过去被认为老年人才做的遗嘱公证.如今在中青年中悄然流行。日前从上海市公证处获悉.近年前往市公证处进行遗嘱公证的30岁至50岁的中青年已占20%-30%.甚至还有“80后”也去作遗嘱公证。  相似文献   

19.
吴涛 《中国公证》2007,(8):27-2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办理遗嘱公证的人日益增多。《遗嘱公证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自2000年7月施行起,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遗嘱公证业务的发展.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升了公证的公信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细则》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在将来修订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报告归纳总结过去三十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公证遗嘱方面的法律和实践内容,对近十几年来公证的案卷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作出较为充分有效的数据分析。通过整理公证遗嘱的发展数据,发现公证遗嘱的变化情况,以期以公证遗嘱为鉴镜,反映新时代下遗嘱与公证的发展变化,并体现新的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