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与善治理论强调在社会管理中应该是政府与社会通过合作、协商以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已证明农村社会管理中大政府的模式不可取,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改革提供群众基础,根据治理理论我国应建立"强政府、大社会"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以通过强政府和大社会的合作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政府兜底”: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的政策工具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冲突进入频发期,对其管理构成了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调查发现,政府作为第三方干预冲突时,为尽快化解冲突而对冲突方作出利益补偿。这是典型的"政府兜底"式政策工具选择。调查发现,基层党委政府在管理农村社会冲突时,只注重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和易操作性,而忽略政策工具的合理性和政治性,为丧失原则、突破底线的政府兜底提供了可能性。而基层党委政府在冲突管理中遭遇的总体政治社会情境则决定了政府兜底的必然性。政府兜底是基层党委政府在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针对政策工具做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矛盾,促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只有从政府责任、社会参与、资金投入、自我服务、基础设施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整体推进,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变数"非常多,农民是按照他们从组织者那里获益多少来决定其政治参与的程度。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化来积极介入生产活动这一农民生存的"核心地带",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更主要的是满足并改善了底层民众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待遇,由此赢得了他们的信念支持与政治认同,最终促成自下而上的"农民革命"。这一过程折射出党或政府的信念、目标或政策在其大众化、社会化过程中如何有效进行社会动员的问题,即在民众这一层面上怎样才能顺畅地让他们实现从"利益认同"到"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的有效转换。深思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在进行中的农村改革与发展乃至于政府的制度的有效供给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西北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机制还不完善,农业产业链的构建还不完整,农村社会的发展模式无法满足西北地区农村发展和企业生产投入的要求。所以我国政府以西北地区农村发展为核心,致力于构建"落后乡村—中心城市—周边城镇"农村社会三维发展模式,实现在科学发展观领导下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经过长期对西北地区农村社会历史演进研究,我们意识到健全农户和企业良性利益机制的重要性,所以实现西北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以城市商业中心带动周边城镇和落后乡村的发展,积极响应政府一带一路战略,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构建合理的产业链形成经济带,实现政府治理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绅治村"到如今的乡村振兴,中国农村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乡贤的带动。站在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起点,弘扬新乡贤文化,鼓励、支持新乡贤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是改善农村政治生态,实现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新乡贤为切入点,论述了新乡贤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各个领域的内在逻辑以及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工作机制,为地方政府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政府的农业计划管理体制、政府管理农业的职能、政府自主制定农业政策、政府改革农业管理体制等方面阐述了农业"入世"对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挑战,进而论述了对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深刻性和艰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并特别强调农业"入世"的应对与改革必须以保护和增进农民权益为基准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以法律形式将乡村自治确定为国家政治制度。由于国民政府以"行政控制"为实践路径,严重背离了地方自治的制度精神,导致政府与农村社会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农村社会的排拒使"乡村自治"制度最终在多数地方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9.
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家庭小型化趋势,解决农村人口"老有所养"问题,必须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从"政策扶持"到"政府补贴"的重大转变。分析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及实施绩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难点,以展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然而基于区域性经济社会差异及地方政府的综合考量,在落实这项政策时各级地方政府有不同的考虑,实践中当代农村社区建设呈现出独特的地方实践逻辑。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既追求公共利益,也追求地方自身利益,有时这两种利益存在一定的冲突性。在具体执行政策过程中,在不碰触国家底线基础上,地方政府会结合自身利益"理解—消化—吸收—转化"国家政策,然后再产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国家政策。在实践中,不同利益主体存在各自利益偏好,上级政府借助科层体制将任务"理性"分解到下级政府,基层政府会借助政府权威逐步将成本转嫁给乡村社会。最终,实践中国家政策偏离了原有的轨道。这正是当代农村社区建设的地方实践逻辑,也是转型期国家公共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