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日收到新加坡《赤道风》季刊总36期,读到了网雷先生撰写的《从“心不在马”到“牛转乾坤”》,读罢这篇随笔,我心头一沉。说来真是令人吃惊,在中国国内渐刮渐烈的所谓谐音成语广告,竟流毒海外。据网雷先生文章披露:在新加坡街头的一间摄影器材店,赫然见到门口有巨幅宣传广告:“好摄(色)之徒!”在庆祝丁丑牛年降临之际,报章上也不时出现斗大黑字广告“牛转乾坤”。专与文字打交道的报刊是如此,商家就更不用说了。网雷先生在文章中特别提到谐音成语广告在中国正大行其道,如“鳖(别)来无恙”;“咳(刻)不容缓”等等。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写作     
笔者近几年来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于是,周围有一些热心的同行朋友前来讨教“秘诀”.想来想去,要说真正有“秘诀”,那就是多读多写;因为有一些写作技巧是从阅读书箱中得来的.  相似文献   

3.
平生爱读散文,也爱写散文。散文真实,有时代感。她虽不是长篇巨作,却也言之有物;写来非易,写好更不易。曾经有人轻视散文,不大愿发表和出版散文作品。为此我也写过文章,要求编辑同志能够对散文青眼相看。现在情况似乎好转些,去年十月中居然在盐城还出现了“散文节”盛会,这一创举应该说是一个可喜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没有搞头”,主要原因是有“三难”。一是难写,二是难发表,三是难读(没人看)。对此我不以为然。毛泽东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想就如何变“难”为“不难”来谈谈自己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体会。先谈谈“难写不难写”。我以为,能不能写出东西来,主要看自己有没有心。我原是上海知识青年,熟读过社会这本“无字书”,以后又在报社工  相似文献   

5.
最近,拜读了上海社科院院长尹继佐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承认文化评价系统的差异性”文章后,颇受感触。尤其对文章中明确提出的当前文化评价系统有两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一个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化问题,另一个是世界优秀文化的本土化问题),很有同感,也引起了我对人才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些断想。  相似文献   

6.
对材料要去伪存真靳树鹏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传记作品三忌》,指出吴晓所著《陈独秀一家人》一书中的若干错误和不妥之处。吴晓写了答辩文章,也刊登在《库望》周刊上,认为找的批评是“不实之词”。但究竟什么是“实”?即以关于毛泽东因《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黄进 《党政论坛》2003,(9):41-42
“惟楚有才”和“楚材晋用”是两则成语典故。一曰楚国地灵、人才济济;二曰楚国人才、尽为晋用。两个成语串连起来理解,虽有明抬暗贬之意,但于历史上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国公子归生访晋归国,令尹(楚相之称谓)子木向他了解晋  相似文献   

8.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9.
一点比较     
王涵 《瞭望》1984,(10)
近代德国作家卡尔·艾特林格写过一个题为《利他主义》的独幕剧,写的是巴黎塞纳河畔,一个走投无路的乞丐,投河自杀了。于是,从四面八方汇集来一大群人,各人发表着各种见解: 一个美国资本家大声的说:我要赌二十块金元,他一定会淹死的。谁跟我打赌?二十金元。一个为妓女边画素描边调情的画家说,一个为理想而牺牲的人是一个英雄。一个为同胞牺牲的人是一个傻瓜。另一个青年一面发表“看着—个同胞淹死,却没有一个人跳下去救他”的感慨,一面又表示:“我正陪着一位小姐——这样做(按:指下去救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河南省南阳市电业局围绕创建学习型企业,开展“六个一”(即每人每年读一本好书、写一篇有价值的理论文章或工作体会、提一条有助于改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创新一条本职工作方面的经验、做一件有助于提高单位知名度的亮点工作、提炼形成一句话作为人生格言)学习实践活动,推动了创建学习型企业进程。“六个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每人每年读一本好书”是开展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写一篇有价值的理论文章或工作体会”是提高读书成效的重要环节;“提一条有助于改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是学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定还记得那场震动全国的“蛇口风波”吧。一个极为平常的“青年教育专家与青年座谈会”,为什么竟成了全国新闻报道的热点,进而掀起那样一场轩然大波? 对此,《中国教育报》记者辛文步同志收集、翻阅了有关这场“风波”的报道材料,并走访曲啸等同志,写了一篇《为什么要制造“蛇口风波”》的文章,发表在今年8月8日《中国教育报》上。接着,该报编辑部又于8月11日邀请了北京部分高校和有  相似文献   

12.
在楼上编发第一期稿件时,楼下报社门口响起一颗手榴弹爆炸声,跑下楼去看,几个同事已躺在血泊中,这个编者就是柯灵。当时,上海八·一三抗战刚结束,日本侵略军占领了租界以外的市区,租界成了“孤岛”。“孤岛”上魔爪四伏,敌伪势力猖獗。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柯灵出笔《文汇报》副刊《世纪风》的主编。在《文汇报》被炸的第三天,柯灵以“陈浮”的笔名写的杂文《暴力的背后》,在《世纪风》上发表。文章直指:“炸弹可以使奴才屈膝,但不能使真理低首。”又说:“暴力的施行,在被压迫者是反抗,在统治者,却往往是权力失败的最后一著棋。”正因为敢于站在正义和真理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同志,曾在一九一三年发表的不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对民族这一基本概念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定义,他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这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阐述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几个基本特征。这篇光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列宁曾对这篇著作予以高度的评价,他说:“文章写得好极了。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注释第一○三条》。一九二九年,斯大林又在《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书中,重申了这一定义,并将第四特征更加完善地表述为:“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286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它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极为突出的实践意义,对我们今天搞好民族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笑话的思索     
前不久和朋友聊天,听到两则趣闻。其一是某厂有位业余作者第一次发表小说,一位副书记看到后对宣传科长说:“这个人文章写得不错,就是不大老实。为什么要注明‘处女作’,是不是想打妇女的招牌好发表些?要加强教育。”其二是某化工厂一位技术员在笔记本里抄录了居里夫人一段名言,厂长发现后找他谈话:“好啊!你把情书抄到笔记本里,说说,到底是张居里还是李居里?要知道,你是有妇之夫啊!”  相似文献   

15.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副教授》一文,给了我灵魂深处强烈的震撼!这也是我困惑已久的问题——知识分子,你的论文该写在哪儿? 我以为,写论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表,主要应该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扪心自问, 二十多年来,我发表及获奖的论文数十篇,却没有一篇是“写在大地上”的。而是写在了为晋升职称的空谈虚论上。读了《瞭望》的  相似文献   

16.
灵感,本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同样存在灵感现象。灵感一来,研究中会突发创造性思路,进而文思来涌,写出像样文章。没有灵感,便是硬写。硬写难以写出好文章。从1987年7月第一次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上发表文章以未,我一共在该刊发表了14篇文章。比起这方面的专家,充其量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对于我这个工作在基层企业的政工干部来说,不能不说是一道“大菜”。同事们称赞我有写作方面的特长。可只有我自己最清楚,那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群众实践沃土的滋养,是群众的实践唤起了我的写作灵感。我从事思想…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邢贲思的文章,就新的社会阶层成员(指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能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问题,针对“两种不正确的认识”,着重批判了某些观点。文章说,在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发表以前,对哪些人可以入党哪些人不可以入党的不同议论是允许的,在议论中发表各种观点包括现在看来是错误的观点,也是无可非议的;而在讲话发表以后.全党的认识就必须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决不允许另讲一套,决不允许阳奉阴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年已70岁的退下来的农村干部,贵刊第27期“热点观察”栏目刊登的《谨防农村出现“政治空白”》一文,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及时,很有针对性,是一篇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好文章。这篇文章实事求是地报道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财政上的实际困  相似文献   

19.
错字及其他     
书报杂志上错字之多,也是当今社会上许多顽症之一。尽管育不少同志著文指出过,可就是“屡教不改”,而且呈有增无减之势。 1997年2月5日晚上,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内一个盛大的晚会上,横贯二楼台口的巨幅标语中赫然有“再接再励”字样,其中“励”字就是错字,应作“厉”。一家面向全国知识界的大报,去年7月一篇文章,冠以这样一  相似文献   

20.
“黄毒”泛滥,环境污染,我们都在采取措施治理。但成语受污染似乎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且污染面正逐步扩大,大有蔓延之势。 在电视广告、报纸广告、街头广告上,成语被冒名、受污染的现象历历在目:“天长地久”成了“天尝地酒”,“随心所欲”成了“随心所浴”,“别来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