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的一套维持机制。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需通过族际政治整合来协调族际关系以维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族际政治整合的展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应坚持异中求同、刚柔并济、稳中求进、多维互动的原则,坚持以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统一与稳定、族际关系的和谐、边疆的稳定与民族的团结、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因族际婚姻而促成民族的融和是一种亘古通今的社会现象,它强化了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大凝聚,是使中华各民族凝聚为有机整体的重要因素.有意识地扩大族际婚姻范围、建立良好的族际婚姻关系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取得了国家形式的政治共同体,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学理支撑,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石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民族凝聚力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国家凝聚力认同的基础是政治认同。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国家凝聚力,就是要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达到政治认同。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强化政治认同,就要注重文化认同的力量,因为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其中政治文化是联结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中介。要获得较为持久的政治认同,需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寻找政治认同的现实因素,这些现实因素主要有文化经济、共同利益、价值观认同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作用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文化认同维度,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源泉;二是政治认同维度,有利于大学生增强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三是历史认同维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民族共识,增强国家历史认同。  相似文献   

6.
如何实现族际和谐是当今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对和谐的族际关系。但由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一些影响族际和谐的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构建和谐的族际关系,是当今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晚近西方兴起的以解决多元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协商民主理论为我国构建和谐族际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协商民主所强调的平等协商、沟通交流、互助合作等原则对于我国构建和谐族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速度加快,少数民族进入城市工作的人数增加,城市民族成分日趋多元,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更加频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已成为城市民族关系的主流,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族际政治对城市社会管理的影响日趋凸显,亟须整合。促进民族交融在族际政治整合中具有特殊意义,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民族交融,增进社会和谐,不断提高城市民族工作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构建了规模超大而颇具效率的现代国族,形成了国家与国族互为塑造的稳定结构,创造性地提出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既充分保护历史形成的文化多样性,又不断巩固着现代中国的政治统一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共识、奋勇前进的基础性政治资源。进入新时代,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我们必须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耦合机理,加强中华民族建设的国家属性,协调族际整合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唯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建设形成新格局,才能妥善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途。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进程由经济、政治逐步深入到文化领域 ,人类历史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全面的转型时期。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 ,日益强化全球意识和全球性的文化认同正现实地促进全球文化的生成。所谓全球文化 ,并不是指各民族国家在文化上的同质性 ,而是指在相对独立的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 ,在全球世界交往中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的涵化与互动而形成的人类的共同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现代民族国家大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成员的身份是多重的,因而他们的认同结构也有层次性。国家认同整合了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信念,体现多元一体的价值,居于最高认同层次。为实现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国家认同通常借助政治符号的作用使多民族国家成员对国家的感知具象化;并且通过政治仪式以情境化方式在时空场域中凝结共同记忆。新中国70年的建设实践表明,多民族国家在发展建设中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通过共同繁荣保持民族的特性与文化的多样;同时在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中增强了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族际通婚是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与文化融合,而且还反映民族关系深层次的问题。里排壮寨是一个有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互婚的小村寨,其族际通婚具有族际性、普遍性、多元性、原始性四大特点。文化的适应与融合是族际通婚家庭婚后生活的主旋律,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新型城镇化的建构语境之下,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特征和挑战。城市民族工作,就是政治上要把握方向、坚持国策,思路上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工作中要重在平时、争取人心。而"争取人心"的关键步骤,就是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中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尊重民族差异、保护民族权利、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并行不悖的。本文探讨了新语境下民族认同模式的构建,分析城镇化进程中民族认同的发展方向和整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塑造和建构具有包容性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3.
现代民族国家,无论是多民族构成的国家还是单一民族国家,都不得不面临如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问题。因为,要实现国家稳定发展与长治久安,其中一项前提性的工作无疑是要处理好国内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要解决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对这一问题解决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通过发挥核心价值观的纽带和粘合剂作用,美国成功地将国内各民族凝聚起来,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发展进步。因此,美国在价值观建设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给了我们许多镜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五一口号”的发布,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它开启了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新征程。从历史上看,“五一口号”意味着政治共识的达成,有赖于政党间积极的政治互动,在共同目标、机制构建、文化认同这三个层次逐步展开。从现实来看,在新征程上,要弘扬“五一口号”精神,必须扩大利益交汇,“寻求最大公约数”;完善协商机制,“有事大家多商量”;增进文化认同,“画出最大同心圆”,广泛而深入地凝聚社会共识,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15.
认同是影响国家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国家在参与国际制度的进程中,认同与制度化构成一个互动的关系。从认同的角度看正向的国家间认同为制度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制度的角度看,国际制度为国家认同的塑造提供平台,高级制度化往往伴随着一个国家内化规范及认同建构的过程。二战后的欧美关系的发展就是一个认同与制度化良好互动的典型例证。双方在良好认同的基础上开始制度化进程,而在国际制度基础上的国家间交往,则进一步加深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程度,改变它们对安全、权力、利益和主导规范的认识,推动欧美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建立了一个稳定有效的"跨大西洋安全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认同是国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进程中,认同与制度化构成一个互动的关系.正向的国家间认同为制度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国际制度则为国家认同的塑造提供平台,高级制度化伴随着一个国家内化规范及认同建构的过程.探讨国家认同的含义和来源,分析认同与制度化的互动关系对于认识国家间关系的互动很有意义.二战后的欧美关系的发展就是一个认同与制度化良好互动的典型例证.欧美在良好认同的基础上开始制度化进程,而在国际制度基础上的国家间交往,则进一步加深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程度,改变它们对安全、权力、利益和主导规范的认识,推动欧美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跨大西洋安全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认同是国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进程中,认同与制度化构成一个互动的关系。正向的国家间认同为制度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国际制度则为国家认同的塑造提供平台,高级制度化伴随着一个国家内化规范及认同建构的过程。探讨国家认同的含义和来源,分析认同与制度化的互动关系对于认识国家间关系的互动很有意义。二战后的欧美关系的发展就是一个认同与制度化良好互动的典型例证。欧美在良好认同的基础上开始制度化进程,而在国际制度基础上的国家间交往,则进一步加深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程度,改变它们对安全、权力、利益和主导规范的认识,推动欧美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跨大西洋安全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民族、政治、经济、宗教和风俗习惯等五大认同机制。其中,民族认同机制是基石,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血缘基础;政治认同机制是核心,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经济认同机制是关键,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利益基础;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认同机制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价值基础,而后者则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重要润滑剂。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社区越来越成为当代国家的基层社会组织。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区是各民族相互交往的基本场域,同时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形成与维系更有着与单一民族社区完全不同的特点,其民族认同、调试族际关系等特点使之成为民族关系的传感器。模式是理论的简化形式,是对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内容。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途径。通过探索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进而促进国家层面民族关系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壮族与越南岱族土司制度比较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是同源民族,是各自所在国家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而且在历史上都推行了土司制度。通过对两族的土司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从历史上两国的民族政策中获得借鉴和启迪,有利于中越跨国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