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耻感教育与公民道德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臧梅 《学习论坛》2002,(9):21-22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 ,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在新世纪里 ,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耻感文化 ,加强对国民进行耻感教育 ,对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有助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 ,激发人们的进取向上精神 ;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  相似文献   

2.
田华银 《世纪桥》2014,(9):57-58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耻感问题愈来愈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忧虑。影响大学生耻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是不可回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从重塑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标准、完善制度文化以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和加强高校耻感文化建设等方面重建大学生健康的耻感意识和判断是与非、荣与辱的标准,践履符合民族特性和时代要求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3.
耻感文化的内涵及大学生耻感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容丰富,它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道德教化的前提,更是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关键。当代大学生耻感意识的缺失,既与社会机制不完善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道德意识淡薄和缺乏知耻感等因素有关。要培养大学生耻感意识,应着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耻感意识培养的良性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耻感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因此耻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其评价活动机制与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以内化的一定社会的良心(心中之善)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否定的痛苦的灵魂锤击的心理情感方式显现出来,通过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心中之善的冲突过程、主体对心中之善的确证与升华过程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道德审判与自我心灵拯救。耻感的评价活动不仅在个体主体身上发生作用,而且以群体主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权威评价活动的"有机"形式把适合自己统治的荣辱(耻)观"群体化"、"普遍化"、"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全社会遵循的耻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民众评价活动和权威评价活动的上下互动中,通过意识形态的引领而形成的。只有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在关照现时代人民的诉求过程中,并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内化为民族耻观,构成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人们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5.
耻感对于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耻感淡化、缺失甚至错位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传统"耻"观的现代性转换以明确当代中国社会善的客观内容,通过改进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及其与善的差距,通过构建社会公平机制为大学生耻感培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耻感对于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耻感淡化、缺失甚至错位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传统耻观的现代性转换以明确当代中国社会善的客观内容,通过改进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及其与善的差距,通过构建社会公平机制为大学生耻感培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
廉清 《求实》2008,42(4):36-38
对于个体耻感生成机制的研究旨在揭示:耻感生成于主体的心中之善;及时恰当的社会评价与良好的社会风尚,是培育与激发主体心中之善的基本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8.
“荣辱”一词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道德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以一种“耻感文化”的呈现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等名言警句,彰显了“荣辱”的价值判断对于中国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唤醒耻感     
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上人有廉耻,则大下有风俗。”这些流传的古训无不说明一个道理:知耻是做人的硬道理,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为荣,个体的荣辱、耻感,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部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耻辱感是人们自觉地求荣免辱的道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善的愉悦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是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注重正面教育("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耻感"教育)。道德教育中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应当重视"耻感"教育在我国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本位特征,这种原生性的发达的实践理性与西方的逻辑理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文化的伦理本位思想肇始于中国在步入文明社会时宗法血缘文化的保留,以后在儒、墨、道、法等文化流派中均有一定的表现和发展。这种伦理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国重德的耻感文化心理传统,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乃至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支部生活》2012,(3):55-55
周俊生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指出,耻感文化的缺失,已经在我们这个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危害。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可以听任污染泛滥,可以生产出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产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关于社会公正感问题研究的分析,揭示了有关社会公正感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归纳了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社会公正感的基本内涵、测量维度与要素、影响因素以及促进社会公正感的对策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当前国内相关研究描述了当代中国不同群体社会公正感的现状,从分配公正、组织公正与社会心理等层面分析了影响不同群体社会公正感状况的基本因素,提出了各项增进社会公正感的具体措施,为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的理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会上强调,要引领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精辟地道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为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和耻感意识在全社会的复苏提出了底线要求.  相似文献   

15.
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缺乏羞耻心,主要是因为权力监督制约网络缺损在"待补"中生发出巨大的社会离心力;社会核心价值理念迷失在"寻找"中生发出巨大的利益诱惑力;封建腐朽特权观念在"传承"中生发出巨大的传染力;干部群体在相互攀比享受中"迸发"出巨大的道德杀伤力。加强领导干部队伍耻感文化建设,要在素质提升上增强道德自省力;在作风建设上增强制度执行力;在文化传承上增强精神净化力;在干部选任上增强民主推进力;在法制保障上增强失德惩戒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核心内涵,包含获得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在此构想基础上,从认知度、认同度、吸引力、感染力以及参与度五个层面构建获得感的层次维度,开展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价值、课程内容以及教师个人等方面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较高,但对思政课的情感体验较低,学习兴趣不高,行为层面获得感不显著。因此,思政课要提升学生获得感,通过价值引领,夯实获得感的基础;通过以学生需求为核心,推进获得感来源的改革;通过互动实践,提升获得的信服水平;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营造良好的获得环境。  相似文献   

17.
美好生活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的一个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目前学界对获得感的研究还存在对人民主体性作用认识不够、对获得感产生的主客互动过程研究薄弱、缺乏从教育关怀的角度研究获得感提升的路径等问题,这与底层思维缺乏实践唯物主义的理性视角有关。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从获得感的实践本质、社会历史本质、辩证法本质和唯物主义本质四个方面重新审视获得感的内在意蕴,从而导向把社会理性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关怀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统一起来提升美好生活获得感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8.
廉政文化建设以"摒弃贪腐"为核心价值取向,对于倡导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文化角度对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寻求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从理论、情感、价值、能力、行为等多维度把握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虽然学生对思政课的感知总体值得肯定,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度、参与度、满意度和认同感还不够高,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亟待提升。要围绕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通过全方位改革、多点创新、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探索形成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新路径,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现状,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随机抽取长江三角某高职院校大学生210名,使用《生命意义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3.2%的学生生命意义感低,23.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生命意义感,生活目标模糊;生命意义感自主感因子在不同专业、不同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4.293,P<0.05;F=6.58,P<0.05);生命意义感未来期许因子在父母不同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4.124,P<0.05;F=2.885,P<0.05),得出结论,即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并针对上述结论提出生命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