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乐朋 《唯实》2002,(2):79-81
12 0年前的绍兴 ,一个伟大的精灵降生了。他就是“民族魂”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迅翁过世半个多世纪的今天 ,我读到了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回忆性著作《鲁迅与我七十年》。其中有这样一件事———1 957年 ,毛泽东主席到上海小住 ,与周谷城、罗稷南等几位湖南老乡座谈、聊天。当时适值“反右”运动高潮 ,罗稷南先生抽隙向毛主席提了个大胆的设想疑问 :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 ,他可能会怎样 ?对此颇具潜在威胁性的提问 ,毛主席十分认真 ,沉思片刻后作答道 :以我的估计 ,(鲁迅 )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 ,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悬念得解 ,罗稷南先生…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古文底子非常好,但他是坚决反对青年人用文言写作的。鲁迅先生是有过教训的。1909年,他在日本和弟弟周作人很用心地用古文合译了《域外小说集》。书出版以后,鲁迅先生亲自写了广告,刊登在上海的《时报》上。与此同时,鲁迅还将书  相似文献   

3.
去年,王先生承租了房东孙先生的五间房屋。王先生入住后,先后添置了电脑、电视机等物。一天,王先生打电话告诉孙先生说,出租房屋的电线线路连接不实,让孙先生过去静畦修理一下。孙先生马上赶往出租房,半路上他接到王先生的电话,说自己临时有事外出,让孙先生自己开门进屋检修。因为事先得到王先生的同意,孙先生便独自开门检修了电路。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07,(8):56-57
剑箫在7月1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鲁迅先生逝世迄今已有70多年,人们仍然常常要说到他,这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述,人们在鲁迅身上还能得到十分有用的东西。有三副悼念鲁迅的挽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其一,是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其二,当年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一友人撰成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相似文献   

5.
女作家萧红以一部荡气回肠的《生死场》而驰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先生曾著文说,萧红“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生死场》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的评价之高颇为鲜见。  相似文献   

6.
从1951年到1981年的30年里,我国邮电部先后发行了五套纪念鲁迅先生的邮票,显示了这位文化伟人独一无二的地位。方寸中的鲁迅大都神情严肃,惟有在纪念鲁迅百年诞辰的“J.112”的第二枚“晚年时期的鲁迅”才有了笑容。的确,永不休战的鲁迅难得一笑,于是鲁迅微笑的照片越发难得越发珍贵了。在历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这套《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资料里只有设计人张克让的名字。我曾于1995年在《人民摄影报》、1997年在《集邮》杂志上两度在文中提及“微笑的鲁迅”本是一幅历史照片,按例应该标出原摄影人的名字。在我的印…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毛泽东语)。阅读了《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一书后,我对于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的这一高度评价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图鉴》采用了图文对读的形式,作者为鲁迅原文中的经典艺术形象刻制了人物插图,作者精湛的刀法与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8.
<正>先说“东征贺信”的发现关于鲁迅和茅盾于1936年联名致红军贺电,坊间多有传闻。1951年,冯雪峰回忆说,红军长征抵达陕北的时候,鲁迅和茅盾“转转折折地送去一个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庆祝胜利的电报”。1952年,冯雪峰又在出版的《回忆鲁迅》一书中写道:“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共同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庆贺长征胜利的电报,也正是我动身的前几天才转到瓦窑堡的。”自此,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和鲁迅生长在同一时代,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李大别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的战线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利当成“革命的先驱者”,他“愿意遵奉”命令的“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鲁迅和李大别的友谊始于编辑《新青年》的时候。鲁迅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发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仁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他的模…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真伪     
舒展 《唯实》2001,(5):69-70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说他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  相似文献   

11.
黄小平 《求贤》2006,(11):24-24
鲁迅有一首《自嘲》,其中两句最为世人熟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孺子”被注为“人民大众”,这是一个有意无意的误注。其本意,孺子就是孺子.是先生夫子自道而已。先生怜爱自己的儿子.愿意给儿子当牛做马。加上“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几句诗,都显示出鲁迅为父的慈祥一面。去世前,他在病榻上完成散文《死》,并在该文原稿上立下七条“遗言”,其中一条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儿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相似文献   

12.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有才气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早期追求个性人生,最终成为一个革命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后者于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1933年5月22日,有一位外国友人访问鲁迅,问道:“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您认为谁是无产阶级代表作家?”鲁迅回答说:“丁玲女士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作家。”能够得到鲁迅先生如此赞誉的中国女作家,在当时只有丁玲。而丁玲的情感世界,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一生中经历了四段情感和婚姻,记录了这位女作家的欢欣与愁苦、幸福与磨难。  相似文献   

13.
杨荫榆之出名,源于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杨荫榆这位“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榆也就成了“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然而,掀开尘封往事,我们看到杨荫榆人生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和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先生在5月22日的广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鲁迅是谁?》,并以此为演讲稿,多次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演讲:“在鲁迅走后70年来第一次说出我们的想法,发出我们的声音。第一次表达我们作为鲁迅的儿子和孙子对父亲和祖父的理解和认识”。周海婴先生和周令飞先生认为,在20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地“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了,现在要“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文学家、思想家,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让鲁迅精神真正地活进21…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终生为之奋斗的共和事业,是二千多年独裁专制黑夜中亮起的一盏明灯,至今香飘百载,仍是识别反动派与孙先生事业继承者的试金石。今天我们准确理解孙先生的崇高理想、政治主张,要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还他人的本色。  相似文献   

16.
”左联”成立后,鲁迅就通过它与党中央保持密切联系。1934年,中国共产党上海中央局转移,冯雪峰、瞿秋白等“左联”领导人先后去了江西中央苏区,鲁迅与党中央的关系一时中断。留在上海代表党中央指导白区工作的是中央特科。原“左联”大众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吴奚如调到中央特科,担负了中央特科和鲁迅z间的联系的区尚。这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巴桑睾虑自迅先生的人留至主,*采民证党中央汪辜的顺利完成。经O全忠警虑,吴奚如选择了胡风作为地导冒进联系工作的“机要通讯员’。吴奚如认为一则胡冈政治上司靠,二则地S鲁迅关系囹田,不会sl起…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如同一滴水可以折射时代的大海。从鲁迅先生与中共组织以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交往,则可以窥见鲁迅生活的时代具有的复杂性,并见证鲁迅先生与共产党人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鲁迅称自己的作品是"遵命文学",自己是"听将令"而前行呐喊的战士。而陈独秀就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新青年》编辑部里,陈独秀和鲁迅交往较多。1933年3月5日,在陈独秀身陷囹圄之时,鲁迅还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散文。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童年时代游玩的乐园。在百草园里,有碧绿的策畦,还长着木莲、覆盆子、何首乌等各种植物,使得年幼的鲁迅在那里流连忘返,产生了无限的乐趣。我小时候家里的后面有一片菜地,地里种着青的、黄的、紫的、红的等五颜六色的各种蔬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精神     
毛泽东在民族危难、抗日救亡之际,曾气吞山河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先生还在《学界三魂》中坚定地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了,中国才有真进步。”  相似文献   

20.
2005年3月,村民王先生到种子商店买玉米种子,途中遇到同村的孙先生。得知王先生要买玉米种子,孙先生想起自家正巧还有一些积存的种子,于是把自家的玉米种子送给了王先生。王先生虽然感谢孙先生的好意,但还是担心这积压种子有问题,孙先生却拍着胸脯说自家的种子绝对不会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