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在《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提出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马克思在其光辉巨著《资本论》中,首次把无产阶级贫困化提到经济规律的高度,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十九世纪术二十世纪初,列宁在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把无产阶级贫困化区分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为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据此,国外有人提出: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垄断资本主义全球性经济战略条件下,出现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国际转移。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的分析。马克思曾经从工人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差别以及工人的工资水平与所需生活资料量的关系出发,揭露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现象。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的必要性,促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2页),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的本身而越出国界,形成资本主义的世界剥削体系,带来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国际转移。所以,“在谈到工资的降低或提高的时候,永远也不应该忽视整个世界市场和各个国家工人的状况”(同上,第6卷,第640页).这就启示我们,研究无产阶级贫困化,必须从世界范围着眼,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无产阶级状况。恩格斯对于这个问题作了较为完备的论述。他依据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现实,首先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所以,19世纪50年代的“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人类真正的贫困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而导致的。而真正的富有也应该是作为总体的、全面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完全显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贫困同工人异化劳动之间的因果关系,贫与富真正含义及实现人的真正富有等观点,对当下人们正确对待贫与富以及如何真正的成为一个富有人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应该做到:一是要严格、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在这方面的论述;二是要联系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的实际。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工资、价格和利润》,  相似文献   

5.
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贫困化、两极化、边缘化的严峻挑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为此强烈呼吁国际社会重视“贫困化”问题,要求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战胜贫困提供援助。据联合国的统计,1995年约占世界总人口1/5的13亿人生活在赤贫中,人数比1990年增强了3亿,贫困化显然已成为当今世纪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之一。与贫困化相关的还有“两极化”和“边缘化”。两极化是指贫富两极分化,除反映在居民生活上,更主要地表现在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当前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上。如果目前国际经济技术流向的不平衡状况持续下去,势必使劳国逐步脱离世…  相似文献   

6.
冯倩倩  萧诗美 《理论导刊》2024,(4):97-103+116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的核心问题域也是“人的问题”,他不仅关注“人的问题”,更要解决“人的问题”。现代性中“人的问题”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着重表现为人的异化境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论证“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三者的逻辑联系,对“人的问题”的困境给予解答。他首先把异化劳动同私有制联系起来,分析异化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而强调要结束人的相互异化必须消灭异化劳动、废除私有财产,而其解决之道正是促进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7.
姚继冰 《理论探讨》2003,1(4):31-3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概念一般是在"异化劳动"的意义上被解读.而实际上,劳动概念在<手稿>中是一个多重含义的复合体.青年马克思以古典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思考的出发点,以劳动为其关注的核心概念,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由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引发的劳动的悖论,并在试图解决这一悖论的思想进程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与此同时,由于现实的历史的逻辑思路的介入,最终导致了<手稿>在深层的理论逻辑上呈现出多重逻辑交织并行的复杂局面,作为外在反映,劳动概念也呈现为多重含义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8.
"市场转型"本质上是权力关系的变革,表现为从国家绝对主导的再分配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过渡。计划经济时期,工人对企业的全面依附源于国家生产计划对工人的限定。工人劳动作为国家生产计划的指向而存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离开生产组织,工人就难以兑现这一资源的价值,脱离国家生产计划,工人就无所谓劳动,是工人的劳动实现了国家资本的积累。市场转型以来,工人同各种形式的资本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并受它的约束和支配。缺乏市场交换,工人就没必要生产,无法促成交换价值的实现,工人也就无所谓劳动。所以,促进资本积累是一切的前提。这是一种权力转换,是工人被明确为特定阶级的缘由。在这一前提下,中国工人作为阶级而存在,并经历了重构。它一方面表达了工人作为阶级存在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表达了这个阶级本身在市场转型前后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詹峥  杨开元 《学理论》2009,(10):22-23
在马克思的新哲学思想形成的历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异化”在《手稿》中频频出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前人的扬弃与发展,在《手稿》中以及之后的思想中都具有重要的分量。人们往往从否定的角度看待异化以及异化劳动,而对包含于异化中的对象化以及异化对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予以必要的关注与重视,当我们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对象化、异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袁伟 《理论视野》2023,(10):5-10
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视域中,马克思将资本主要看作积累的劳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入发展时期,马克思在积累的劳动的基础上认识到了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到了《资本论》及其手稿和晚年,马克思又认识到了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马克思对资本本质认识的这一动态演进过程清晰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澄清当下有关资本的认识误区,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行为规律,从而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他的整个经济理论,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却有不同的概括。从以下几例中我们便可以看出: 第一例。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就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所包含的四节;第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第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第三,价值形态或交换价  相似文献   

1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实然层面运用由果溯因的方法阐释了异化劳动的产生过程,揭示了资本与劳动二者之间不公正的现实: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分配结果的不公正)、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异化(过程的不公正)、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异化(发展机会的不公正)、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发展起点的不公正);从应然层面表达了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起点公正、过程公正、结果公正的价值追求。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异化现象的消除,需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马克思所追求的发展起点的公正、发展过程的公正以及发展结果的公正。  相似文献   

13.
在古典资本主义朝向数字资本主义过程中其社会劳动形式发生许多新变化,许多西方学者把其中“数字劳动”的概念泛化,由此导致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误读。事实上,所谓“自由劳动”并不具有资本关系,虚拟数字资本也并未作为必要生产要素参与实体产业资本循环过程,其收益更多基于生产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数字垄断利润。因此,解开数字利润神秘面纱还需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寻找科学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0,(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阐述了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它为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重新审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厘清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历史影响,对于在现实中扬弃异化劳动、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部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中,有两个问题是令人深思的:其一,为什么马克思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同时接近于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其二,“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思想究竟如何评价?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不涉及到下述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研究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杨荣 《学理论》2013,(4):67-6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革命地实现了人到类的思维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是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出发,找到了主客敌对的根源———异化劳动,并在克服异化劳动的过程中,发现了主客统一的途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了人到类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认为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之间有一个“决裂”,这是同他对异化和历史主体的看法紧密相连的。 阿尔都塞说:“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往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异化的理论中加进了黑格尔的东西,即历史异化的思想”,但后来“这种结合被马克思抛弃了(手稿没有发表,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一些诸如“内卷”“躺平”“打工人”“蚁族”一类的网络用词层出不穷,持续引发社会热议。“反劳动”的话语势头最先在被城市焦虑笼罩下的群体中弥散开来,逐渐内化为思想上的低欲望,外化为行动上的懈怠和停滞,“反劳动”的社会症候逐渐显现,劳动意义随之呈现出一幅贫困图景。社会意识领域的问题究其根本要从社会存在领域寻找原因。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本质的探究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指出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现阶段,“反劳动”社会现象的出现恰恰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劳动的问题仍然存在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严峻。因而,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视角探寻新时代的劳动现象与劳动意义,既是对劳动正义的匡扶,也是继续探寻人的本质复归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财富分配非正义的前提批判是对前资本主义交换的批判,它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可交换劳动能力的批判。劳动能力与劳动客观条件的分离使劳动者具有"自为性"和"为他性",是劳动与财富分离的首要条件。其二,对货币内在矛盾及其所有者"致富欲"的批判。货币通约一切使用价值的"质"与现实中始终是一定"量"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货币所有者的"致富欲",是财富增殖的根本动力。其三,对货币与劳动能力交换的批判。货币与劳动能力交换是劳动与财富分离的重要途径,也使象征资本主义正义的所有权、自由与平等走向自身反面。马克思基于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视角,从前资本主义的交换中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分配非正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邹燕 《学理论》2010,(17):34-35
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状态尤为明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马克思从经济事实出发得出异化劳动这一范畴。本文分析了《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具体体现,以及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共产主义的道路和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理论虽然已经有了后来唯物史观的一些思想萌芽,但还受到先验论的影响,有对人的本质的一个先验设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