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衍莹 《春秋》2014,(4):10-13
正臧克家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外,还得益于几位恩师的引路和栽培,以及一些前辈的指点和帮助。1946年李士钊受陶行知的委托,创办上海武训学校。臧克家和李士钊既是山东同乡又是好友,又都敬仰陶行知和武训精神,于是臧就应邀去武训学校讲课,举办过"诗词创作"讲座。李士钊是我初中时的老师。后来经他推荐我又成了武训学校正式注册的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电影《武训传》引发的第一次思想批判运动武训(1838-1896),山东堂邑(今属聊城冠县)武庄人。他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乞丐,行乞30多年,历尽艰辛屈辱兴办义学,他以平凡人的不平凡作为名垂青史而为后人称颂。武训的事迹对中国近代的文化和教育界影响甚大。半个世纪以来,武训不仅被历代官方推举,而且为蔡元培、刘半农、陶行知等许多进步  相似文献   

3.
《春秋》1994,(3)
武训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在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中,武训是行乞兴学第一人。他为使穷家子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行乞募化近40年,在山东堂邑、馆陶、临清3县各办了一处义墊。他被誉为“千古奇丐”,欧洲辞典称其为“无声的教育家”。武训的一生历尽艰辛,饱受磨难,充满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4.
如果武训缺乏商业才能,仅仅是一个乞丐,靠乞讨所得的一点点钱资助孩子上学,那他顶多是一个好人,怎么能成就大的义学事业?在笔者看来,武训办的,其实就是清朝末年的“希望工程”。  相似文献   

5.
武训问题再评价研究是近30年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武训问题于1980年突破禁区率先由《齐鲁学刊》提出要进行重新研究。自此展开的武训再评价研究分为3个阶段。1985年胡乔木指出1951年的武训和《武训传》批判是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据此,山东省1987年成立武训研究课题组,武训故乡先后召开3次全国武训精神研讨会和不同形式的座谈会,探讨武训精神的实质,发掘武训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颖 《理论月刊》2012,(3):67-70
新中国初期,在武训批判运动中出现了对陶行知的批判.陶行知批判经历了萌芽、开始和高潮几个阶段.在陶行知批判的萌芽阶段,仅仅是在武训批判中提及陶行知.在开始阶段,为了深化武训批判,批判者开始深挖陶行知在武训问题上的“错误”及其影响.在武训批判进入尾声阶段,陶行知批判走向高潮,批判者们集中批判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对陶行知的批判是由武训批判而偶然牵连出来的,但是其偶然背后存在历史的必然,这场批判留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春秋》2016,(2)
正抗战胜利后,田仲济从后方的重庆回到上海,应聘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讲授"文艺理论"课程。适逢山东聊城文化人士李士钊受陶行知先生委托,创办业余大专性质的上海武训学校。李在30年代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比田要小7岁,所以见到田就尊称他为"老学长""老师"。也许因他们都是山东同乡,又都非常崇敬武训的行乞办学精神,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在李士钊的邀请下,田仲济就到上海武训学校教"作文修辞"课,兼举办《中国抗战文艺史》讲座。  相似文献   

8.
《春秋》1995,(6)
冠县是我国清末行乞办学的奇丐——武训的故乡。今年十月十一日,第二次全国武训研讨会在这里召开。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六十多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人士济济一堂,对武训精神的实质、武训精神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以及应如何正确评价武训现象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讨。据主办者介绍,这次研讨会无论是从与会者的层次、范围,还是论文的数量、质量和论题所涉及的领域,都远远超过了一九九一年的第一次研讨会。会议收到的二十多篇论文中,有多篇都是从全新的角度,对武训现象进行了再认识和再评价,使人感到这一论题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并赋予了这一研究以强烈的时代精神。论文中许多观点发人深省,令人耳目一新。专家们认为,武训作为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清朝末年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最后的圣人】我刚买了一本书,来的飞机上正在看,是《陶行知——最后的圣人》。陶行知是很多教育家的偶像,陶行知自己也有偶像,是清朝的武训,他是一个乞丐,但通过卖艺的方式挣来钱做义学。  相似文献   

10.
武训(1838~1896),是清末山东堂邑(今山东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他以乞丐之身,靠乞讨敛金,先后兴办了柳林、杨二庄、临清三处义学,成为举世闻名的行乞兴学的平民教育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他死后却墓穴不保,请看:1966年8月,山东省冠县柳林镇也和全国一样闹起了“文化大革命”,柳林中学的师生成立了红卫兵组织,他们上街游行,呼喊口号,贴大字报,并上北京下南方进行大串联,停课“闹革命”。  相似文献   

11.
袁晞 《春秋》2012,(6):9-15
武训(1838-1896).山东堂邑(今冠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以乞丐之身而行兴学之事,艰苦备尝.终生不渝。为表彰他的义学善举.清政府赐其“义学正”之名号、“乐善好施”的匾额和象征最高荣誉的“黄马褂”。清国史馆将其事迹列入清史列传孝行节内。建国前,各界要人和社会名流对他都极其推崇。蔡元培、黄炎培、邓...  相似文献   

12.
王镇富 《长白学刊》2008,(5):142-145
对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源于文艺界。这是建国后意识形态领域第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史学界虽然投入批判的时间较晚,规模不大,但对正在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新中国史学界来说,却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史学领域阶级斗争观念泛滥,严重背离了历史主义原则,开启了通过曲解历史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杨书华风尘仆仆下了飞机,刚从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八国进行艺术交流归来,便携带十几幅艺术作品征求我的意见。他的花鸟画、骏马图、人物画亮在我的面前,幅幅作品均有一种强烈的气势和生动感,其下笔之大气,水墨之流畅,令人感到有大家之风度。杨书华1938年出生于武训故里—山东冠县柳林镇这个具有文化传统的乡村。自幼酷爱绘画艺术,1958年3月,因其有绘画艺术特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特招入伍,在部队机关从事美术工作。六十年代初,他拜著名画家黄胄先生为师,并接受其指导。当杨书华拿着自己的习作请教黄胄先生时,黄…  相似文献   

14.
武训行乞兴学、叶澄衷斥资兴学、杨斯盛毁家兴学,被称为"近世兴学三伟人",他们舍己为人和重视教育的精神,对于党和国家号召科教兴国和鼓励多方兴教的今天,仍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泰顺是特殊的老、少、边、穷山区县,经济的“落差”导致了教育的落后。论生活水平,这里到1997年脱贫界定的标准,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300多元,但他们投入教育的热情却又相当高。县委县政府领导倡导“砸锅卖铁办教育”、“省吃一口饭”和“武训办学”3种精神,使全县的干部群众树立起了“脱贫致富,教育起步”的决心。如今泰顺成  相似文献   

16.
郭衍莹 《春秋》2010,(2):14-16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定稿的社论《应该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大范围的铺天盖地的批判运动。除电影《武训传》被点名批判外,被批判的还有《武训画传》等文艺作品。这次所谓的文艺批判运动,在我国政治思想、文化艺术领域,  相似文献   

17.
他是最早"下乡"的留洋博士。他常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他与爱因斯坦等一起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他是中国平民教育运动发起人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先驱,但这位"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曾被中国遗忘了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向世人诠释了信仰的含义。他是军人的表率,也是教师的楷模。在一些人习惯于功利主义和不屑于谈信仰(精神追求)的今天,他创造了一个关于信仰的奇迹。他说:“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我对党的理论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9.
代玉晖 《传承》2008,(20):82-83
面孔是勒维纳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勒维纳斯认为对他者的他异性的压制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典型特征。勒维纳斯通过对面孔的描述,在自我和他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没有关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者保持了它的他异性而不被还原成同一。  相似文献   

20.
金岳霖(1896——1984)是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国际知名学者。湖南长沙人。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写了《逻辑》(1935年版)、《论道》(1940年版)、《知识论》(1948年完稿、1983年出版)三部著作,主编了《形式逻辑》(1979年版)教材。还在国内外发表了几十篇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他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相结合,应用逻辑分析方法于哲学研究之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他是中国现代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几位哲学家之一。他还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介绍到中国来的主要人物。总之,他为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