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蕾 《理论学刊》2007,10(6):122-124
世界语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大力推广,另一方面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中译介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现实需要。巴金对世界语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和兴趣,曾写了很多介绍推荐世界语的文章,对世界语在文学传播和文学创作上的地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他翻译了不少世界语作品,其中爱罗先珂的童话启迪了巴金的童话创作;另外,巴金本人的世界语作品在中国的世界语文学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世纪文人巴金所经历的这一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百年间朝代更迭,制度替换,思潮涌动,风云变幻。巴金以他独特的姿态行走在历史画卷中。  相似文献   

3.
名人趣事     
陈永群 《廉政瞭望》2012,(14):69-69
巴金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4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千就是20多年。1993年.巴金89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这时,巴金才笑呵呵地解释道:“小棠他可是我的儿子呀!”直把陈铁迪惊异得半天没喘过气来。  相似文献   

4.
论基督教文化对巴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蕾 《理论学刊》2004,13(3):106-108
本文主要探讨基督教禁欲主义和世界主义对巴金思想创作的影响。研究这一问题,不应该从单纯的教义、教规的约束出发,重要的是应该探讨基督文化精神对巴金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巴金作品的渗透。  相似文献   

5.
1978年4月的一天,巴金收到一封从香港寄来的信件。信是老朋友潘际写的。潘际供职于《大公报》,主持副刊《大公园》。潘际约巴金为他主持的《大公园》撰稿。巴金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有些话在上海还不好写.也不好发。  相似文献   

6.
汤李 《党建文汇》2008,(1):40-40
由巴金小说《团圆》改编而成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换上军装,伴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同创作人员深入到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了深厚友谊。回国后,他写出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  相似文献   

7.
巴金与彭德怀相见在朝鲜山洞中许虔东50年代初,在抗美援朝期间,著名作家巴金两次赴朝鲜,写下了不少优秀的通讯和特写,出版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其中《团圆》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巴金的作品,对最可爱的人充满挚情,特写《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为...  相似文献   

8.
2004年11月25日是巴金101岁生日。在这属于巴金的日子里,似山似海的鲜花,一束束都在祝福:生日快乐。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位老人历经风风雨雨,而今拥有一份难得的安宁。他的人生,映照着一代五四知识分子坎坷而不平凡的命运。对巴金的祝福和纪念,也是对上个世纪许多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怀念,是对我们民族经历的百年风雨的记忆与思索。  相似文献   

9.
巴金故居     
坐落于上海市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是一座风格简朴的花园住宅,包括一座主楼、南北两侧配楼和一个花园。灰色细鹅卵石的外墙,在绿树掩映中显出一派静谧的古典韵味。而当人们步入巴金故居,就不能不为这里浩瀚的文学收藏、史料和连每一个细节都力图真实复原的生活场景而感到震撼。这座  相似文献   

10.
<正>彭新琪在5月28日《新民晚报》上撰文说,最近,从媒体又听到了关于巴金笔名是从旧俄无政府主义理论家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这实在是讹传。四十多年前我曾为此问过巴金先生,他非常坦然地告诉我不是这样的。他比较详细  相似文献   

11.
巴金在建构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汲取了很多西方文化因素,但也受到儒家文化传统对理想人格建构的影响.中西文化对巴金思想和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理想人格与文艺的关系、以及理想人格的实现路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不要重建我的故居"巴金诞生于成都正通顺街。不少国外友人和港澳台同胞,到成都时都想去巴金故居看看,但无法如愿,因为巴金故居已经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3.
《党史纵览》2002,(3):47
1952年3月,巴金带领的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场采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会见了他们。会见结束,创作组的同志们在讨论彭德怀的谈话时,都希望巴金能写一篇“会见记”来记录这次有意义的会面。 巴金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一挥而就”写出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这篇文章。 文章写成的第二天,巴金又参加了志愿军司令部欢迎“细菌战调查团”的大  相似文献   

14.
柳守忠 《湘潮》2008,(5):50-51
1952年3月,著名作家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地采访。3月22日,巴金和其他17位文艺工作者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见面。会见中,彭德怀以他的朴实和气度,吸引了从国内去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他坚定的正义立场和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感染了所有会见的同志。  相似文献   

15.
王顺强  唐波  赵浪 《学习导报》2014,(12):45-45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这位"世纪老人"祖上并无高寿者,且自幼体弱多病,但历尽沧桑,仍顽强地活到101岁。实际上,巴金对于保健养生并不刻意,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秘诀,他很难回答。或许他的长寿奥秘正是他的名言——精神快乐是人类最好的滋补品。不为名利羁绊。1993年,四川省作家协会打算以他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坚决不同意,专门致函四川省作家协会:"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建立‘巴金文学基金’,设立‘巴金文学奖’,又使我十分惶恐。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巴金曾说:“我一生始终保持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现代医学认为,无贪无欲的淡泊心态,有利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有安神、平衡心理的良好效果,对人的健康长寿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代文学巨匠巴金曾说过:"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1979年,作家丛维熙把描写监狱真实生活的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寄给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年过七旬的巴金亲自过目拍板,不顾可能惹来的麻烦,让编辑以最快的速度和  相似文献   

17.
袁成亮 《世纪桥》2006,(7):90-92
提起电影《英雄儿女》,大凡四十开外的人眼前定会浮现出片中王成手持爆破筒的英雄形象,耳边也一定会响起那首曲调激昂的《英雄赞歌》。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笔者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1952年3月,为了创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体裁的作品,中国文联组织了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赴朝鲜体验志愿军的生活。巴金选择志愿军某团六连体验生活。在七个多月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如同巴金见了自己的肖像画,亲笔题名"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一样直呼"季羡林",季羡林不会生气。尽管他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文学家、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还是散文高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张流传了几十年的老照片。几十年来,它曾多次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刊载,并一直陈列在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中,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瞻仰她们的英姿。但照片拿在眼前时,照片上的主人公们却从未见过这张照片。然而照片只记录瞬间,历史却是永恒的,照片中高高飘扬的旗帜上赫然写着“完县县政府  相似文献   

20.
党支部在党的组织体系中是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党支部的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青春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