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的族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苗族的族名称谓有所不同。尧、舜时期 ,“三苗”部南迁 ,这部分苗族先民即有“南蛮”的别称。到商、周两代仍沿用“苗”的族称 ,但对“南蛮”中最强盛的部分则专称“荆蛮”。汉代以后 ,称为“武陵蛮”。在“武陵蛮”内 ,又按不同地区而有“澧中蛮”、“零阳蛮”、“氵娄中蛮”等若干称呼。从东汉起又开始将“武陵蛮”称为“五溪蛮”。唐、宋以后 ,苗族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 ,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由于苗族影响较大 ,元、明、清时期人们常将与轩族毗邻而居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称呼为“夷苗”、…  相似文献   

2.
关于苗族和瑶族的历史渊源关系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从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尽管目前在不少问题上认识尚不能达到一致,但是,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有渊源关系,同源于一个古苗瑶部落则已为汉文献所记载,为这两个民族语言的同源词、语法以及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图腾崇拜等大量的共同性所证明,也为大多数历史、民族和语言学家所公认。正因为这两个民族在各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相似点,因此在解放前不少人认为苗与瑶就是一个民族,“瑶人裔出于苗”。常把苗当作瑶,把瑶当作苗;有的人认为苗族因为避免反动统治的徭役而退居山地成为“无徭人”,瑶族因此而得名,也有人认为苗族迁徙入湘黔的为苗,入湘南、桂、粤的则为瑶等等。虽然这些看法不一定正确,但它却反映了苗族与瑶族的密切关系。由于苗族与瑶族的渊源关系已经明朗,本文就不准备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无谓的复述,在此专就苗族与瑶族的历史分化问题即古代苗瑶部落集团何时分化这一问题,从现代  相似文献   

3.
试论苗拳     
苗拳,是现代汉语对苗族武功的俗称,古代典籍中载为“苗技”。就其广义来说,包括了苗族武功中的徒手与器械两个方面,苗族东部方言统称之为“舞吉保”。苗族能在世界先进行列中居于领先地位的东西所见甚少,唯有苗拳颇为广泛地为人们称颂,古  相似文献   

4.
明弘治《贵州图经》云:“康佐苗者,……喜于森林僻野,结屋以居。”《贵阳府志·苗蛮传》亦云:“山苗,居长寨克孟、牯羊二枝,故又名克孟,牯羊苗,亦有居广顺者。” 明、清以来史、志学家笔下的“康佐苗”、“克孟、牯羊苗”的历史和现状如何呢?我们曾经几次到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长顺县作了一段时期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从民族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许多资料来看,现今的紫云、长顺及其邻近地区的部分苗族,好似史、志书中所论述的“康佐苗”及“山苗,克孟、牯羊苗”的历史再现,所以我们准备将自己所调查的现实苗族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康佐苗”与“克孟、牯羊苗”的今昔史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九股苗”(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族是我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历史悠久,其先民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联盟即与汉民族的先民炎黄部落同时代,可考之历史上下长达五干年;她迁徙频繁,涿鹿战败后,“九黎”渡黄河而南汇集长江中下游,史称“三苗”(或“有苗”),后经尧舜禹不断“征讨”,部分西流,大部分向西南方移徙,渐成今辽阔之分布状态,仅国内苗族而言,其  相似文献   

6.
巫教信仰是苗族传统社会的主要信仰形式,它的影响在苗族社会中至为深远。 苗族信仰多神崇拜的巫教,敬畏鬼神。在人类与鬼神之间起沟通作用的是巫师。“巫师是经常替人们主持祭祀与祈祷的神职人员,平时又给病人施用苗医苗药,所以在苗族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不仅掌握苗族多种崇拜的巫教神学,而且还掌握苗族的历史、神话史诗、天文、音乐、舞蹈、民间美术、古典哲学,历法、医药等多种学科,堪称苗族传统文化的大学者,倍受全社会的尊重。”  相似文献   

7.
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分布在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在那里的丘陵、湖沼地带生息、劳动、繁衍,度过原始社会的生活。苗族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曾有一部分人到过黄河流域。后来,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先后出现唐、虞、夏三个部落联盟首领,他们把南方各族的人统称为“南蛮”,并称“南蛮”的部落联盟为“三苗国”,对“三苗”有时又称为“有苗”或“苗民”。唐、虞、夏三代  相似文献   

8.
关于苗族的族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组成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之一。苗族族源,早已成为古今学者研究的课题,但因苗族本身没有文字资料可考,加之种种历史原因,故至今仍众说纷纭。其中争论较多的是“三苗说”,唐代杜佑、宋代朱熹、清代王呜盛以及近人章炳麟、朱希祖等,都各有不同的论证。其次如蚩尤九黎说、蛮说、髳人说,也分别为吕思勉、林惠祥、章炳麟、凌纯声等所论列。多数学者依据历史文  相似文献   

9.
苗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情况,在我国各个民族中,还是属于比较缓慢落后的。我研究苗族古代史,在宋代一章中提出“苗民族在反抗斗争中形成”的标题,引起一些质疑性的意见。我想这些意见,不外出自以下两个方面:主要的一面是,民族的定义和它从哪一种人们共同体形成,以及民族的特征是些什么?其次的一个方面是,苗族在宋代的社会性质已达到一个  相似文献   

10.
在贵州苗族西部区信奉基督教的苗胞中,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以老苗文字母为唱名的歌谱(可简称“苗谱”)。它已七、八十年的历史,与老苗文一样,是1905—1915年间,苗族知识分子和英国传教士伯格里等人创立的。先后多次在云南昭通及日本大量制版印刷,特别是1988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在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重印了大量苗文苗谱《LZC》(颂主圣歌)歌集。这种歌谱,在信教苗胞中,熟悉的人不少,本不想  相似文献   

11.
风俗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椎牛”是苗族的最大礼典之一,它反映了苗族先民远古的社会现实。本文试图对流行于湘西及黔东一带的苗族“椎牛” 风俗作一社会历史透视。 “椎牛”,又叫“吃牛”,苗语叫“ney ie”,苗民凡人得了重病,占卜是因为鬼作崇,或中年无子,认为是中鬼在南天门阻止女阎王送子前来,就得把苗巫请来,烧黄蜡,打锣鼓,许下椎牛大愿。许愿后,如果病人转危为安,或求子得子,就说是牛鬼赐予的,于  相似文献   

12.
隐藏在清水江边密林中的文斗苗寨被誉为苗族环保第一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苗寨”。它是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有人说它是“苗族文化艺术馆”,也有人说它是“研究苗族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基督教,经过了昭通立足、开拓石门坎苗族教会和其他少数民族教会、到滇川黔边苗族地区建立石川教区三个阶段。循道公会在滇川黔边苗族地区传教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其组织的严密和制度的完善,实行"以苗传苗,以苗教苗"的本土化方针,苗族教区有计划的发展,以及早期外国传教士的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与滇川黔边苗族的历史处境、政治经济地位和民族文化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4.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五百多万,居住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其中以贵州为最多,故贵州高原素有“苗岭”之称。苗族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三苗”和“蚩尤”的记载,有人认为他们就是苗族祖先。苗族人民至今还流传着“从黄河迁来”的传说,现在也有“跋  相似文献   

15.
清代民族法中"苗例"之考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兴东 《思想战线》2004,30(6):33-38
“苗例”作为清代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所含正确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代“苗例”中“苗”不是现代民族学中的苗族 ,它具有泛指南方各民族群体和南方民族群体中那些没有阶级分化和独立公共权力机构的群体 ,即没有在土司或国家行政、司法控制下的群体。“苗疆”是清代南方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后所形成的新开发区。“苗例”是南方各民族固有法或习惯法以及中央政府为南方民族特别制定的国家法。  相似文献   

16.
九黎、蚩尤和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苗族的族源,曾有“九黎说”、“三苗说”、“商蛮说”、“贵州土著说”和“南来说”、“北来说”、“西来说”等观点,我们认为,马来人种之“南来说”、高加索人种之“北来说”以及雅利安人种之“西来说”都不太可能,即使是游移迁徙时有混杂,也只是“流”,而不是“源”。“南蛮说”和“贵州土著说”同样是“流”而不是“源”。苗族的族源当可追寻到“九黎”和“三苗”中的人们共同体或部分先民。 远古时期,首先活跃在我国华北大平原的人类集团,是东西两大部落联盟集团,即东部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川南苗汉从不通婚到反对中的通婚,再到不反对的通婚,这一变迁折射出川南苗族和汉族民族心理的演变过程。汉族对苗族的偏见与歧视,苗族对汉族的不信任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成为阻碍苗汉族际通婚的根本原因。新中国建立后各项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苗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让民族平等的观念深入苗汉人心,苗族的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川南苗汉族际通婚逐渐摆脱了历史的心理隔阂。  相似文献   

18.
苗族与楚族     
苗族与楚族的关系,是古今历史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千百年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我认为苗族与楚族关系密切:始祖相同,远祖相同,近亲相同,应是一个民族的两种称呼。 始祖相同 研究苗族的历史,不能单纯根据汉字历史资料,还必须结合苗族的《苗经》、苗语、苗俗等,全面分析,反复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苗族“巴对雄”(巫师)和“果江都”(话师)用苗语保存下来的《巫词》和《古老话》,是“苗族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最标准的苗经”,它是我们研究苗史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9.
四川的苗族     
四川的苗族主要居住在四川南、川西南的沪州市、宜宾市.尤以占蔺、叙永、兴文、珙县、筠连等县集中。乐山市、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也有苗族,成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川苗的先民最早居黄河中下游地区。后迁至江汉平原,随后由东往西迁徙。晚至明清时期,苗族已迁徙到川西南,且进入封建地主制社会,但其中的多数为汉族地主的佃户。历史上,苗族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剥削的民族,仅在清代,四川和贵州的苗族就举行过多次起义。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苗除能讲川滇黔方言外.还普遍能讲汉语。居于四川的绝大多数苗族同胞信仰祖先崇拜、自…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学者视《山海经》为文学作品,或视之为地理著作,或将其归入历史类,均言之有理,各有所据。是见这部无名氏集录之古笈确系一部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朴质的文献。它所涉及的时间漫长、空间辽阔、事物繁多,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现仅就其中有关“蚩尤”、“驩头”、“三苗”等记述为线索,对苗族族源问题略表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