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This essay is an attempt to analyze, classify and illustrate different scholarly approaches to the Sanskrit philosophical commentaries as reflected in some influential and especially thoughtful studies of Indian philosophy; at the same time it highlights some specific features involving commentary and annotation in general, drawing from results of studies on commentaries conducted in other disciplines and fields, such as Classical and Medieval Studies, Theology, and Early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South Asian Studies, philosophical commentaries may be assessed from various overlapping and not always exclusive points of view, such as preservation of otherwise los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and reliability, interpretational innovation, spiritual or experiential insight, philosophical creativity, intellectual liveliness, doxographic intent, degree of incidentality, expository breadth and explanatory depth. The essay provides numerous examples taken from classical to early modern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especially of the Brahminical and Buddhist traditions, and also discusses their diverging perception by modern scholars and interpretators.  相似文献   

3.
4.
哲理基础是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基石,不同哲理基础决定着人们以相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最近20年来,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逐步形成了四个传统:(1)实证传统.它坚信社会工作知识应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之上并强调证据为本的实践,这是社会工作哲理基础的主流;(2)人本传统.这一传统从完整的人的观点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拥有的改变潜力,包括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和灵性视角;(3)激进传统.它主张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并批评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结构视角、赋权视角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4)社会建构传统.这一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案主的优势,优势视角、叙事治疗和寻解治疗是这一传统下的实践理论范例.  相似文献   

5.
6.
陈辉萍 《时代法学》2012,10(3):43-49
两岸正在磋商谈判投资协议,但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该投资协议存在一些不同于一般国际投资协议的问题,如协议的名称、目标、内容、争端解决以及协议与两岸法律的配套等,需要双方和两岸学者拿出智慧和勇气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瑞林 《政法学刊》2006,23(4):16-22
目前,群体性事件在我国正处于上升阶段,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诱发因素与内在原因。内在的促发因素主要表现为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制度原因。在成熟法治国家,群体性事件都是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虽然我国的宪法、刑法、行政法规、规则与诉讼法关于群体性事件也有所规定,但是相关的内容设计还不够科学、全面、并不能满足对群体性事件予以有效规则的需要。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有关部门在群体性事件面前消极被动的局面,必须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针对群体性事件提供制度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关于家庭暴力的法治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家庭暴力在世界各国普遍、长期地存在,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仗广大妇女深受其害。本文对家庭暴力的成因、特点以及西方国家的治暴经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完善现有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制暴,将是中国打击家庭暴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精神权利最初源于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对尊重个人创作和个性的要求。德国的先验唯心主义和法国的天赋人权学说从人的主观权利和自然权利的角度论证了这种要求的正当性,并进而涉及到人的主观权利和作者人格的联系。19世纪这种联系扩展到作者和作品之间的一般联系,并被确认为作者身份所因有的最高人格权。但在精神权利制度化的生长过程中,20世纪30年代以降,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精神权利呈现弱化和软化处理的趋向,具有一种从纯粹的自然权利蜕化为某种制度安排工具的倾向。从权利制度化的角度看,这种趋向是对市民社会发展变迁的理性反应,对解决版权交易市场中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存在的紧张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学的历史使命是维护并阐释某种法治秩序。当代法学首先是根植于中国法律实践,阐释实践中的两个法律样本即技术性样本和政治性样本。政治性样本始终与现实的政治话语纠葛在一起,但作为一种政治智慧,要将社会问题司法化,同时避免司法问题的泛政治化,特别是不能超越法律规范。从这个角度说,法律可以被利用,但却不能被违反。纵观法治建设的历史,有革命式和渐进式两种模式。中国法治建设不能生拉硬扯,应该顺应历史和时空条件,走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法治之道。在经济改革拉动下的私法制度基本形成之后,下一步,应该在社会建设和政治改革的推进下,寻找建构法治秩序的突破口,完善社会法域和公法域的基本制度,在实践中形成中国式的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2.
传统金石学研究多将金石视作整体。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金石学的研究对象却分属于不同学科,以致考古学和古文字学多关注金文,历史学研究侧重于墓志,社会史学者偏向于碑刻。这种剖裂式研究使中国法制“镂之金石”的传承特色难以彰显。本文旨在以金石学的视角,对比金石法律文献研究之优长,考察“铭金”与“刻石”法律纪事的关联,进而揭示中国法制“镂之金石”传统的“礼制”和“公政”的特质,并以此展示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别样风景。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佩玉 《政法学刊》2001,18(6):23-24
我国现阶段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着适应范围和对象过窄、援助主体不多、援助基金不明确和对援助的质量缺乏监管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对我国现阶段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应适当扩大援助的案件范围和对象,扩大援助的主体,明确规定和切实保障援助的基金,加强对援助质量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我国离婚赔偿制度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必须明确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和损害赔偿的方式,才能切实保护被损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关于法的溯及力问题和法律不溯既往原则的若干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法理学界对法的溯及力问题和法律不溯既往原则的研究有所不足,我国应当确立法律不溯既往原则的宪法位阶.因为这一原则具有重要的人权价值。法律不溯既往原则在公法和私法领域都有“例外”,即某些法律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溯及既往的,例如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法律之所以可以溯及既往.最重要的是因为其要在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保持平衡。既判从旧原则也是法律不溯既往的体现,是对法院裁判的既判力的尊重。程序法不创造新的权利和义务,只是提供法律救济和实现权利(或权力)的方法和途径.因此以溯及既往为原则。2010年中国形成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后,使研究法的溯及力问题更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可以考虑将法的溯及力问题分别规定在为宪法、立法法、有关部门法和法律解释的四个层次中。  相似文献   

16.
梁晓春 《政法学刊》2006,23(5):71-75
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我国批准、加入了一系列禁止歧视的国际公约,但由于种种原因,就业歧视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传统观念的更新、相关制度的变革外,主要还得从法律制度上着手,借鉴国际反歧视立法之成功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劳动规章制度法律性质之“法律规范说”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组织社会化劳动所必需的制度。2007年6月通过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令人难以判断其对如何认定劳动规章制度法律性质所持的基本立场。我国劳动法学界倾向于将劳动规章制度归结为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行为规范,从而契合了"法律规范说"的见解,但是,"法律规范说"存在着逻辑矛盾,不符合我国劳动法制发展和劳动用工实践的现状,而从"契约说"的视角认识劳动规章制度性质应当是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开放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作为服务市场组成部分的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有了比之以往更大的开放。但是,如何评估中国开放法律服务市场的利弊得失,特别是如何评估进一步开放法律服务市场的必要性及其影响,一直是中国律师界争论及其监管者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作为中国律师业最高监管机关的司法部,应当站在国家整体和根本利益的立场,从谋划和实施中国律师业长远发展“大战略”的高度,以历史感、机遇感和紧迫感的视角,理性认识并稳步推进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进一步开放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必要性(一)入世后的中国经济要求中国的法律服务必须…  相似文献   

19.
The reflexive, reciprocally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society makes a substantive right of access to justice pivotal to the content of citizenship. It is therefore arguable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aid, however limited in practice, was fundamental to the expanded citizenship which the post-war settlement sought to achieve. However this social form of citizenship has been attenuated by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 neo-liber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ctor. Ye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cepts of citizenship and social exclusion have become key discursive mechanisms in this reconstruction, including in the New Labour reform of the legal aid sector.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various meanings attributed to the concepts of citizenship, social exclusion, and access to justice through the optic of the history of policy changes in legal aid.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on social citizenship is explored, both in terms of the experience of recipients of public goods like legal services, and the professionals who supply them. The commensurability of the New Labour Community Legal Service (CLS) model with other models of justice is discussed. The conclusion briefly returns to the theme of law's 'citizen-constitutive' role and considers the potential of the CLS for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  相似文献   

20.
王春红 《中国司法》2004,(11):67-70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其功能是其内涵和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其固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一个国家虽然制定了宪法,但如果宪法理应具备的功能没有在宪法中全面体现出来,那么这个国家就只有形式意义上的宪法而无实质意义上的宪法。无宪法功能则无宪法可言。因此,正确认识宪法的功能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