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是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储槐植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综合世界上主要国家对罪刑配置深入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刑法结构。该刑法结构从入罪和刑罚的角度上提出了我国刑法应当向"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靠拢。但是,在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背景下,"严而不厉"需要反思和进一步发展。"中罪中刑"的刑法结构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2.
资产阶级刑法理论把刑法史分为四个时代 ,即复仇时代、威吓时代、博爱时代、科学时代。这四个时代的更迭 ,反映出的是刑罚逐步走向轻缓 ,走向科学 ,走向理性。集中体现为生命刑的适用受到限制甚至在一些国家被取消 ,以及资格刑、保安刑和财产刑尤其是罚金刑的兴盛。1999年10月 ,在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年会上 ,对死刑与罚金刑这两大刑罚制度的研究 ,成为会议的一个热点。关于死刑立法的研讨200多年前 ,尚处于刑罚威吓时代的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切撒雷·贝卡利亚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废除死刑的观点。其后 ,在西方世界 ,随着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3.
破产制度是法人有限责任制度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法人有限责任制度的目的只在于保护"诚实而不幸"的商人的利益,而对于恶意滥用破产制度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虚假破产行为,一直是破产法和相关刑  相似文献   

4.
<正> 在“具有西方传统和特色的各个国家”掀起的刑法改革运动中,自由刑问题,是重要议题之一。在社会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苏联和东欧诸国里,剥夺自由刑的境遇如何?关于此刑的规定有何特点并呈现何种趋势?苏联东欧的学者们围绕这一问题又有何议论?我想以此为题作点粗浅介绍,或许对我们了解情况、研究问题、进行比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晓今 《检察风云》2015,(1):30-31
中国梦,离不开法治梦。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为正在进行的刑事司法改革带去刑辩律师的声音,推动社会各界对刑辩律师责任与使命的广泛关注,思考刑事司法如何完善开放性思维,刑辩律师如何应对司法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14年11月29日,由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主办的"第五届博和法律论坛",以"改革·机遇·使命——司法改革与刑事辩护"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知名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使我国刑事诉讼机制的运行实现了公正与效率双重价值;而刑法典的修订,确立了罚刑法定原则,弥补了我国刑法典人权保障机能的缺陷。"两法"的修订,明确了我国刑事法律制度改革的方向,同时也要求刑事司法制度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保障刑事法律的正确实施。对此,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刑法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加强刑事判例制度的研究。①它充分地反映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对刑法学研究提出的客观要求。一、重构我国刑法判例制度的理论基础尽管我国法学界对于当代中国应否…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的防治犯罪之路——综合治理如何消除和防范犯罪,古今中外学者,包括启蒙时期刑法学家、古典学派刑事学家、刑事实证学派刑事学家等都在理论方面进行思索和探寻。而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者都在实践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8.
自古至今,对于秦代法律"刑弃灰于道者"的解读众说纷纭,各家亦纷纷著书立说,阐明观点。本文认为对于这条法律的理解应从秦帝国国家战略出发,分析这条法律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限制或废除死刑与提高生刑期限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修正案(八)废除13个死刑罪名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由于受学界一些观点的影响,修正案在废除部分犯罪死刑的同时又实际提高了生刑的期限。我国部分学者提出的"生刑过轻"问题无论在我国刑法立法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实际存在,而且生刑期限的提高必将导致诸多负面影响,因而限制或废除死刑并不必然要提高生刑期限。为了限制和废除死刑进程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在向民众说明死刑并不具备人们所想象的效果的同时,亦应引导民众正确认识"生刑过轻"的现象。立法者和司法者应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刑罚执行制度,以充分发挥生刑的威慑力,重建民众对刑罚执行制度的信任。  相似文献   

10.
亦明 《政府法制》2011,(8):24-25
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有三次,即西汉盛世、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和属性.它既与神性、兽性、物性等相区别,又与非人性、反人性等相对立.人性并非是一个超历史、超时空的先验的本质,或是一成不变的抽象存在物,它始终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展现和变化的.人性要素论是人性构成的理论形态,也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心理特质.人性价值论是关于对人性内在本质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性的理论.人性不仅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关今华  李佳 《法律科学》2007,25(1):32-46
人权概念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延展性决定了人权概念的动态变化,人权是对抗性权利、道德权利、习惯性权利、普遍权利,同时也是法律权利.人权的本质在于对弱势方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13.
“人性恶”与法治——一个形而上学的视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里赞 《现代法学》2001,23(3):31-37
本文以形而上学的视角 ,探讨了对人性的不同判断可能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人性恶”的理论前置与近代西方法治文明之间的关系 ,并且指出 ,我国的法治前景能否可瞻可欲 ,关键在于能否以历史为鉴 ,以先进为师 ,充分认识人性之恶 ,在制度安排 ,首先是政治架构的安排上以防恶为首要。  相似文献   

14.
严存生 《法律科学》2007,25(1):3-14
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法的研究最终不可能不追寻到人的本性.但能作为法律基础的人的本性只是道德性,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正义,它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其中人人受到尊重和关爱,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的行为它必须借助于法律这样的公共权力使一个社会人们的行为保持道德性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道德性是法律的人性基础,是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5.
人权保障的价值选择--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应然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事诉讼法所保障的人权应包括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司法能力的局限性和价值目标多向性导致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难以均衡保护,依据刑事诉讼法的公法性质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应在社会人权优先保障的前提下兼顾个人人权.并提出协调社会人权与被告人人权的原则共同抑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权衡原则、合法性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6.
法制现代化问题为人们关注日久。在这一问题的规范性维度,即所谓法制现代化的进步性和普世性论题上,至今争议频仍。主流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各据一方,后二者依据极端相对主义的形上观点力图抵制法制现代化论题的规范性维度之扩张。通过检视争论各方的若干思想谱系和理据,粗略解析共通的理论争点:即人性论预设之后,依人性的同等和平等这一形式化理念为考量基准,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总体趋势下,法制现代化问题的规范性要求是可以证成的。  相似文献   

17.
杨师群 《北方法学》2010,4(2):118-125
荀子思想在有关性恶、法制方面颇有创意,其礼法融合、圣王之治诸内容成为中华法系之内核。然而论及法为工具、礼为根本的基础上演化出的“化性起伪”、“君上之势”、“圣王之治”等有关的政治法律思想时,其思路却相当幼稚,使中国的制度文化深陷专制之泥潭。  相似文献   

18.
法的基础的核心是人性。中国传统法学和西方法学大都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同样,马克思主义法学也有自己的人性论。人性论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现在自由主义法学所面临的问题无不与人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生态危机的发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凸显.人们纷纷著书立说探讨如何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求摆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在这些研究中,深层生态学之人与自然"深层"关系说独具一格,并对整个生态保护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深层生态学并未真正达到其所说"深层"程度,它依然存在着将人还原为自然存在物的倾向.自然和自然界是两个不同概念,古希腊人将自然看作是涌现和本性,现代人把自然视为自然界和自然物.这种转变表明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之为人只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不能与自然界融合统一.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是使人能够从中生成为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即将来到的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是一个更加关注人本身的时代。它彻底扭转了工业经济时代中人自然的主客体关系模式,将二者的关系视为以人为中心的统一世界中相互联系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历史阶段不以工业时代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而是以对其扬弃的结果作为基础,是人类所要经历的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