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自古以来,有苗、彝、布依、、侗、水、仡佬、土家、瑶、壮等十几个民族的先民,在这片地域上生息繁衍。汉族自唐宋以后逐渐迁入,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文化,他们同各少数民族一起开发贵州这块荒芜之区,共同创造了贵州的文化,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共同创造着贵州的历史。 本文拟就汉族人民在贵州文化开发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谈一点粗浅之见,以就正于方家与读者。为叙述方便,分以下3个方面论述:一、教育与学术;二、文学与艺术;三、风物及其他。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二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在贵阳召开太平天国时期贵州各族农民起义学术座谈会。这是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在一九七八年八月恢复以来,开展的第一次学术活动,也是贵州史学界继古夜郎学术讨论会后,又一次对贵州历史的讨论。参加座谈会的有汉、苗、布依、侗、水、回等民族的史学工作者和史学业余爱好者三十多人。大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本着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3.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我国的古代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历史上有不少科学发明应归功于少数民族的先民。云南少数民族和全国兄弟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也有自己的发明和创造,曾对祖国古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对"黔中道"(主要在今贵州省境)没能进行有效管理,因此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唐宋时期的历史情况相当模糊,学者对该地区的民族状况也颇难梳理出一个脉络。笔者据宋初撰写的《太平寰宇记》黔州所载其所"控临番十五种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上溯下连,大致梳理出了唐宋时期"黔中道"的民族概况:在唐初可以说是仡佬族先民——牂牁蛮、柯蛮、葛僚、尚抽、勃傩、白虎各族的天下。唐中期昆明之裔的乌蛮六部自滇东向黔西及黔南发展,"侵地数千里",牂牁蛮大受削弱。五代末,布依族先民——提和俚人从桂北进入黔南,也占去仡佬族先民不少住地。原已居住在黔东南之侗族先民——蛮蜒在唐代也有较大发展,后更向北进入黔州。苗族先民没夷虽在唐代仅居五溪上游,但在宋代却向西有较大发展,其中田氏、冉氏也在黔东北日益壮大。而属于仡佬族先民的柯蛮和自蜀南迁居黔北的葛僚杨氏在宋代都有所发展,但自元明以后日益衰落,逐渐在贵州世居民族中从人数最大降为最少。  相似文献   

5.
正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大多居住在广西。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的文化形态及特点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6.
贵州的苗、布依、侗、彝、水、仡佬、汉、回、壮、瑶等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他们在缔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中曾作出过可贵的贡献。贵州的历史具有多民族特色,贵州的社会也具有多民族特色。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曾对贵州多民族的社会历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贵州的多民族特色的社会与历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许多问题是需要长期深入探讨的。本文所述的贵州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征——跨时代的历史跳跃,就是从贵州多民族特色的宏观角度提出的一个观点。 这一命题的依据,主要来自本人在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考察的心得。二十多年来三次对贵州民族地区考察中,曾得到许多同仁特别是少数民族同志的热情帮助,使我认识了许多  相似文献   

7.
“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自 1 983年以来 ,今年已完成第二十期调查 ,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组织实施及编辑的《贵州民族调查》之二十“贵州民族文化调查”专集已付印出版 (内部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 ,每个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创造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都有各自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精华。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 ,贵州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 ,都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其受汉族文化、外域文化的冲击影响程度也…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五世纪初的汉、晋时期,称今云南、贵州及滇、川、黔、桂连接地带的各兄弟民族为“西南夷”。“西南夷”中的民族成分是复杂的,而《史记·西南夷传》郤说“西南夷”各族“皆氐类也”。即皆为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这只能理解为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在“西南夷”中占大多数。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武帝开始在“西南夷”地区正式设置了郡县,并把一些汉族人口从内地迁至“西南夷”中进行屯垦。往后,这部分汉族人口逐渐与一些土著的兄弟民族相融合,使部分兄弟民族的情况有所变化;同时内地汉族对“西南夷”的了解也逐步深入,有关的记录逐渐增多。把先后的有关  相似文献   

9.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在全省二千八百多万人口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回族、仡佬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共有七百四十多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贵州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贵州高原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缔造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作为历史见证的各种民族、民俗文物至今仍大量地存在着。这些民族、民俗文物仅仅是贵州各族人民的先民们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很少的一部份。由于人为的和自然的原因,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总是令人不安地处在或迟或速的衰坏和消失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抢救和保护贵州高原上的民族、民俗文物,是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建设“两个文明”的需要,是博物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苗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主体民族的汉族,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曾吸收融合了苗族在古代的先民,而苗族在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古代先民的参加。因此,对苗族来源的探讨和研究,不仅是苗族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有助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主要人口构成为汉族和黎族。历史上黎族最早来此定居,相隔一千余年后,汉族首先通过征讨的殖民手段进行军事移民。随后历经二千年,汉族不断迁入海南岛,逐渐成为主导民族。由于汉黎交融的历史首先表现为人口的机械性增减过程,因此,根据海南岛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变迁的资料,运用逻辑归纳方法初步统计人口时间序列变化情况,并采用SPSS软件模拟历史人口增长模型来分析海南岛人口历史变迁现象及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海南岛的文明史,把握海南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2.
清代布依族吸收它族文化的过程与民族认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编纂的地方志在有关西南民族的记载中,往往强调他们语言、习俗方面的汉化,甚至有关于科举的记事。特别是18—19世纪以后,很多编纂资料总是强调居住在贵州的布依族比其他民族吸收了更多的它族文化。 但是他们的历史并非那么简单。在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由于大量的汉族客民迁居到西南各省,商品经济又有空前地发展,这些新的因素无疑给对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特别是对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给予了以深刻的影响。以清代贵州布依族的历史为例,下文拟探讨清代西南少数民族的汉化与其民族认同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汉民族形成和发展分四个阶段:一、汉民族形成的准备阶段,即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春秋战国时期。其特点,是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形成了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民族——汉民族。二、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迁徙出现了对流,即一部份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三、宋辽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主要是在边疆区进行,不仅有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有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四、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是清代。这一时期,奠定了现在中国的疆域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汉民族是一个由多血统融合而成的民族,可见,大汉族主义的优越思想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共有25种民族,其中以哈尼族、彝族及汉族人数最多,分布较广。各民族一般以寨子为单位交错居住,少数是杂居共处,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在24种少数民族中,哈尼族和傣族在江城的历史较其他少数民族悠久,约1000年以上。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后,汉族从四)11、广东、广西、浙江及本省石屏、建水等地不断迁入。近百年来,又有彝族、瑶族等民族从峨山、新平、景东、普洱等地迁入,逐渐形成江城今天这样的多民族杂居局面。江城的哈尼族、彝族、拉枯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  相似文献   

15.
东蛮考释     
唐宋时期,今大渡河至金沙江约当凉山彝族自治州地有东蛮三部落,即勿邓、两林与丰琶。关于东蛮三部落的驻地,唐、宋史籍记载互有出入,族属也比较复杂,历为治彝族史者所关心,今作东蛮考释。在考释东蛮三部落时,有两点应首先加以注意。第一,东蛮三部落驻地范围比较辽阔,其部落头人即大鬼主或蛮王的统治中心只能在辖区内占一小部分。第二,从各族先民部落既有农业部落又有游牧部落且长期互争雄长的历史发展来看,其统治中心不能始终固定在一点,而因其时间之先后屡有迁移。勿邓:亦称邛部川,唐时拥有“地方千里”,是东蛮中最大的部落。樊绰《蛮书》卷一渭:“黎州南……行三百五十里至邛部川。”又渭:“邛部东南三百五十里至勿邓部落。”邛部川即勿邓,方向以南为准,则  相似文献   

16.
严奇岩 《前沿》2011,(15):154-156
本文以贵州彝族“撮泰吉”的典型个案说明,民族传统艺术蕴涵丰富的历史记忆符号,反映先民的生产、生活世界、先民的迁徙历史和先民的精神世界等内涵。历史记忆是民族传统艺术的核心和灵魂,是我们探索艺术起源的基本依据。历史记忆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和传统艺术得以保持原生态的根本保证。因此,历史记忆是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基因和遗传密码。  相似文献   

17.
贵州屯堡人是起源于军事移民的汉族群体,他们在漫长历史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复杂多变的族群互动现象一直是民族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近几年来多集中表现为居住格局、语言学习、民族通婚等社会交往内容的族群互动研究,探讨其对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启示。对此,一改社会学视角,基于历史视域提取贵州屯堡人族群互动演变过程的感性变量、组织变量、支配变量以及制度变量,通过聚焦贵州屯堡人族群互动的共享性记忆,以点带面,揭示民族关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发展轨迹,体现历史价值规范中的民族真善标准。  相似文献   

18.
从明代贵州府志所见“三交”历史来看,与其将“三交”视为一种递进的层级关系,不如将其视为主体、方式、结果的表达。明代贵州民族交往主体即汉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民族;民族交流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交流等方式,政治交流主要体现为外省流官入黔和黔人出仕中州,各民族精英在共同参与政权建设和管理中增强了各民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经济交流主要是通过资源开发、技术传授和商业贸易互通有无,以满足各族民众的物质需要;文化交流主要是创建国家正祀、推行儒学教育以构建共同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生活交流主要是各民族共居共事以增进彼此的情感;最终促成各民族之间互相认同的一种交融状态或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发生了多起事关少数民族的突发性事件,由此引发国际国内一小部分鼓吹民族分裂的动乱分子诋毁我国民族政策、歪曲少数民族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均对国家对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故总结历史经验弘扬少数民族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贡献,不仅必要而且及时。见微知著,通过对贵州彝族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历史贡献的分析,弘扬和继承贵州彝族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优秀传统,为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明代初年是云南地方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随着削平了各地奴隶主、农奴主的割据和叛乱,数十万汉族人民的移入和军民屯田的实施,改善了民族关系。从洪武末到永乐年间,境内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局面。全省范围内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兴修,数百万亩荒地的开垦,便是这个时期内农业生产大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时,占全省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腹里”地区,不论在行政建制或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都和全国一致起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