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美国在中国问题上有诸多举动。美国政府先是频频插手中国南海问题,同时又发布了多份主张对中国采取对抗战略的文件,包括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发布的《修订美国对华大战略》等。中方需要及时进行分析,探寻是哪些力量正在推动美国对华政策发生变化,并掌握类似活动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3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现为商务部部长的华裔政治家骆家辉接替辞职的洪博培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一霎时,华裔的背景、商务部部长的身份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可能影响等,引发了媒体和各方舆论的诸多猜想。尤其是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对于骆家辉这样一位肤色和容貌与自己完全相同的未来美国大使,的确是寄予了诸多的期待。华裔政治家骆家辉是美国华裔政治家的杰出代表。此次被提名为美国驻华大使,  相似文献   

3.
王林霞 《党史博采》2005,(6):110-114
美国的对华总战略是“接触战略“.在这一战略的统领下,美国制定了各种具体战略,其中人权战略是最重要的次战略.美国的人权战略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安全.如果美国的人权战略得逞,中国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将会解体,政治、社会将陷入严重动乱,国家结构也将因此走向解体.因此,要充分认识美国人权战略对中国的危害性,制定相应的对策,粉碎美国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企图.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自由的事实不时受到一些美国政治家质疑。他们脱离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抽象地讨论中国政教关系,以根源于基督宗教历史经验的美国话语,解读中国宗教自由状况,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对于中国政教关系的和谐也是无益的。正确解读中国宗教自由状况,必须去除美国话语遮蔽,实现宗教自由中国语境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正>3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进出口银行发表演讲,再次公开指责中国汇率政策;同日,美国国务院发布了年度国别人权报告,攻击中国人权现状。美联社评论这是奥巴马上任以来罕见地在同一天对中国进行"双重伤害"。而才在一周以前,美国派出了两个高级别官  相似文献   

6.
可能很多人觉得美国的自由民主很有吸引力,但是,对美国的民主自由有所体验和研究就会发现,民主在他们那里长得好,移植到别的国家却不灵。为什么呢?美国的独特性决定了美国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凤凰周刊》执行主编玛雅在《中国不可能复制美国模式》一文中,分析了美国的独特性以及中国不能复制美国模式的原因,指出中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7.
斯诺中国报道对美国政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诺中国报道在美国刊登发表和出版发行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斯诺中国报道对美国政要的影响也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总的来看,斯诺对中国的报道是及时和准确的,对美国认识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与美国惯有的"优越"传统文化使得美国的意识形态表现出了浓厚的东方主义,其基本特征是人为地构建了美国与东方的二元对立。某种程度上,这种东方主义文化也影响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美国对朝政策的"单边主义"。中国与朝鲜同属于东方国家,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美国对朝政策的文化意蕴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选择与牺牲     
一位美国小伙看中了一位中国姑娘,紧追不放。最后,中国姑娘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跟美国小伙结了婚,飞到了大洋彼岸。  相似文献   

10.
美国人的中国观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们经历了从尊敬到轻视再到同情等几个时期。他们从最早接受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和评价,到认为中华帝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变得沉沦和腐朽,进而得出中国人迷信、落后、封闭、软弱和怯懦的结论。他们对中国人的性格和道德进行了贬低式的评价。《中国总论》较为全面、在某些方面较为客观的反映了美国人的中国观。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地》、《西行漫记》向美国阐释了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11.
近日,FT中文网刊登了爱德华·卢斯撰写的《美国衰落的真相》,主要是反驳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代表罗伯特·卡根在《新共和》上的一篇《美国衰落的迷思:》文章。卢斯在文中提到,中国的GDP现在已经达到美国的41%,而十年前仅仅是10%多一点儿。这句话被许多中国媒体直接作为美国衰落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可以说,南海仲裁案的发起者是美国,失败者也是美国。其失败之处在于:第一,由于截至目前美国并未下定决心因南海问题与中国开战,因此显得似乎不敢与中国开战。由此其实力会受到国际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质疑,其强国形象大打折扣,东南亚国家普遍会重新考虑如何确定本国与中国、美国的关系。第二,美国采取的挑唆某些小国借南海问题向中国发难、自己在二线见机行事的办法最终未能形成国际社会同声批判中国的局面,美国也并未动用武力为某些小国撑腰,因此有关小国会反思被美国利用是否值得。第三,事实证明美国围绕南海的行动并未改变中国在南海的存在。美国之所以在南海碰壁,既是因为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形成了抓住一切机会遏制中国的习惯,但在与中国是战是和的问题上并未下定决心,也是因为美国政体的设计存在缺陷。美国选择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结局对其来说注定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3.
朝鲜战争的爆发,消除了斯大林对中国的不信任,中苏关系更加紧密。美国为了分裂中苏关系,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加大中国对苏联援助的需求,增强中国对苏联的依赖,从而在中苏之间制造不和。但这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随着中美对抗的加剧,美国“以压促变”的策略遭到失败,中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1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大任务,就是巩固新生政权。当时对新政权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实力强大并继续与中共为敌的美国政府。新中国在外交上,实行了与苏联结盟的战略;在政治上,用强力征服和镇压了一切可能的反对者。但是,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不同,它主要不是靠武装侵略或割地赔款来取得其在华利益,而是通过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渠道,施加对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基本价值观乃至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是新政权最担心的。而民众中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心理,则严重地妨碍着新政权各项政治措施的有效实施。1950年秋冬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美国宣布对中国实施封锁,给新政权提供了清除美国文化影响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5.
冷战格局形成后,在东南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印尼成为美国力图拉拢的对象,但美国以冷战思维为主导的遏制战略与印尼"积极和独立"的不结盟政策的差异却导致双方在外交事务,尤其是在中国问题上分歧严重。中国是美国在亚洲推行遏制政策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印尼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邻国,中国问题因此成为美国与印尼外交战略冲突的焦点,以及检验两国外交关系的试金石。本文通过对1950年至1954年间美国与印尼交往过程的历史考察,探讨中国因素在美国与印尼关系变动中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美债务问题的形成主要源于两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各自的国际经济政策.中美债务关系反映了两国间一种非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国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引起美国各界的密切关注,但由于持债规模太高,中国难以对美国发挥实质性影响.当前,美国加速调整全球战略,重点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力量投射.在此背景下,债务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军力威慑不足的担忧,并强化了美国在汇率、贸易等议题中对中国的施压倾向.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已无力也不可能直接对抗中国。间接战略路线成为其重要战略,手段之一就是在WTO框架下向中国大量输入有计划、有目的并精心制作的好莱坞电影,力争在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意识形态层面上树立美国霸主地位,通过影响普通民众的思维结构,透过社会发展过程,规制中国的发展路径,达到美国的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18.
王淑梅 《新视野》2005,(6):78-80
冷战后,美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凭借绝对的军事优势,美国接二连三地动用军事力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国家利益。用武力征服世界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是美国进行军事战略变革的根本动因。欲征服世界,终须征服中国。随着实力的加强,美国的军事战略目标从“遮掩”到“凸现”——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竞争对象和遏制对象。从“北约东扩”到“亚洲小北约西扩”,美国新军事战略全方位围堵中国的态势已经显现;从“军售”到支持台独,美国包围中国的最后一环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的一位政治家,毛泽东向来把美国作为观察、研究和交往的对象.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最为复杂、多变的时期.随着国内主要矛盾和任务的不断发展变化,毛泽东的美国观也经历了由希望美国“同中国人民结成统一战线”到深信美国“实在是一个敌对性的帝国主义”的转变.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深...  相似文献   

20.
朝鲜战争初期,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遏制美国扩大战争的趋势,中国通过多种途径向美国传递威慑信息,对其实行威慑。然而,中国的威慑最终由于美国对中国能力和决心的误判而失败。由此,中美双方在朝鲜战场展开了三年的流血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