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唐之际,近体诗歌与燕乐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制——词。但这一时期的词创作仍处于粗放阶段,表现的是自然率真的情感,呈现出简单朴质的体式,没有统一的创作规范和审美情趣,文人也往往是偶尔为之。词中的场景往往是取当前景致做简单的勾勒,而温庭筠作为唐代第一位大力为词的文  相似文献   

2.
李虹 《党史文苑》2014,(2):44-46
这是一首毛泽东生前填写的《蝶恋花》词,毛泽东用毛笔行草书写在10行(竖行)信笺纸上,纸张陈旧,尺寸约为285mm×198mm。这首词尘封至今已83年。整首词凄婉悲愤,读之极易使人潸然泪下.同时又易使人同仇敌忾。这首词是毛泽东何时何地为何人或何事所填?  相似文献   

3.
马广志 《世纪桥》2009,(2):8-10
中国以梅为主题的诗词创作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诗经·召南》之中,但此梅乃梅子之梅,而非梅花之梅,可它却是后世诗人咏梅的源头。此后,对梅的吟唱之词便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中有三首咏梅词不可不读,不仅仅因为它们的作者知名度高,更重要的是它们都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政治情感。  相似文献   

4.
骆新泉 《世纪桥》2008,(4):78-79
死亡让生者痛苦、绝望,然而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令爱情获得一种永恒。当你目睹所爱的人死亡,其冲击性与悲剧性更甚于个人生命的消逝。悼亡词,就是在词人们暗然神伤时,将过去与现在、怀念与倾诉,一点一滴演绎成的令人为之动容的一首首爱情之歌。  相似文献   

5.
正蝶恋花·向板仓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毛泽东一九三零年寒冬这是一首毛泽东生前填写的《蝶恋花》词,毛泽东用毛笔行草书写在10行(竖行)信笺纸上,纸张陈旧,尺寸约为285mm×198mm。这首词尘封至今已83年。整首词凄婉悲愤,读之极易使人潸然泪下,同时又易使人同仇敌忾。这首词是毛泽东何时何地为何人或何事所填?这是专家学者首先应该搞清楚的,其次才是评价其文学  相似文献   

6.
笔者第一次读到毛泽东词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是在1980年10月10日出版的<新观察>杂志第7期上面.该期杂志在一篇题为<毛泽东同志1936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的文章中披露了这首词,同时刊发了毛泽东的词的手迹.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和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为这首词所作的尾注都指出:"这首词最早发表在<新观察>1980年第7期."  相似文献   

7.
李虹 《党史文苑》2012,(23):51-52
毛泽东作为20世纪中国文坛蜚声中外的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创作了数十首诗词。其中有两首词格外引人注目,一首是《如梦令.元旦》,另一首就是《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这两首词为何格外引人注目呢?一是均为小令,作品短小精悍,节奏感强,前者计33字,后者计44字。二是均为描写行军场面。前者为山上,红军在进行战略退却途中;后者为雪中,红军在实施战略进攻路上。三是这两个词牌名毛泽东终生仅用一次,不像有的词牌名多次使用,如《沁园春》《西江月》《渔家傲》等。更重要的是,这两首词创  相似文献   

8.
一九五八年一月,毛泽东发表了他的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当时题目为“赠李淑一”,1963年作者改“赠”为“答”。本文将这首词统一简称为《答李》)。综观毛泽东生前亲自同意发表的三十九首诗词,其中《答李》这首词的初版本有三个特别之处,笔者称之为三“奇”。究竟是哪三奇呢?  相似文献   

9.
1980年第7期《新观察》杂志上,刊登了毛泽东赠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还有宏羽写的介绍文章《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六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杂志同时刊登这首词作者的手迹,不是后来抄写的,而是当时毛泽东的亲笔。这页写于陕北的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9,(11):49-50
杨继绳在2009年第9期的《中国改革》上撰文指出:“人民”是当今用得最多的两个字。怎样理解这个时时见、处处见的词呢?“人民”是集合词,这一集合,就淹没了成千上万的个体;“人民”是抽象词,这一抽象,就抽去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人”一旦被抽象为“人民”,就成了没有声音、没有面目、没有形体的幻影。就成了可以任意雕塑的大理石,可以把它雕塑成至高无上的神,顸礼膜拜;也可以把它雕塑成铺路石,踩在脚下。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是黄河泰山》是一首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颂歌,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首唱。这首歌唱出了祖国的历史苦难和辉煌,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昭示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几位词友闲谈的结果《我们是黄河泰山》由词作家曹勇作词。1986年的一天,曹勇和几位词友闲谈,纵论古今,谈及当下,针砭时政,不觉慷慨激昂起来。当时,我国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转型的急剧变化,各种思潮的蜂拥而起,新事物的不断出现,持续挑战旧有  相似文献   

12.
作为艺术审美活动之一的诗词鉴赏,离不开想象。梅尧臣说:“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道其仿佛……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悉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转引自欧阳修《六一诗话》)鉴赏作品必须通过想象,正如萧统在《文选·序》中说:“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想象在鉴赏活动中发挥什么作用呢?凭借想象,读者才能发现诗词的意境,并进入意境。意境作为思想情感的独立自足的时空或艺术天地,它的美学意  相似文献   

13.
张洞 ,字仙房 ,河北南宫人。现系杭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 ,杭州市老干部诗词协会会员。他在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学习期间 ,喜韵语 ,与学友结“北斗”、“卓荦”二诗社 ,酬唱较勤。其《卓荦集》 ,近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收入《当代诗词作家书稿丛书》 ,作者以汉隶自书 ,计收历年作品 10 8首 ,其中诗 77首 ,词 31阕。“卓荦”一词 ,源出晋左思《咏史》之一 :“弱冠弄柔翰 ,卓荦观群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第 396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 )卓荦者 ,特达也。杭州书法家周金先生题签。中国是诗书礼乐之邦 ,诗词和书法是华夏文明史上两…  相似文献   

14.
1980年第7期<新观察>杂志上,刊登了毛泽东赠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还刊出了一篇介绍文章<毛泽东同志1936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杂志刊登出的是毛泽东的手迹,而非后来抄写的.这页写于陕北不大的纸片竟能够经历40多年的风雨而最终得以保存并发表,我们不能不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不但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缔造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且也以语言大师美的语言创作出50余首诗词,建筑了一座瑰丽的语言艺术宝库。本文仅就毛泽东诗词语言美进行微探。 语言凝炼、精当 毛泽东诗词虽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然遣词造句颇工,字字凝炼,句句精当,首首语言具有凝炼、精当美。例如: 《沁园春·长沙》一词,作者恰切、精当地运用了六个动词“立”、“看”“怅”“问”“忆”“记”将景  相似文献   

16.
正《清平乐·蒋桂战争》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首革命诗词,其中的"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被广为传诵,成为红色闽西最为诗意的写照。但由于年代久远,连作者自己也不记得具体的日期。那么,这首词究竟创作于什么时候呢?本文试图从《清平乐·蒋桂战争》发表前后情况还原当年的创作时间等具体问题入手,探讨其创作时间。目前对《清平乐·蒋桂战争》的创作时间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观点是1929年秋,这是这首词收入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  相似文献   

17.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1936年,丁玲从南京国民党监狱出来后,历经千难万险辗转来到了陕北地区保安。在欢迎宴会上,毛泽东填下了这首词。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和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为这首词所作的尾注都指出:“这首词最早发表在《新观察》1980年第7期。”事实上,毛泽东这首词并不是最早发表于《新观察》杂志,而是早在1947年6月已公开发表于《文化报》。该报1947年6月1日出…  相似文献   

18.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词作的一个高峰,它产生于中华民族出现大变局的关键时刻,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毛泽东说《雪》词的主题是"反对封建主义",这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另外,通过与作者另一首词作《念奴娇·昆仑》相比较,可以看出,不仅二者的主题密不可分,一为反帝,一为反封建,而且它们都选用了相同的意象——雪、雪山。与古典豪放派的苏、辛相比,《雪》词对历史人物的点评不仅表现出了民族精神的宏大主题,而且透露出一位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宽广胸襟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9.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肠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5月11日以《游仙(赠李淑一)》(1963年12月最后定名为《蝶恋花·答李淑一》)为题写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词,该词是写给当时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这首词的背后蕴藏着一段非常感人的伟人情怀。  相似文献   

20.
培育和谐文化 建设“文化晋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晋中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如春秋时期的箕子、介子推、祁奚;唐宋时期的王勃、王维、温庭筠;明清时期的罗贯中、祁隽藻以及当代的郭凤莲、郭兰英等。明清之际,晋中出现了创“海内最富”奇迹的晋商。革命战争年代,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晋中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平遥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座。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一座座晋商宅院闻名全国。近年来,晋中有多部戏剧获得全国“五个一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