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烛 《廉政瞭望》2011,(3):49-49
史铁生不在了的时候,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还会越来越清晰。这几天,莫名其妙地,我脑海里经常浮现出罗丹那尊著名的雕塑——思想者。我想,史铁生也算离我们最近的一位思想者吧。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大哥,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3.
妙语连珠     
刘萍 《求贤》2006,(7):27-27
有人问轮椅上的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戏谑地说:生病。  相似文献   

4.
思想文化创新要有许多条件,但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让思想者做思想者的事。当今时代,人类已经从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合一的状态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相对分离的状态发展,企业家主要从事经济建设,公务员主要从事公共管理,思想者主要从事文化事业,社会组织主要从事社会管理。我国几千年来之所以产生不了站在孔子肩膀上的思想巨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者做的事总是由政治家决定,或者思想者总是想去参附政治家的事。孔子终身游走,董仲舒、朱熹、康有为等在孔子面前终是"侏儒",就是说明。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4,(8):55-56
正马未都在第5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文章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这篇小说的责任编辑叫牛志强,  相似文献   

6.
张海迪 《党建》2012,(3):60-62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走了.直到今天我都不愿相信。几十年.他顽强地用生命写作。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品格和清雅风骨。他是作家中的英雄.总是让我们那么感动。现在他累了,要去休息了。我看见他向远处走了,没坐轮椅,他回头笑笑,挥挥手。依然那么淡定从容……  相似文献   

7.
新欣 《前线》1998,(11)
书的海洋中,一位思想者在沉思……《送您一把金钥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精美独特的装帧,给人的感受是庄重和清新。“即使当了总统,书也仍是你的老师。”当我打开这部30万字的著作,一下子就被它那独特的“凝思片语”揪住了———“书是我的导师,她给我知识和启迪;书...  相似文献   

8.
秋风瑟瑟,墓园寂寂,仅有几株断茎的枯草在冷风中摇曳。要不是墓碑上刻的简朴的五个大字,我还真不敢相信,这么冷清的地方,竟然长眠着一位伟大的思想者呢。 在20世纪的中国,陈独秀的人生际遇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1975年冬,王文元在英国一大学历史系演讲时说:“先进国从启蒙运动的年代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年代,一般要经过几百年(如英法)。不够先进的国家(如俄国)也经过了八九十年。但是在落后的中国却仅是20年,而且是反映在、甚至实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现代中国的跃进清晰地反映在陈独秀的身上。给陈独秀做一个总的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境遇出发,超越个体而感受普遍性的人本困境。他从对生的意义与死的后果的质询中发现人类的局限,从而促使他不懈地找寻爱的救赎道路。"文革"的时代之殇和"残疾"的身体之痛构成史铁生的"写作之夜",在超越人生困境的过程中,他诉诸精神、"求佛问耶"并与"宗教精神"相遇,这不仅让史铁生摆脱了死亡的纠缠,更启示了他对个体有限性的思考,进而构建起自己以宗教超越为核心的"过程美学",实现了从"写作之夜"到"生命之美"的跨越。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12,(12):62
史铁生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帝的寓言》中说,有好心人劝我去庙里烧烧香,拜拜佛,许个愿,说那样的话佛就会救我,我的两条业已作废的腿就又可能用于走路了。我说:"我不信。"我既非出家的和尚,也非在家的居士,但我自以为对佛一向是敬重的。我的敬重在于:我相信佛绝不同于图贿的贪官,也不同于专制的君王。佛仅仅是信心,是理想,是困境中的一种思悟,是苦难里心魂的一条救路。中国信佛的潮流里,似总有官的影子笼罩。  相似文献   

11.
父爱是堵墙     
每当穿行在城市的一条幽静小巷,贴近墙根走,那墙弯弯拐拐,至少在我看来是很长的,它好像连着老家的那堵围墙。于是,我加快脚步,想在巷口看见父亲的身影。墙,对我来说,它不是冷冰冰的建筑物,而是一种爱的承载。记得史铁生曾在《墙下短记》中写道:"寂静的墙和寂静的我之间,野花膨胀着花蕾,不尽的路途在不尽的墙间延展,有很多事要慢慢对它谈……"是的,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作品,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在一所师范大学念书,虽是读的历史系,然对文学始终一往情深。课余时间,大都给了古今中外的作家们。那样一个激情似火、朝气蓬勃的年代,文学是大众的情人,诗是年轻学子的集体梦呓。顾城、北岛、舒婷、食指以及稍后一点的海子,是那一代青年绝对的偶像。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12,(12):62-62
史铁生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帝的寓言》中说,有好心人劝我去庙里烧烧香,拜拜佛,许个愿,说那样的话佛就会救我,我的两条业已作废的腿就又可能用于走路了。我说:“我不信。”我既非出家的和尚,也非在家的居士,但我自以为对佛一向是敬重的。我的敬重在于:我相信佛绝不同于图贿的贪官,也不同于专制的君王。佛仅仅是信心,是理想,是困境中的一种思悟,是苦难里心魂的一条救路。中国信佛的潮流里,似总有官的影子笼罩。  相似文献   

14.
捧读最近出版的《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凝视张闻天遗像,不由得想起法国艺术大师罗丹的著名雕塑作品《思想者》。 数十年来,张闻天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深刻思考,他那硕大的头颅和深邃的眼光里不时地迸发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以及他惯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不迎合、求索真理的执著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冷峻而伟大的思想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几天前,家里的长辈对我说,希望我能在爷爷的纪念活动上代表我们全家发言。我感谢长辈们给我这个机会。这不但给了我一个表达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思考和自我教育的机会。它督促我把对爷爷的感觉、感情和并不清晰的想法、认识整理清楚。想法是一个混沌的整体,而词句是些清晰的断片,尽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0,(13):37-37
20岁出头那年,我拿起了笔与采访本,成为一家地方媒体的记者。我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一个又一个故事,故事变成铅字,清晰地呈现在报纸上,而我对于共产党员的理解也开始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7.
<正>我每天必走一万五千步,为此要花费两个小时。为了打发这段枯燥无聊的时间,我先是听歌,听久了却腻了。后来选择听书,顿时发现其乐无穷,连乏味的健步走都有了色彩,有了韵味,有了魅力。到现在,已经整整坚持三个月了。我听的第一本书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是自己听说了几十年却一直无缘读一读的名著。这一次,要换种方式欣赏了。其实,听书这种方式早已存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曾守在收音机旁津津有味地听孙敬修播讲《西游记》《宝葫芦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思想者,人之特质也:思想者,言行之端也.所谓观念先行、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未来、想法决定结果,说的就是这个理.思想之变--行为方式之变--行为结果之变,这既是逻辑之必然,也是历史之必然.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径.思想解放的进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思想解放的广度,决定着发展的量度;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效度.这就是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9.
刘福臣 《奋斗》2005,(3):47-48
史铁生的名字同哈尔滨市光学仪器厂的名字一样.从不见经传到闻名遐迩。工厂员工说他是靠勇气和魄力使光学仪器厂起死回生的人,是历尽坎坷,经受住了风险和严峻考验的好厂长。  相似文献   

20.
权力者要求思想的统一,思想者渴望思想的自由,所以二者之间常常冲突,由此派生出禁锢与反禁锢,烧书与反烧书,流放与反流放,坑儒与反坑儒……这在中外农业社会中的哪朝哪代都有,不足为奇。比较奇特的是,下一代的权力者痛恨上一代的思想者,不仅痛恨,而且要杀掉他们——尽管他要杀的人早已死了几百几千年,不必杀也无从去杀了,然而还是必欲杀之而后甘心。“王赫斯怒”,发之于语言,形之于文字,载之于史册。不是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