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演进逻辑及经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建设是一个永恒的社会主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生建设经历了生存型民生、发展型民生、和谐型民生三个阶段,呈现出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逻辑演进趋势。系统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历程,总结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党在新阶段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民生建设、更好地坚持执政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词语,民生建设更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历经民主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与困难并存、改革开放以来的飞跃前行以及新时代以来的跨步迈进四个阶段。百年来民生的具体实践推动着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同时积累了关于民生建设的丰富经验。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生建设必须有效地继承先辈关于民生建设的丰富经验,对当下民生建设进行创新性再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民生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基础性民生建设对于扩大民生保障体系、提高民生效能和促进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性民生是基于需求侧的民众基本需要和供给侧的国家发展目标及现实条件而确定的民生保障内容及水平。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民生建设主要涉及基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体系、基础教育、基本健康服务、基本就业服务,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基础性民生保障等领域。应该推动形成以基础性民生建设为主的社会政策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扩大和提高基础性民生建设,实行更加积极的社会政策,注重提高公平性,加强和优化基础性民生建设中的多主体责任分担及协作机制,并积极构建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孙中山和毛泽东等伟人的民生思想,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胡锦涛的民生思想包括"以人为本"的民生建设、"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五有社会"的目标建设等几个方面。胡锦涛的民生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厘清民生概念及范畴,是民生财政建设的基础。当前我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所提出的“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着眼。加快民生财政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的逐年增长及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均为民生财政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改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求解路径须从五个方面去把握,以构建五位一体的民生建设体系:推进经济建设,走共同富裕道路,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改善民生工程的顺利进行,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走绿色政治之路,促进民生建设生态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建设先进文化,提升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民族振兴;展现幸福生活的民生建设旨归,必然成为党和政府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强大动力;制度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高度关注民生事业和民生建设,用民生建设统领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执政时期领导经济建设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在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史上,民生建设对经济建设的统领,体现在边区人民经济的发展,注重边区人民的健康卫生、教育事业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等方面。此外,还体现在对生态建设及其与经济建设和谐关系的初步认识和政策实践上。  相似文献   

9.
在旧民主主义社会语境中,文化建设只是维护剥削阶级反动统治的工具,而文化的民生意蕴和人本价值更是被公然遮蔽。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成熟壮大的过程中,文化民生思想也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日趋成熟和凸显。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民生建设认识的历史演变进程,揭示其演变特点和趋势,能够关照当下文化民生建设,在文化民生建设的价值归宿和实践创新上得到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新时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民生档案资源是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基础。结合民生档案资源建设要求,大数据时代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民生档案资源整合难、重复建设、缺乏规范的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以及民生档案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民生档案资源的基础建设,整合民生档案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管理平台,促进民生档案资源共享、优化丰富馆藏资源,提高民生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技术优势开拓多种服务模式等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以期促进民生档案更好地服务公众。  相似文献   

11.
“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救国、建国、治国的价值取向。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民生建设的百年奋斗史。在新时代,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观为思想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精华为历史基础,秉承了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思想,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解决国内突出矛盾和民生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将民生建设放在党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基础工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对新时代民生建设的价值意蕴、问题导向、践履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逐步形成了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为新时代实现民生建设的新愿景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指导。习近平关于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人民性与党性高度契合、理论性与实践性辩证统一、重点性和普惠性有机结合、制度安排和舆论引导相互促进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2.
在旧民主主义社会语境中,文化建设只是维护剥削阶级反动统治的工具,而文化的民生意蕴和人本价值更是被公然遮蔽。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熟壮大的过程中,文化民生思想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日趋成熟和凸显。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民生建设认识的历史演变进程,揭示其演变特点和趋势,能够观照当下文化民生建设,在文化民生建设的价值归宿和实践创新上得到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中共九十年来在推动民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已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民生观"。这种"民生观"不仅有形成的理论渊源,而且有独特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以来,中国民生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强调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总结十八大以来民生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对化解当前我国民生困境、推进民生持续改善,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民生建设进行了成功实践,经历了初步探索、全面发展、突破创新三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领导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民生意指人民群众的生存、生计与生活。马克思的幸福思想成为中国梦的理论基础,中国梦成为马克思主义民生幸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民生幸福则表达着中国梦"至善"的追求境界,成为中国梦的旨归,中国梦与民生幸福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追求民生幸福、实现中国梦的科学路径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改善民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贯穿党的历史的一根红线。建党以来,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系列改善农村民生的理念和举措。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改善农村民生的思想开始萌发并付诸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民生建设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农村民生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政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生存型民生建设;第二个阶段(1992—2011年),90年代以后的改善型民生建设;第三个阶段(2012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发展型民生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主要经验包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19.
民生是"五个重庆"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五个重庆"建设包含着丰富的民生内容,其内在的民生建设"五管齐下",建构起一个协同共进、各民生要素有序运行、整体民生效应最大发挥的有机体。"五个重庆"建设坚持"问需于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利为民所谋",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归根结底就是要"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党和国家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本文对十七大报告中围绕社会建设六大任务提出的具有创新性亮点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