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明多样性与"和谐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的特点和方式,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基于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和尊重,中央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具有全球视野的新理念。文明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石,“和谐世界”也是对多样性文明的内在诉求和应然结果,在本质上,二者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把明的多样性看作为历史进步的动力的观点,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在揭示人类明进步的根本规律的意义上,以生产方式为坐标的理解和划分是关于明形态的根本的、科学的理解和划分。明的多样性通过多种形式表现为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主义明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标志的进步明形态,也是一种全面进步的明形态。中华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对于世界历史和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活中指出:“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构建和谐世界,必须维护文明多样性;只有维护文明多样性,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才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李铁英  董文杰 《学理论》2013,(12):216-217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推动社会发展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理所应当拥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而且,对高校的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以及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至少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才有可能实现基本的教育效果和目的,即生态自然观的教育、生态价值观的教育、生态平等观的教育、生态科技观的教育、生态法制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世界大变局中,习近平同志立足中国、关切世界,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观。这一文明交流互鉴观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交往理论为理论依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置的交往智慧为文化底蕴,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交往思想为重要理论来源。它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其现实起点直接源于对人类文明面临共同挑战的积极应对,实践要求囊括于“三大超越”的深刻内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价值导向落脚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充分彰显出中国对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大国担当,具有深远而持久的世界意义,其现实践行必将助推世界交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高度,明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即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准确把握了这一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克服了西方生态学上反人类中心论的局限性,开创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划分的新范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转型新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冯丹  刘经纬 《学理论》2012,(13):64-65
马克思主义是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生态文明观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良性体系;其次,保护自然是人类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最后,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具有明显的实践向度和历史唯物主义向度。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文明观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论断,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政治文明思想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文明观深刻揭示了主体解放的过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辩证统一的,阐明了主体解放的历史发展进路:文明思维方式变革中自我意识主体向市民社会主体的转变、资本主义异化文明批判中个体主体向资本主体的转变、共产主义文明实践中阶级主体向人类主体的转变等环节。在主体解放思想的转变过程中,马克思始终把推动文明的进步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彰显了人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应有的价值。深入把握马克思文明观中的主体解放思想,有助于为当今中国和世界文明中个体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论表征。生态文明观由"绿化""保护"的自为阶段进入"美丽中国"的自觉阶段;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进入到新时代的主动型关系;生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形成整体性耦合关系;实践活动由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被动状态到新时代的主动状态;生态文明的演化从"天人合一""征服改造"提升到"和谐共生"的高级自觉阶段。  相似文献   

11.
文明观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把实践作为理解文明的真正基础,把建立一种合乎人性的新型社会关系作为理解"新"文明实质内涵的关键钥匙,把人的解放作为构建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关怀。这三者构成马克思文明观的三个基本维度。马克思文明观对统筹推进我国五大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五大文明建设应彰显实践的重要作用,凸显新型和谐的社会关系,其价值应体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创造了条件。表现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了阶段性目标 ;生产力理论为人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党的思想路线理论为人的全面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市场经济理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育理论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根本途径 ;精神文明理论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世界多样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西方的文化霸权违背这一常理而难以成功。世界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各种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世界的多样性要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冷战思维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4.
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科学的文明观,它为人类文明问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主要包括文明结构论、文明动力论、文明主体论和文明和谐论等内容,本文从这四个方面谈谈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蓓 《学理论》2014,(33):23-24
武陵山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连片特困区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对武陵山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我们已经进入新的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执政党提出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判断和反映国际局势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回顾和分析邓小平关于东西南北的战略判断和江泽民关于各国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杠杆,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科技文明形态是生态文明和绿色文明,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建立绿色科学技术体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并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观念的培育,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要培育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观,可以从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经济观、生态责任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技术观和生态安全观等多维度入手。  相似文献   

20.
政治制度文明的要素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影 《理论导刊》2005,(2):45-48
要使政治制度达到文明程度,必须研究政治制度文明的要素结构,即政治理论文明、政治规则文明、政治组织文明、政治设备文明。分析政治制度文明各构成要素类型、表现形式及达到文明的途径,并阐释各构成要素在政治制度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有重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