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模式"作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其他模式相比,有其自身的典型特点。同时,"中国模式"的成功无论是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还是对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它以理性的主体性原则作为自我确证的基础。现代性凭借其反思性与超越性将自己变成一种最终的稳定性.成为现代主体和现代社会根深蒂固、安身立命的内在支撑。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性仍未能作为社会深层的和内在的机理和主导性文化模式全方位地扎根、渗透到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之中。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立足现实的中国语境,摆脱情绪化、表面化和简单化的问题分析,重新审视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程彦武 《长白学刊》2010,(4):155-159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质中缺乏现代化的质料。传统文化缺乏民主与科学,西人之长吾人之短基于此。于是他提出了走上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但最后都落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的抉择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时,社会和谐又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基础。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入,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保证,也是现阶段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现代化具有二重性 ,要实现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正向性 ,必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整体与局部、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主体性与客观性、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与现代性、理论与实践等关系上运用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教育结构的变动,直接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在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上,出现了许多复杂多样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由于他们的职务、声望、权力、收入的不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转型及其价值冲突之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焕汉 《求索》2010,(9):55-57
社会转型是一种包括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整体变迁的社会质变,其实质是传统体制获取现代功能的现代化过程。从本质上看,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变迁,但这种变迁将带来人的行为方式的转变和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期间,不可避免地带来个体利益的碰撞和社会价值冲突。我国社会转型的显著特征是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对立,它要求社会体制、人们的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及其实现的宽度和广度将促成社会价值冲突的生成。从根本上说,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冲突可归结为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冲突和相同主体不同取向的价值观冲突两大类,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都应该予以化解或纠正。本文从社会转型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价值冲突及其表现,构建了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冲突的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8.
丁波 《理论月刊》2003,4(3):31-32
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是他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基本动力和主要途径进行系统探索的结果。本文分析并评价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具体内容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追赶型”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推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现代化特殊性做出的一项政治制度安排,其现代化的实践表明:它所具有的政治稳定、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整合等基本功能,不仅有效地满足了中国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政治需求,而且保证了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政治支持。  相似文献   

10.
黄生成  肖榕 《前沿》2013,(18):110-111
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结构发展的一般逻辑是,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的群体主体意识居于核心地位,而进入转型期,必须建构以农民个体主体意识张扬为前提、以农民类主体意识为核心的农民主体意识结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觉醒、确立和张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拥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咨询配置、完善的校园生活保障、良好的学习资源,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成长环境的条件下,部分青年学生却出现了与上述客观环境不相匹配的一些现象。他们在日常生活容易产生空虚感,缺乏对生活意义追求的能力与动力,易在挫折感与成就动机之间反复摇摆而最终导致内心资源的耗竭,并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是一种被称之为当今大学校园"空心病"现象,它倾向被界定为由于价值观缺陷所致的群体心理障碍。该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对它的理解,也不能局限于某个个体偶发的行为和成长困惑,而是要以社会为现实图景并给予分析。因为,一个群体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不仅是那些可被客观描述出的内容,它还暗含着一个与社会环境和外在世界不断互动下所构建的结果,并牵连出各种复杂、微妙的社会运行逻辑和势态。这需要回望该群体所身处的时代,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为载体,将该现象内嵌在社会变迁的现实环境中,在全球性文化危机和中国文化现状的框架下,从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中解析他们的精神生活,解答"空心病"现象的发生原因,警醒今天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成龙 《岭南学刊》2013,(2):10-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释放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潜力,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大发展;证明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为发展中国家选择自己现代化之路提供了示范作用;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极大推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促进了冷战后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维护了世界和平,为人类未来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到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开创出来的,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坚持共同富裕,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公平性;坚持两大文明协调发展,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协调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规律性;坚持和平发展,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包容性。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了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超越性、原则性、生成性和示范性,为21世纪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4.
鄂璠 《小康》2010,(1):82-95
我们必须站在全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去思考经济社会转型的模式和途径,这是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对中国和世界如此重要的原因。当国际社会在哥本哈根就减排问题针锋相对之时,以“经济社会转型与全面小康”为主题的“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北京开幕。  相似文献   

15.
在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的展厅里游荡,你总能为这个法国老头作品里的幽默和机智所折服,那是镜头所捕捉的一个庞杂而妙趣横生的世界,是“老马克”(年轻的中国摄影师们喜欢这么称呼他)的世界,也是大多时我们身处其间却又视而不见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各个人的交往不断走向世界历史交往。世界历史交往是考察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本质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推动世界历史交往的现代化进程,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主导的阶级交往的扩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引领前进方向,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形成交往基础,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妥善有序地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资料总值的不断增值为动力之源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各民族、各国家民主平等的世界历史交往新形态,促进和丰富了人类现代化文明。  相似文献   

17.
鄂璠 《小康》2010,(9):34-36
在企业最看重的就业能力要素中,"职业意识"以19.8%的比例位居榜首,而在大学生眼中,"职业意识"仅以6.9%的比例排在倒数第一位,远没有专业、技能等重要。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中国处在社会变迁最急剧的时期,每个生逢此时的人都无不被这种变迁所震憾或激荡,对一个社会学者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牛力 《中国减灾》2010,(7):F0002-F0002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摧毁了他们美好的家园,夺走了他们父母的生命,使他们成了孤儿。然而,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他们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六个孤儿在专家的辅导下学习摄影,他们自由创作,拍摄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沐浴着晨光的六个小摄影师拍摄了同样在晨光里幸福生活的小伙伴。  相似文献   

20.
世界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模式是世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一种称谓。这一模式的形成,是数代中国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自觉认识、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与世界上其他现代化模式相比,中国模式具有一系列鲜明的个性特点。它的形成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