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说到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很多人知道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军中国东北,横扫日军几十万关东军的事情。其实,苏联对于中国抗战的援助可以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发动江桥抗战、打响中国抗战第一枪的马占山将军和东北抗联在失败后都退入苏联。苏联政府不顾日本抗议,对他们予以很好的照顾安排。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又从道义、人员、物质上给予了中国巨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率先伸出援手,大批物资陆续运抵中国,飞行员和军事顾问迅速赴华参战。5000多名苏联人奋勇战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前线和后方,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战后期,苏联果断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到来。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书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互  相似文献   

3.
易新涛 《党史文苑》2006,14(2):7-10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仅危及中华民族的危亡,也威胁着苏联的远东安全.苏联以此为界点,开始缓慢调整对华政策.一方面,从道义上谴责日本的侵略行经,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中苏邦交.另一方面,又重申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中立立场,寻求与日妥协.同时,抨击国民党,要求中共结成"下层统一战线",反蒋反帝,武装保卫苏联.这种政策的初步改变,有力地推动了中苏关系的发展,鼓舞了中国的局部抗战,也给中国民族自卫战争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抗战伊始,由于中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与中国的陆路、海陆通道均被切断,于是与苏联接壤的新疆,此时独特地域位置的作用便凸显了出来,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在抗战初期接收从苏联至内地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自1937年至1941年,中国战场上80%的国际援助物资来自苏联,这些物资的90%都是经新疆通过西北国际大通道运至内地的。  相似文献   

5.
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其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对这种援华政策的性质,在50年代中苏友好之际是给予全盘肯定的,即使对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存在的民族利已主义也不置一词。8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的研究逐步展开深入,同时对苏联援华问题的评论也呈现一种相反的倾向:不仅批评了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确应批评的错误,而且认为抗战初期也存在类似错误。这样大起大落的评论是难以真实反映历史原貌的。为此,需要我们持一公正客观的态度,本文拟就如何看待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略陈管见,希冀同行指正。一笔者认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是国际主义的。否定论者则认为,苏联此间援华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谈不上什么国际主义。这种观点西方有,国内也不乏其例。曾作为陈纳德“飞虎队”成员之一的杰克·萨姆森,在80年代写的回忆录中就这样说,苏联在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后,进驻中国东北的苏军未与中国政府商议,即以"战利品"名义,擅自拆迁了东北主要的工矿设施,搬运了大批物资财物,国民政府对此进行了多番交涉,但苏联一直坚持"战利品"的说法。1946年2月中国出现反苏运动,苏联在东北的劫掠行为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苏联依然拒不归还东北的日资设备,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恢复,也影响了日后中苏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出于国际主义和维护自身战略安全的双重目的,通过共产国际向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财政援助.1931至1937年局部抗战期间,苏联通过共产国际在上海的分支机构,向中共中央提供了161万美元和210万卢布的资金;而在1937至1945年全面抗战期间,苏联和共产国际通过汇款、委托专人转交等方式,向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8.
1949年底毛泽东访苏时,曾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表达了自己的委屈。这种委屈和不满,并非来自20世纪30年代以王明为代表的、具有留学苏联背景的"左"倾教条主义中央的排挤和打击,而是对抗战结束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不满。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苏联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虑,对中共态度冷漠。在1948年国共两党决战进入关键阶段之时,毛泽东多次提出访问苏联以就中国革命若干重大问题与苏联商讨,均被其婉拒。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苏联仍然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力促国共和谈。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毛泽东对苏联的不满,也为日后中苏关系破裂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9.
<正>二战时期,中国女飞行员不像苏联、美国女飞行员那样成建制。苏联有3个女飞行员团,共1000余人;美国有约200人的女飞行员大队。而中国没有女飞行员团队,都是自发地、零散地为二战飞行。她们人数也很少,不到20人,但她们为二战所作的贡献却不可忽视,其中受伤与牺牲的有3人,她们是李月英、李霞卿、颜雅清,二战胜利的旗帜上也有她们血染的风采。李月英:为抗战加入美军为抗战加入美军,以身殉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长达8年的抗战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外国军事顾问的参与。德、苏、美等已经或即将成为交战国的军事顾问都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帮助中国反击侵华日军,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罕见的现象。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最早帮助中国抗战的不是苏联人,也不是美国人,恰恰是即将与日本结盟的德国人。《抗日战争中的外国军事顾问》分析了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1937年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发动全民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抗战胜利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又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屈武在这些历史转折的关头,都得到周恩来的真诚帮助,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抗战期间在重庆抗战全面爆发后,在苏联呆了12年的屈武于1938年绕道西欧,由海路回国。到香港以后,他首先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派驻香港的代表廖承志,他们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无论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苏联为了避免与东部的日本发生直接冲突,为对西部德国的即将入侵做充分准备,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争取其中立的政策。苏联对日的中立政策反映在中日战争中,就是既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又对中国的抗战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和影响。苏联对日政策表现在中日战争中更严格地说:就是严守中立,在即保持中立的同时,又支持中国的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一直是苏联在远东的潜在敌人。尤其是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相似文献   

13.
饶品良 《党的文献》2005,4(6):54-56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直到1946年5月撤出除旅大外的东北地区,而全部撤出旅大地区则在1955年5月.苏军在对日宣战和驻扎东北期间,为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做出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整个世界大的范围内考察,明确提出"抗战的外交"的思想.在实践上,则联合苏联,争取英美,团结各反法西斯国家和民族,在抗日斗争中相互合作和支持,争取和团结一切国际友好人士对敌后抗战的支持,推动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建立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的延伸,为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浅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日中立条约》是二战期间苏联与日本签订的一个举世震惊的条约。这个条约是苏日两国长期对抗与妥协的产物 ,也是粉碎英美“绥靖政策”的需要 ,是离间法西斯轴心国联合进攻的需要。此外 ,中苏两国关系迅速降温加快了条约的出笼。条约的签订虽然转嫁了苏日矛盾 ,改变了日本的侵略方向 ,但是它严重地打击了中国抗战的热情 ,伤害了中国的民族情感 ,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压力 ,客观上加速了美蒋联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成立宣言切实表明,中国抗战文艺工作者试图将抗战的文化事业融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潮流中,“在增多激励与广为宣传的标准下”,“把国外的介绍进来或把国内的翻译出去”。在抗日救亡的危急关头,译介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成了国统区一个热点。由于苏联是当时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战斗堡垒,中国人民与苏联人民命运相关,休戚与共。  相似文献   

17.
正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面临着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为了维系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并为中共七大起草相关文件作准备,共产国际于1939年在莫斯科成立了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小组。小组由共产国际执委会干部部的高级顾问莫尔德维诺夫来领导,其成员主要是共产国际执委会下属各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当时正在苏联的中共高级干部林彪(化名李进)、刘亚楼(化名王松)。任弼时(化名陈林)也参与了小组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在日本机械化部队的进攻下,中国大片国土沦陷。然而,苏联舆论却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给予了积极的肯定。针对这一历史情形,本文在考察的基础上认为:苏联媒体之所以对抗日战争的前途发出与战况相反的评论,一方面是因为看到了中国民族主义勃兴所展现的战斗实力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发挥的巨大凝聚作用,从而做出"中国必胜"这一判断;另一方面则是透过中日战况的表象,看到了日本在战争初期所获"战果"的背后,潜藏着诸多致败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造成苏联远东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苏联开始实施"联华防日"的对华政策,在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中苏邦交的同时,又对日本奉行中立、"不干涉"的政策.从1933年起,随着德国法西斯的崛起,法西斯侵略战争在欧、亚洲的不断扩大,苏联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其"联华防日"政策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本文拟对这种对华政策的变化,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华东师大历史系王斯德一九八四年十月在上海史学会作报告说: 为了更好地研究二战史和中国抗日战争史,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研究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与作用,恢复一直为西方所抹煞,苏联所歪曲的事实。王斯德主要从太平洋地区主要大国的战略演变说明中国抗战的作用: 1、挫败了日本灭亡中国、独霸亚洲的侵略计划,阻止了侵略战争的扩大,推迟了二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