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伍轩 《瞭望》2012,(44):8-10
北京时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划破夜空,成功将中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2.
1987年在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名单中,又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谢光选。谢光选进入国际宇航界学术权威之列是当之无愧的。作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火箭技术专家,他曾经具体领导和参加了国家战略液体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特别是他作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亲自主持和参加了这一运载火箭的研制及飞行试验,和广大科技人员一起,解决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国成功地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做出了贡献。同时“长征三号”成为中国进入国际发射市场的主力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3.
黄慎 《瞭望》2003,(19)
4月10日,一颗印度“IN- SET-3A”卫星通过“欧 洲阿里亚娜-5”型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的发射基地发射升空。这颗由印度空间研究局自行研制的多用途卫星重达2958公斤,携带先进的气象预报和通讯设备,目前已进入预定轨道。据报道,此举将大幅度提高印度在空间广播通讯及气象观测等方面的能力。另据报道,印度自行研制的卫星发射器,即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GSLV”的第二次试飞,也将于近期进行。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关怀国防科工委部队建设纪事●于本城苏扩善1997年5月12日,我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的我国最新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顺利升空,8天后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并将于近期正式交付使用。1997年6月10日,我国“长征三号...  相似文献   

5.
聂荣臻元帅逝世的噩耗传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职工们,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与共和国导弹、火箭事业同步成长的专家,对长期主管国防尖端科技的聂帅更有着特殊的感情。戈壁滩上难忘的一幕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佩了一条黑领带,表示  相似文献   

6.
在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发射澳大利亚一号美制通信卫星前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对可承揽国外卫星发射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实力、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的发射可靠性,以及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努力等问题发表谈话。 中国现有5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供国外用户选用;其中将发射澳星的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是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大推力火箭。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系列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是指由长征三号甲(CZ—3A简称长三甲)及其发展型长征三号乙(CZ—3B简称长三乙)和长征三号丙(CZ—3C简称长三丙),三种火箭组成的大型火箭群体。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也可用...  相似文献   

8.
《瞭望》2010,(Z2)
<正> 新的发射方式使探月工程后续发展和深空探测具有了一种"全新"的能力日照下的川西南城市西昌,明净温暖。长征三号丙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丙火箭)整装待命,等待着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太空,再次开启中国的探月之旅。  相似文献   

9.
《各界》2010,(8):F0002-F0002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3,(33)
中国中国将为美国发射多颗低轨道卫星据新华社8月2日报道: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将用改进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为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发射多颗代号为“铱星”的低轨道卫星。发射服务合同已于北京时间7月30日正式生效。按照合同规定,从1996年至2002年,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将为美方提供多次发射服务,每次发射两颗卫星。  相似文献   

11.
今年5月12日,中国用最新研制的、标志中国航天运载火箭最新成果的“长征3号甲”火箭成功发射了中国最新研制的、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东方红3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从而使中国的航天发射和空间飞行器研制技术在近年来不断受挫之后,获得了新的突破,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6月10日,中国“长征3号”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2颗气象应用卫星“风云2号”送入太空,开辟了中国地球静止卫星对地气象观测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长征四号”大型运载火箭已是家喻户晓了,1988年9月7日,它曾经把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送上太空。然而,负责“长征四号”火箭工程的总设计师孙敬良,知之者恐怕为数不多。几十年来,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的奉献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顽强执著的毅力和追求,默默地为我国的大型运载火箭事业作出一项又一项的贡献。 今年59岁的孙敬良,是我国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现任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员会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相似文献   

13.
《瞭望》2020,(1):17-17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2220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192千米、远地点6.8万千米的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国家立法防“医闹”近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获得表决通过,将于2020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内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针对“医闹”事件屡禁不止,该法作出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承担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以及战略战术导弹等航天产品的研制和发射任务的大型国有高科技企业,十分重视两个文明建设,他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典型引路,精神育人”,通过持之以恒、深入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全公司干部职工的热情和创造力。自1996年10月至今,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已连续19次发射成功,在世界航天领域赢得了良好的信誉。特别是6月25日风云二号卫星发射成功,成为航天人向党的79岁生日献上的一份厚礼。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3,(35)
事件 当地时间8月22日下午1时30分,在巴西阿尔坎塔拉发射场,由巴西自行研制的一枚VLS系列小型卫星运载火箭正准备将两颗卫星送入太空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星箭俱毁、21名科技人员死亡的惨剧。  相似文献   

16.
飞向二十一世纪的﹃阿丽亚娜﹄□本刊特约记者沈孝泉巴黎专电“阿丽亚娜”是法国姑娘常用的名字,20年前法国人把研制中的欧洲卫星运载火箭命名为阿丽亚娜,用这个动听的名字来表示对欧洲空间技术事业发展的祝福和企盼。阿丽亚娜果然不负众望,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  相似文献   

17.
自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以来,世界航天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航天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把各式各样的载人和不载人航天器送出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并进人太空轨道,首先要解决交通工具问题。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航天运输工具有两种,一是只能使用一次的运载火箭,二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目前俄美正在使用的主要运载火箭基本卜都是在洲际弹道导弹的基助【:发展而来的。如美国的“大力神”。“德尔它”、“‘宇宙神”一…  相似文献   

18.
载人二期突破以月球探测工程、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第二代导航定位卫星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航天员出舱活动和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以及航天员长期在轨技术等为代表的一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长征”火箭直射苍穹,把一颗颗卫星送入了太空。航天,在国民经济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航天效益工程卓有成效,在中国向外层空间的进军中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作为航天效益工程的重要内容,中国准备在“九五”前期发射“风云一号”、“风云二号”、“资源一号”卫星,还将研制新型对地观测卫星——雷达卫星。在空间培育农作物方面,中国还准备在“九  相似文献   

20.
进入千家万户的电视,已成为当今世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而电视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又得借助于敏感和高精度的“神经”,光导纤维的问世,自然成了制造“神经”的最理想的材料。 1990年4月7日,我国首次承揽的国际商用卫星“亚洲一号”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同年,显示国运昌盛、体运兴隆的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圆满举行……当国内外数亿观众在电视机前目睹卫星从点火到升空的壮观场面、欣赏各项精彩比赛的实况转播时,他们可能不会想到还有一位“幕后英雄”,它就是我国电视传播“神经”的缔造者——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