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人对生命本质及如何养生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其中,著名思想家老子所著的<老子>一书也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丰富的养生之道.这里,我们主要来谈谈老子思想中的修身与养生,老子是从"道"这一最高原则出发,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2.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产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春秋末期,其内容包括顺应自然,清净无为等含义。当今社会矛盾激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群体性事件的背后暴露出了地方治理模式的弊端。时代特点的相似性预示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会对当今社会的治理带来启发,受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启示,治理模式的改革实现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和谐统一,践行群众路线,规制权力运行,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无为"的主张,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而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然而对于《老子》中的"无为",向来曲解颇多,如指责其消极保守,"人君南面"的谋权术,或是"愚民政策"等等。本文将忠实于《老子》文本,同时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针对以上几种误解,对老子的"无为"思想做一个简要但不妄为的辨析。  相似文献   

4.
老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道法自然”,但是,本文认为“人法自然”才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精神实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文从老子的社会理想——小国寡民的状态入手,分析得出老子是典型的君主论者.接着,抓住老子政治思想的几个关键词——道、柔弱胜刚强、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分析老子思想中人、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进而得出,“道”作为抽象、神秘、模糊的存在只是装饰门面的作用.人与自然作为实体性的存在,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老子所有的政治要求均围绕“人法自然”而展开.最后,结合当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老子的“人法自然”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5.
“无为”在中国至少有三重含义:首先是作为政治策略或政治观的“无为”,即“无为而治”;其次是作为伦理观的“无为”,即“不欲不贪”的道德主张等等;最后是作为宗教观念的“无为”,即道、佛两教所提倡的宗教修养之道。本文拟从政治观的角度剖析一下历史上的“无为”主张及学说。  相似文献   

6.
浅析老子的“养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人对生命本质及如何养生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其中,著名思想家老子所著的《老子》一书也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丰富的养生之道。这里,我们主要来谈谈老子思想中的修身与养生,老子是从"道"这一最高原则出发,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7.
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其著名的"无为"主义。老子崇尚自然,追求"道法自然"的状态,进而在社会政治方面推崇"无为"政治。但是"无为"的根本在于"善为",通过尚柔贵弱的方式达到"无不为"。这种"无为"政治针对政府的妄为提出,与现代文明提出的有限政府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是对动乱时代的一种消极反应.老子为了谋求其思想的推广,使得“无为而治”成为调和“无为”与“有为”的折中产物.老子思想的折中主义取向与时代局限性导致其构建的理想国始终是乌托邦式的存在.尽管老子思想上的保守主义倾向并不能成为当下社会政治建设的主流思想,但是对于中国的政治建设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中十分重要的思想,是整个老子哲学体系的精髓,是老子"道"的本质特性。本文通过研究老子的管理思想,认真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对于加强和深化政府现代管理理念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无为而治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思想。此外,"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无为"政治哲学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内涵,吸取其合理内涵,正确处理有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可为执政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认为执政党在执政的实践中,要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2.
自然法思想在西方社会绵亘千年,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对西方社会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道家以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其思想对于中国的古代法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道家法律思想和早期自然法对自然的理解都源于对"自然"本身的敬仰和崇拜的自然观,但是它们对自然更深的认识和附加于自然观念中的不同内涵形成的逻辑和造成的影响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黄老道家作为一种突出治理主题的政治思想,源出于老子,融合了诸子,它既是战国后期诸子思想渗透融合的产物,也体现了古老的治理传统,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治世学说。在黄老道家的治理思想中,"无为而治"具有特别重要的纲领性作用,集中体现了黄老道家思想中的道家成分。在内容上,"无为而治"的思想内容既集中指向治理者的"政",突出了简政放权的原则;也指向了统治者的自我节制,突出了清心寡欲的要求;同时还指向统治者的权术手腕,突出了不被臣下所趁的防奸意识。"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一种治理的智慧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地位与应用价值。它提醒现代复杂社会的治理者要警惕自己的所谓理性,治理者应自觉地简政无为,淡化宏大的改造社会心理,正确处理国富和民富的关系,实现现代复杂社会的稳健有序,保持社会的充盈活力,实现共同体的持久繁荣。  相似文献   

14.
从道家"无为而治"理念看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能型统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不仅导致管理的低效率,也给腐败现象可乘之机,为经济和社会健康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病。道家“无为而治”的古老智慧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无为”管理在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中的最佳模式是“小政府,大社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老子》来阐述其伦理观,主要通过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阐述《老子》伦理思想的哲学根据来论述其理论根据和来源。第二部分,阐述《老子》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即无知、无欲、无私、无为;柔弱不争;上德。第三部分,对《老子》的评价。通过以上三个部分来阐述《老子》从而分析其伦理观正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它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无讼思想,不仅有利于认识古代的法制实践,而且有助于我们今天端正诉讼观。  一、无讼思想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其中最有影响的道家、法家和儒家对待狱讼的态度却大致相同。道家的老子追求“无为”的境界,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所谓“自然”,就是要人们“无为”,反映在诉讼上即是“使民不争”②。道家认为“争”是万恶之源,因此,无论是争罪还是争财,都应为世人所不耻;而为了…  相似文献   

17.
读者诸君别误会,这里说的“老子”,并不是指与孔子同时代的那位道家创始人老子;自然,所谓“老子现象”,亦不是讲老子之“道学”近又引出什么新话题。而是指一些自命为“公仆”、实非“公仆”的国家公务员,动辄以“老子”自居,摆着一副“天下第一”的架势,居高临下,以势压人。  相似文献   

18.
"生民"具三层含义,即初生之民、生民之道以及为天地所生之民."民"观决定"治"观,对治理对象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治理的不同模式.对"生民"的治理必须合乎生生之道,体现为不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生民经济"和不同于民本论的"生民论".重提"生民",是为了探讨中国传统政治的多重内涵以及"人民"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人民"再度回到今天中国政治生活的中心,是在革命与文明的关系格局中对隐藏于历史深处的生民论的接续.  相似文献   

19.
李晓明 《河北法学》2004,22(4):76-79
对先秦道家法律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析,认为道家由其无为哲学出发,主张"无为而治",因之,对儒家礼治学说就总体而言持消极甚至否定态度,但这种消极和否定并非如传统学术认定的那样绝对,特别是早期道家对儒家礼治学说不仅没有采取传统学术认定的那种鲜明反对态度,而且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兼容。  相似文献   

20.
《北方法学》2019,(5):140-149
战国时代,面对"乱莫大于无天子"的社会现实,法家思想的重心在于加强君权,以实现其治安天下的政治理想。但约束君权的设计也是法家理论的应有之义。"以法卫君、君亦需守法",成文法的本身就是对君主专横和恣意空间的限制。"君道无为"要求君主不任私智私欲,不干涉法律的实施。后世儒学意识形态增强了君道无为的约束力量,使之成为保障君主守法的一道有效机制;将法律奉为国之公器,又是对君主立法权的约束;虽然法自君出,但法律的内容必须遵循客观的标准和普遍的共识。法家所倡导的"君主守法、君道无为和法为国之公器"的定位相互结合,并与儒家相关理念息息相通,共同造就了传统中国约束君权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