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文化软实力"一词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对软实力理论做了较为完整的阐述。按照约瑟夫·奈教授的观点,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  相似文献   

2.
令人喜爱比让人惧怕更重要 "软实力"或曰"软权力"(soft power)已成为国际政治的关键词,被视为21世纪大国竞争的核心.一国的外交与其内政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内在的实力,在国际上也难当大任. "软实力"是前哈佛大学政府学院院长、克林顿政府的阁僚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1990年出版的<命中注定的领袖:美国权力的本质性变化>一书中提出的.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势力仍然独步于世,是能够领导世界的超级大国.但是,要保持这一地位,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或日实力)性质就必须起本质性的变化.权力有两种.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以来,"文化软实力"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此,学界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本文是对国内近三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软实力关系研究的述评.  相似文献   

4.
相较于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老子范式中的"柔实力"概念,对柔性力量与刚性力量之间关系、柔性力量发挥作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守柔等方面,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充满了东方智慧,有些内涵甚至远超越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一些方面克服了软实力理论的局限性。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中国视野"中,发掘传统文化典籍中"柔实力"等内容并使之现代化,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提出。我国关于软实力的研究很早就开始,目前关于软实力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自从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软实力"这一提法在理论界和各种媒体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界定问题依然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对外交流中的"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科技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而言的,是一种隐性资源.按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之中,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7.
何谓软实力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此人曾担任克林顿政府的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今年4月初,他推出了一本名为《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致胜之道》的新书,对以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为代表的崇尚武力的"新保守派"进行了批评。据他自己概括,软实力的定义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别人来达到自己预想目的的能力。" 软实力大致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美国政界和学术界大体分为"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派。主张凭借硬实力强行推行美国价值观,以确保"美国利益"的称  相似文献   

8.
沈壮海 《传承》2011,(4):58-59
随着"文化软实力"之说渐为人知,文化是实力、文化即国力等思想观念也随之更为深广地流行于世。"软实力"理论的最初提出者和系统阐发者约瑟夫·奈在其"软实力"理论体系中反复论证文化这种软实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从多种角度表达了他对哪种文化才能够生发软实力的回答。当然,这位美国学者更多的是依据他眼中的美国文化的一系列特质而展开其论说的。  相似文献   

9.
张勇  张忠友 《桂海论丛》2009,25(3):45-48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受到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的关注和使用.为准确的把握并运用软实力这一概念,文章就软实力的相关研究状况和主要观点进行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文化软实力与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功国  冯生成 《新东方》2008,(12):51-53
一、文化软实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Nye)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专著《美国定能独霸世界吗?》及其后续著作中,提出了“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一种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是精神价值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它相对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而言,虽然包括文化的感染力、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外交的说服力,但主要指精神文化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软实力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艳红  伍小乐 《前沿》2008,(6):18-20
自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中国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经过了一个由早期主要集中在对软实力的翻译及奈的软实力学说的评价上转移到近年来对中国自身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问题领域进行研究的过程,文章即从软实力的定义、构成要素、特征、意义、中国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软实力的思考几个方面,对这些年来我国软实力理论研究的概况做一简要回顾,以期对现阶段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的研究及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核,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为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增强内驱力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约瑟夫·奈提出,他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对一个城市来讲,同样存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层面。硬实力主要是指基本资源、经济规模、经济素质、硬件设施等,软实力是指文化渊源、历史传承、道德水准、人文精神、体制机制等。硬实力和软实力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两者都是发展的核心要素,缺少了哪一方面都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发展。软实力正发挥着越…  相似文献   

13.
李辽宁 《新东方》2009,(8):25-28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soft power概念以来,“软实力(或软权力)”理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学界的研究如火如荼。经过近20年的理论流变和传播,“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个城市整体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已经从“学者话语”扩展到国家的“政治话语”和“政策话语”,并逐步成为人们的“日常话语”。  相似文献   

14.
软实力与公民社会建设 中国政府和中国学界目前都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软实力"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最先提出的.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指出:"实力是指通过影响他人而获得期望结果的能力.影响他人行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式:即通过强制性威胁(大棒)、利益引诱(胡萝卜),或吸引力,使别人认同、接受你的主张的影响力."可见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力而非靠强硬手段或利益引诱的方法去影响别人的力量,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也.  相似文献   

15.
杨懂 《同舟共进》2009,(8):6-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间有关“中国道路”的讨论日益成为焦点。例如,“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就曾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政治分析中没有软实力的位置。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分析昭示我们,政治分析必须确立软实力的地位。相对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而言,软实力主要指的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它包括文化吸引力、价值观吸引力与政策吸引力三个方面。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性。对于软实力的理解,尚存在种种谬误。概括来说,这些谬误主要有:软实力等于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等于国家软实力;软实力只是存在于国际政治领域;软实力只是适用于发达国家等。最后,关于发展中国家培育软实力的问题,必须达成如下基本共识:软实力是创造出来的;发展软实力,需要寄望于政治体系本身;发展软实力,需要依靠发达的社会领域的成长;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需要不断强化软实力的培育。总之,软实力一词具有高度的统摄力,政治分析不能只是一味强调硬实力,软实力理当成为政治学分析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应急管理能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应急管理体系中软硬实力的结构性失衡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一大关键短板,但学术界对此缺乏足够关注。基于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可以从价值、历史、理论与实践四个方面阐释我国应急管理软实力的生成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解释模型,对应急管理软实力施力主体转换能力、应急管理软硬实力的功能关系、施力主体与受力对象互动模式、受力对象价值认同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应急管理软实力生成的作用机理。这对全面理解应急管理,在新时代推进我国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韩振峰 《前进》2008,(4):16-17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流行的关键词,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它主要强调: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外延宽泛,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的话,那么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的外延既包括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软实力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按照他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涵盖了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19世纪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就有过这样的名言:“手持大棒,但说话要柔声细语”。“软实力”在政治上的体现大致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软实力"是冷战结束以后国家博弈进程中越来越依赖的力量和方式。强大的软实力,会促使他国按本国的意志行事,进而更容易扩大本国利益,有助于化解外界的忧惧,降低其他国家联合制衡中国崛起的可能性。然而,美国构建"软实力"的历史进程显示,为之要付出的金钱、生命与时间代价是远超外界所想象。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但对"软实力"战略的构建与运用的认识亟待深化。为此,应该做好中国软实力战略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合理配置全国政治、文化、经济、民族甚至军事资源,充分释放各社会主体在中国软实力构建上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最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