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放 《半月谈》2004,(6):8-50
苏南工业创造的国民财富1975年首次超过农业。在以后的20年中,苏南以农民搞工业的巨大成功。成为闻名于世的经济地理概念。如今的苏南再次成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前沿地带,迅速缩小的乡村被猛烈扩张的城市包围。耕种千年的土地上崛起一片又一片的工厂,成千上万的农民告别世代居住的田园。向城市迁移。土地变工厂,村镇变城市。农民变市。  相似文献   

2.
周明生  蒋海益 《群众》2011,(12):44-45
自2007年底苏南五市以市为单位率先全面达小康以后,苏南人民已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现代苏南模式”逐步形成并展现其风采,成为苏南率先走向现代化的强大推力。现代苏南模式预示着现代发展模式在中国的诞生,因而对它的研究,不仅对于江苏,而且对于全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进军,都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春山  丁向群 《群众》2009,(9):53-54
我们泰兴市与苏南一同拥有长江,祖祖辈辈在长江东北岸繁衍生息。我们与苏南虽只一江之隔,但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把与苏南共拥长江已有的和潜在的各种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全力以赴地推动新一轮的“学赶苏南、跨越发展”,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4.
江海洋 《群众》2008,(10):59-60
苏南抓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两大历史机遇,实现了两次经济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当前,苏南地区又到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考察剖析苏南经济发展的态势,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发展创业型经济是苏南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再次腾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新苏南模式发展的新形势下,苏南各地党组织主要从两个方面创新区域性党建统筹机制:一是紧贴新苏南模式的发展实际,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建立党建工作全覆盖的开放运行机制;二是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创建城乡统筹、区域互动的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并结合苏南的创新实践,对进一步完善机制提出了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6.
群众声音     
《群众》2013,(6):1-1
苏南:探路“现代化示范区” 人地矛盾突出、外来人口市民化压力大、环境约束较大、对外贸易方面尚未摆脱价格竞争等问题,制约着苏南发展,也会影响到苏南现代化的进程。积极面对发展中存在的挑战,敢于提出问题,才能使《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发挥出对江苏乃至全国现代化进程的引领和标杆作用。——杜鹰  相似文献   

7.
陈建刚 《群众》2013,(6):10-11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江苏继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之后又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规划的颁布实施,使苏南站在了科学发展新起点和现代化建设制高点上,给了苏南也给了江苏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8.
宋言奇 《群众》2009,(11):40-41
改革开放以后,苏南农村地区依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及“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这一发展道路被世人称为“苏南模式”。但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苏南模式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负面影响,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式人口与工业布局,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9.
宋文辉 《群众》2008,(11):52-53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后,使通州与苏南连为一体。并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为我们接轨上海、融入苏南拓展了新空间,创造了新条件。我们将牢牢抓住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和新一轮沿江沿海开发的机遇,立足于好。致力于快,学习苏南经验,抓住关键环节,力求重点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富有时代特点、通州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10.
70、80年代以来,“苏南模式”一词在人们已是如雷贯耳。它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兴起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农民自己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贡献是巨大的;苏南农民很快富裕起来,在他们增加的收入中,有70-90%来自乡镇企业;在苏南地...  相似文献   

11.
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苏南三市”经济发展调查曾国雄去年底,江苏省委党校组织了专家学者,前往苏南的锡山、江阴、张家港三个县级市(以下简称“苏南三市”)进行了为期13天的学习考察,留下了三个深刻的印象,一是农业得到大大加强;二是集体经济得到有效发...  相似文献   

12.
以资产重组为突破口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对苏南乡镇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考刘丽云结构调整是苏南乡镇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的关键举措,也是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过渡的重要途径。目前苏南各级都在研究乡镇工业的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都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08,(8):7-10
序 20世纪80年代.苏南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从自己的区位特点出发,创新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苏南模式”;新世纪以来,江苏各地全面统筹城乡发展,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江苏之路,成绩卓著。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紧随时代发展的脉络,从2005年开始,  相似文献   

14.
罗志军 《群众》2013,(7):7-10
苏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板块概念,提出来的时间并不长。本世纪初,省委、省政府在谋划江苏“十五”发展时,为了更好地加强分类指导,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特征明显的省情实际,重新界定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将南京、镇江纳入苏南板块,将长江以北的南通、扬州、泰州沿江三市从“大苏北”中划出,作为一个整体明确为苏中板块,分别提出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目标。此后,不断加大对苏中发展“釜底加薪”的支持力度,并在2003年启动实施沿江开发这个战略性工程,为促进苏中崛起提供动力源和增长极。  相似文献   

15.
再造“苏南模式”——“苏南行”见闻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宪 《半月谈》2004,(2):42-44
久违了,“苏南模式”。想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苏南,以其鲜明的“政府推动 集体经济 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高举起一杆迎风招展的大旗,创造了区域领跑的经济奇迹,也赢得了社会舆论的一片赞誉。时过境迁。在与以私营经济领衔的势头更为强劲的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2,(10):38-41
2012年9月28日上午。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30次会议在南京大学举行。省委主要领导罗志军、李学勇、石泰峰等到会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主题,站在世界前沿谋定位、全国领先率先拟目标、示范带动引领选策略,建议把苏南建成中国自主创新的核心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  相似文献   

17.
洪银兴 《群众》2006,(4):45-47
近日拜读了王荣等同志编写的《苏州之路》和《和谐社会理论与苏州实践》两本书。这两本书可以说是苏州地区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对苏州实施省委提出的“两个率先”发展战略的系统总结,反映了苏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贵探索和理论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苏州走出了一条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当年苏南人在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创造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今天的苏州又为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了新苏南模式,苏南模式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得到了创新。  相似文献   

18.
地处苏南的溧阳一直以生态环境优美闻名遐迩,但溧阳的产业发展同样出色。聚焦苏南绿色崛起品质城市建设目标,致力推进经济发展、开放创新、生态环境、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社会治理等六大品质,2022年,溧阳县域综合实力跻身全国52个千亿县和全省95个县市区第21位,荣列中国县级市现代化指数百强榜第17位。2023年上半年,溧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应税销售等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居常州首位、全省前列,走出了一条生态优美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19.
1998年12月底,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群众》杂志社和苏锡常三市市委宣传部及苏南发展研究所在苏州市联合召开了第七次苏南发展新趋势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以”总结20年,面向新世纪”为主题,对苏南地区的跨世纪发展进行了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在改革开放历史洪流中,苏南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主动创新、大胆实践,成为中国发展乡镇企业经济、开放型经济的开路先锋。面对土地、生态瓶颈和产业调整"阵痛",苏南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掀起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新高潮,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南实践靓丽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