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在提供新闻信息的同时,也通过其新闻议题的建构方式为受众理解和判断新闻事件提供理解框架。不同的新闻议题框架会通过引导受众的认知、评判、情绪和行动意向,对公共冲突的爆发、升级、平息、化解和转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公共冲突治理中,要通过框架识别、匹配、对冲和跳转等方式,充分利用和发挥新闻议题框架的正面功能,促进公共冲突的平息、化解和转化;同时抑制其负面功能,防止公共冲突的爆发、升级和恶化。  相似文献   

2.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的反馈和传播渠道,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传播社会治安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公安新闻,如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充分地为现实斗争服务,取得最佳的社会效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作一简论。 一、公安新闻在新时期公安工作中的地  相似文献   

3.
公安新闻发布作为危机警务中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是成功处置危机警务的关键。现行的新闻发布存在错误的媒体认知、缺乏发布快速反应机制、发布渠道单一、不注重新闻发布效果、新闻发布后续工作有待完善等问题。完善危机警务中公安新闻发布需要从加强发布工作培训,提高发言人素质;建立健全危机警务新闻发布快速反应机制;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提高现场新闻发布能力;做好新闻发布后续报道跟踪等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方式和渠道有许多,但是,直接、迅速的方式和渠道首推新闻媒体。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十分关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争取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因此十分重视做对外的新闻媒体方面的工作,周总理更是呕心沥血地亲自开辟让世界了解新中国的媒体渠道。周总理亲自做外国新闻媒体的工作,如果从1935年同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斯诺的会面算起,到他1973年10月26日最后会见美国《纽约时报》驻巴黎外事记者安兹贝格为止,历时将近40年的漫长岁月,他有无数个夜晚是在同外国记者的亲切交谈中度过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和核心话语,深入剖析其对外传播路径的特点、规律有助于破解中国和平崛起的舆论困境。在传播内容上,要挖掘共情基础,设置共同话题,以现代和平发展思想、东方传统思想、他者文化故事求共识;在传播渠道上,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国内媒体与境外媒体、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的融合互通;在传播效用上,要拓展评价谱系,注意信息反馈,增强互动意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研究为例,有利于跨越不同的文化和认知结构,创新政治传播路径,更好地传播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用来支持和维系现有社会关系的在线交流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文章研究调查了与偏爱当面交流、电话通讯和在线交流相关的因素。对强调关系来源、关系亲密程度和沟通内容会影响青少年选择何种沟通渠道的背景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7.
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警察和媒体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存在着合作基础,但在实践过程中,两者的沟通仍存在问题。其表现为沟通意识较为淡薄;政策性指导不健全;缺乏媒体应对策略。因此,在突发事件的处置中,警察应成立信息沟通小组,明确信息发布渠道,做好舆论引导应急预案的沟通机制。并选派新闻发言人,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以实现与媒体的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8.
环境新闻具有广泛性、冲突性、刺激性、相关性、复杂性等特性,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环境新闻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扩大认知视野、守卫环境生态、增强情感交流、提高思想教育、凸显经济价值、产生审美愉悦等方面。我国的环境报道在重视长期效应、拓展题材领域、强调内容科学等方面都还存有不足,尚待改进提升,以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智能手机及无线网路的普及,社交媒体已成为时代的宠儿,它不仅是获取资讯、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而且已经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尤其是新闻自由度极高的香港,媒介政治化,政治媒介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从社交媒体的传播特征、香港政治力量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探讨社交媒体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0.
海外汉学是汉学家等国外人士研究中国文化的一门学问。就西方汉学而言,在对作为“他者”的中国文化所开展的研究中,情感与知性因素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情感是西方汉学发生的策动源,同时也影响着西方汉学的知识生产。将情感与汉学二者关系作为考察对象,依循情感这一逻辑主线还原有温度的情感汉学,与汉学开展温情式平等对话,最终建构起汉学与中国文化间的“情感-认知共同体”,推动汉学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外间的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的现状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评论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根据对2002年中国大陆主要媒体新闻评论的全面调查,可以发现其时代特征即新闻评论的分量更重,时效性更强,论题更广泛,指向多元化,监督异地化,形式多样化以及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和学者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类危机事件频发,危机状态下管理者的应急决策已成为影响应急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梳理个体决策维度的研究文献,构建应急决策的认知-情感、受控-自动的二维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情绪能量唤醒与情绪紧张唤醒四个构成要素,显性知识和情绪紧张唤醒与理性决策相联系,隐性知识和情绪能量唤醒与直觉决策相联系,应急决策二维度的交互作用体现为认知-受控、情感-受控、认知-自动与情感-自动四种应急决策模式,其中,后两种模式是危机状态下管理者应急决策最有效的模式,应急决策的二维分析框架对管理者应急决策能力的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构《外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中国体系要以本土文化为契合点,对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热点与难点、成就与问题、不同学术观点与流派、发展趋势与方向作出全面的梳理及客观评估,使《外国文学史》在学科领域的规范教学中与本土文化教学相得益彰,形成一个本土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合理的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的出现给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自媒体在与传统媒体碰撞融合过程中重构了新闻文本间距。由传统传媒的窄距变为现实传媒的宽距。这种宽距带来了信息传播中的超速、广域以及鱼龙混杂的双重效应。应通过制定网路传播法治屏障、发挥传统媒体"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增加自媒体传受者的自我媒体素养与社会责任感,防止宽距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微博与人们的生活日益变得息息相关,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动因。在使用微薄的过程中,人们充分展现了社会凝聚力,拓宽了社会监督渠道,进行着思想交流,传递着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为了充分发挥微博的正能量效应,无论政府、媒体还是个人,都需要积极主动融入微博之中,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风险社会与当前中国民众的风险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感知的两种理论范式——个体主义的和背景主义的范式——分别强调个体认知结构因素和社会环境背景因素对人们风险感知的决定作用。本研究根据风险感知的"知识理论"、风险的社会扩大理论及社会制度结构对风险感知的束缚作用,分别建立相关的研究假设,试图寻找这些理论在中国经验中的证据。文章的数据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当前中国民众对中国社会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有强烈的风险认知,尤其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可能面临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有最强烈的风险认知。另外,民众的风险认知主要受个人的认知能力、媒介接触、城乡分割和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具体说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媒介接触越频繁的人、阶层地位越高的人风险认知越强;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风险认知。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漫长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人们关注的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认识。我们首先揭示了影响语音教学的情感因素,然后指出情感教学的意义,最后提出情感教学的策略,以获取最佳语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情感史针对的是理性史学中存在的偏颇。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情感史受到更多关注。1985年,美国社会史家斯特恩斯夫妇提出“情感学”之说;之后,罗森宛恩又提出“情感团体”一词,倡导差异化研究情感史。21世纪初,当代史学出现“情感转向”。情感史探讨社会的情感规范及集体与个人的经验与应对。处理情感史料,须借助“语言学转向”的文本认知。中国古人并非如某些西方人所说,是“缺少情感的中国人”,儒家经典《礼记》中就有“七情”之说。从项羽、武则天两位名人的感情经历,可以探讨社会情感规则的变化和情感对历史的影响;李顼和王端淑两人则展示了士人阶层的情感状态和古人隐蔽的情感世界,这丰富了相关的历史认知。另外,从日常生活史、性别史和差异视角可见中国古代情感史可延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包括了媒体对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体现着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蕴涵着媒体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目前,民生问题被众多媒体所追逐,出现了民生新闻热,民生新闻在党和政府与受众之间搭建桥梁,进而给民意话语权一个表达的渠道,推动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各家媒体纷纷在重要版面、时段、界面开辟栏目、组织策划、安排话题,使民生新闻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了使民生新闻发挥更好的作用,在民生新闻的采编上要注意把握导向,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本土思想中的情感与真实--对葛瑞汉和汉森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代以前的中国思想中,"情"的意义到底如何,它与"真实"、"情感"等概念有何关系,是西方汉学家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以葛瑞汉和汉森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认为汉之前"情"在中国思想中意为真实,而"情感"的涵义源于佛教的传入.这种依托西方二元对立理性思维方式的分析,是对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误解.中国思想强调主客、内外之间的和谐互补,在这种语境中,"情感"与"真实"的意义在"情"中是内在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