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赃款赃物可查是刑事案件侦查特别是侵财类案件侦查的重要突破口。犯罪嫌疑人销赃一般通过实体店销赃和网上销赃等途径。犯罪嫌疑人销赃往往表现出尽快销赃、异地销赃、分零销赃、改装销赃、伪证销赃、低价销赃等方式和特点。侦查人员可采取人员控赃、信息控赃、网上控赃、技术控赃等方式,控制易涉赃的行业、卡口、物流等区域和部分,做好常态控赃和案时控赃,从而提高侦查破案的主动性和破案效率。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辖区内收销赃犯罪不断增多的趋势,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以打击二手电脑收销赃犯罪为突破口,大胆尝试新举措,迅速开展了"搜库一号"行动,初步摸索出了一套集"打、整、管、采、控"于一体的控赃新思路,充分发挥治安部门公开管理与刑侦部门秘密控制的优势,形成打控侵财犯罪的合力,进一步建立健全控制收销赃犯罪的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窝赃、销赃行为,是旨在帮助犯罪分子窝藏赃物,代为销售赃物,为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创造条件。而买赃行为则是帮助犯罪分子脱手赃物,助长犯罪的发生。在侵犯财产罪,甚至在普通刑事犯罪中,盗窃案件总是居首位的。盗窃案件发案率之所以那样高,盗窃所得的赃物如此容易脱手销赃,这与买赃行为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刑法中对窝赃、销赃犯应当依法惩处已作明确规定,但对买赃行为却未作规定。为了适应同买赃行为作斗争,笔者建议在我国刑法中增补买赃罪。一笔者认为,买赃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可以这样表述: 买赃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收买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涉赃违法犯罪是当前公安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新问题。本文全面介绍了当前涉赃犯罪的特点,对该类犯罪高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网络销赃逐渐成为犯罪分子销赃的新渠道,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选择在网络上或者借助网络来出售自己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财物。与传统销赃相比,网络销赃有着区别于传统销赃的新特点:跨地域性特征明显,犯罪的隐蔽性强、难以发现,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以及销赃活动具有持续性等。为有效打击网络销赃犯罪,侦查机关应及时发现网络销赃犯罪线索,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查处网络销赃犯罪,并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打击网络销赃犯罪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试论当前盗窃机动车犯罪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北京市的盗窃机动车案件日益增多,被盗机动车数量总体居高不下,盗窃机动车犯罪比较严重.此类犯罪的特点主要是:犯罪主体团伙化;犯罪活动职业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时间具有选择性;犯罪地点具有相对集中性;销赃专业化;犯罪主体具有较强的反侦查意识;作案过程快速化.对此,我们应深入研究并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和对策,有效开展盗窃机动车犯罪的打击和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7.
窝赃、销赃罪是与侵犯财产罪有着密切关联的犯罪,它多由盗窃、抢劫、诈骗、抢夺、贪污、走私等种种犯罪所得财物引起,并伴随着这些犯罪存在和变化。近年来,侵犯财产的案件,不仅在全部刑事案件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居高不下,急剧递增,窝赃犯罪和销赃犯罪也迅速增多。窝赃、销赃犯罪的增多,销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各类扒窃案件中,以苹果手机为犯罪对象的扒窃案件发案率很高,严重危害了公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借用犯罪学日常活动理论可以从犯罪嫌疑人、被侵害物品、受侵害对象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苹果手机易成为被扒窃对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建议从专门打击、动态巡逻、控制销赃、证据收集、情报导侦、宣传教育等六个方面对这类扒窃案件进行侦查防控。  相似文献   

9.
犯罪问题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治安问题,同时也反映和折射出社会经济等诸多深层社会矛盾. 我们必须看到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犯罪状况:犯罪案件数基本呈上升趋势,曾经犯罪人员再次犯罪概率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不满.特别是类似自行车被盗、手机被抢等轻微刑事案件的高发案率使社会公众很容易感到不安全.从犯罪主体看,青少年犯罪比重越来越大,从1998年起下岗工人犯罪、民工犯罪增多,其中以盗窃、抢劫、诈骗等侵犯财产罪为主.同时,杀人、强奸犯罪也占了很大比重.贪污贿赂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文重点阐述我国犯罪的社会成因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前侵财犯罪中的拎包抢包案件突出,此类案件具有交通工具的依赖性、犯罪技术的全面性、伪装的隐蔽性、配合的协调性、犯罪的职业性等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商品交易的现金结算留下隐患;基础工作薄弱;机动车管理存有漏洞;作案分子对新刑法存有认识误区等。要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必须采取建立反馈灵敏的信息情报机制、完善扬长避短的控防格局、设立堵截锁喉点、普及银行基层信用网络、适时开展专项斗争、强化侦审和追捕逃犯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城市抢劫,抢夺犯罪的原因,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抢劫、抢夺(即“两抢”)犯罪已成为困扰城市安定的重要问题,不仅是量的增多,而且已有质的变化。本文作者就城市抢劫、抢夺犯罪的原因和特点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遏制城市“两抢”犯罪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的犯罪对象毒品和毒赃是不同性质的两种物品,不宜规定在同一犯罪之中;窝藏、转移、隐瞒毒品罪的规定违背了赃物犯罪发生的时间和共同犯罪论,不宜规定为赃物犯罪。刑法关于窝藏、转移、隐满毒品犯罪的规定刑设置也不甚合理,应取消刑法第3 49条关于窝藏、转移、隐瞒毒品罪的规定,只保留窝藏、转移、隐瞒毒赃罪。  相似文献   

13.
当前,涉毒财产处置机制以财产剥夺为重点,包括以切断毒品犯罪资金来源为处置目标、以强化适用法定财产刑罚为主要手段和以没收具体案件涉毒财产为配套措施等具体内容。然而,以财产剥夺为重点的涉毒财产处置机制存在难以适应网络时代毒品犯罪的新态势、难以突破个案限制实现全链条式打击和难以处理跨境毒品犯罪带来的新难题等问题。对此,应当以功能限制作为涉毒财产处置机制的重点,通过提升技术赋能实现跨网限制、破坏链条功能实现整体打击和加强节点控制实现境外辐射等措施对毒品犯罪进行全链条打击。  相似文献   

14.
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已经成为毒品犯罪中一个重要的罪名.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研究从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的概念、构成,与违法行为的界限,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及其罪数问题展开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原则性规定两岸司法互助的"罪赃移交"事项。"罪赃移交"涉及打击跨海峡经济类犯罪之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两岸司法当局正在尝试与寻求突破。借鉴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有关"追缴犯罪所得"之理念与制度,两岸可构建罪赃分享、通过民事诉讼直接追回财产、不经定罪的没收、承认与执行对岸刑事裁判中的没收、在特定犯罪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等基本制度,为两岸"罪赃移交"实践清除法律与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市易成为收销赃窝点的旧货、典当、废旧金属收购和二手机动车交易的四类行业,在管理上还存在若干问题,要防止四类行业成为销赃渠道,就必须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围绕“打、控、清、管、建”不断出台新举措,充分发挥治安部门“筛人、控物、看地”的作用,严密行业阵地控制,为打击犯罪服务。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原则性规定两岸司法互助的"罪赃移交"事项。"罪赃移交"涉及打击跨海峡经济类犯罪之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两岸司法当局正在尝试与寻求突破。借鉴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有关"追缴犯罪所得"之理念与制度,两岸可构建罪赃分享、通过民事诉讼直接追回财产、不经定罪的没收、承认与执行对岸刑事裁判中的没收、在特定犯罪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等基本制度,为两岸"罪赃移交"实践清除法律与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发、频发的盗骗抢手机案件,由于盗窃、诈骗、抢夺等犯罪手段相互交织,案件定性争议不断。主要行为说和处分行为说为盗骗抢交织案件定性提供了分析视角。"交付+控制"的判断标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交付+控制=不处分→占有支配关系不转移,交付+不控制=处分→占有支配关系转移。在具体适用时,要全面分析案件的各种犯罪手段、财物占有支配关系转移的关节点,全面考察被害人的先期交付行为与行为人后续转移财产行为。  相似文献   

19.
涉案电话通信信息与犯罪侦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涉案电话通信信息既包括与犯罪嫌疑人本身所持有、使用的手机、程控电话、IC卡电话等通信工具有关的信息,也包括被犯罪分子盗、抢、骗手机的通信信息。它具有时限性、对象性、价值性、保密性等特性,可以通过现场勘验检查、调查访问、电信部门和其他途径获取。利用涉案通信信息开展侦查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需要侦查主体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加以运用。涉案通信信息在犯罪侦查中的运用已经日益显示其重要性,为了提高在犯罪侦查中利用涉案通信信息的效能,应在侦查人员中普及电信基本知识,建立通信信息查询系统,加强与电信部门的联系和协作配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和规范利用涉案通信信息的侦查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地遏制和打击盗抢机动车犯罪,为侦查人员提供现场识别被盗抢机动车的手段,借鉴DNA和指纹建库的方法,对每款车型的发动机号码和车架号码字母、数字形态建库,利用简单设备,即可实现对可疑机动车辆现场对照查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